更新时间:2024-07-20 14:45:52
作为中医,每个人学习中医的经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是大学科班,有的是自学成才,有的是家学渊源,有的是名医师承。每个人学习中医的流派也有所不同,如伤寒派、温病派、攻邪派、寒凉派、补土派、滋阴派、火神派等。每个人的辨证方法更是各不相同,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但是,对于任何一位学过中医的人来说,不管是学什么流派、用什么辨证方法,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疗效却是共同追求的目标。至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序》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那便是更高一层的境界。而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和境界,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经方医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先说一下经方医学:什么是经方医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曾言道:“于患病机体一般的反应规律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经方医学是以症状反应为辨证依据,进而辨证施治,这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但是现在真正的中医思维不多了,很多中医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把金银花、蒲公英当做抗生素使用,这不是中医思维,而是西医思维,那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思维呢?“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每个条文里都充满着辨证施治、鉴别诊断的思维。那怎么学习这样的思维呢?这就要学习中医的经典,那什么是中医的经典呢?
虽然对于中医四大经典有不同说法,但是大家公认的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篇幅有限,只谈一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的作者就是医圣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一分为二。《伤寒杂病论》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其所创立的辨证施治基本原则,成为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学习中医也是如此,必须从已经被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被历代医家定评过的经典著作入手。宋代医家许叔微在《伤寒百证歌·序》中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为同道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所作序中言道:“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清末国学大师章太炎曾高度评价:“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独甚。”清代陆九芝:“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日本汉方家汤本求真规定学生只读《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对此感慨道:“在学习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杂病论》,这是汤本先生予我的恩赐”。前人对经典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学习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说张仲景是医圣,都说《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是经方,但是临床上,大家都不用经方看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伤寒教研室的老主任、全国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说过:“《伤寒论》这堵墙很厚”,著名伤寒大家、经方临床大家胡希恕也说过:“《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啊,随便读一遍是不行的,任何人也不行”。胡老是从二十几岁一直读到八十几岁去世,研读《伤寒论》半个世纪之久。总而言之,一句话“读经典、做临床、拜名(明)师”,名师不只是名气的名,还要明白的明,为什么要强调读经典、拜名(明)师呢?因为临床水平的提高都是基于理论水平的提高。大家可以去想,哪个习武之人是靠在大街上和人天天打架成为武林高手的呢?一个没有。都是拜名师、宗名派、习名拳,都要学习武学经典,比如《九阴真经》,中医也是如此。有人问中医有没有秘笈,可不可以学习秘方?我可以告诉大家: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中医的秘笈,《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张张都是秘方,关键是学会怎么用。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先从阅读白文入手,感受自然质朴的文风语韵。经方大家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明窗净几,焚香盥手,恭展《伤寒论》,凝神细读。”可谓是诚心敬意之典范。《岳美中医学文集》:“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伤寒论·序》:“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仲景文字,古朴凝练,品读《伤寒论》,仿佛穿越千年,聆听医圣之谆谆教诲。此书不厌千回读!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论语·子张》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儒学是这样,中医也是如此,经典的传承需要老师传帮带,也需要学生努力学习、善于总结、勤于实践,但更需要有一杆大旗,那中医界的大旗很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哪杆大旗才是中医界真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呢?才是中医界的“定海神针”呢?以《伤寒论》为代表著作的经方医学,非此莫属。张仲景是医圣,《伤寒论》是经典,《伤寒论》的方子是经方,用之得当,其效如神,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无限接近张仲景思维的路子,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对经方的运用无疑是最接近医圣思维的。
通过阅读原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了初步的熟悉和理解,可以阅读《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同时可以配合听讲胡希恕先生这两本书的录音。胡希恕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临床家、教育家,一生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伤寒论》经方医学不同于《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等重大突破性学术观点,形成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金匮要略方论·序》曰“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方证思想是经方医学的精华所在。胡希恕先生学验具丰,辨证精确,疗效卓著,一生践行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思想。刘渡舟教授曾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胡希恕先生晚年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可谓是字字珠玉、掷地有声。经方名家李冠杰老师私淑胡希恕先生,曾评价“胡老的话不虚,很实在”。听胡老讲座录音,看似不经意间的“闲言碎语”,实乃胡老一生研究心得、精华所在,值得反复阅读和体会。
追根溯源,胡希恕方证辨证思想很大程度受益于日本经方家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对此,《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1994年版)刘渡舟在序言中说:“(胡氏)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悟,而临床疗效从此则大为提高。”汤本求真是日本医学界“西学汉”的巨擘,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一代宗师,其代表著作《皇汉医学》,对当时的日本医界和中国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汤本求真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中医数千年来就亿万人体研究所得之病理及其药能,历千锤百炼后得出结论,立为方剂,故于实际上每有奇效。”《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皇汉医学》特有的学术术语和方证经验,但是胡希恕先生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深刻领会《皇汉医学》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脱离《黄帝内经》脏腑理论解读《伤寒论》,创造性的提出“六经来自八纲”,首次提出“少阴病即表阴病”的学术观点,并以“六经八纲方证”学术思想为指导,系统性的解读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著作的经方医学,使整个经方医学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完善,解决了中医伤寒学术史上的千古疑问,照亮了无数中医后学的前行之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运用经方最纯,临床疗效最好,其独特见解,让世人瞩目,六十年代所作《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日本经方家强调方证辨证,就症状背后的病理病机重视不够,指导临床用药有失灵活,但有其深刻原因。经验性的东西是客观的,是脱离于任何理论而独立存在的。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讲“以手指月”,理论是指向“月”的“手”,而不是“月”本身,对于理论的过度解读,难免陷入玄妙和臆测的怪圈,而跳出复杂理论的束缚,通过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方证相对,反而是剑走偏锋、单刀直入,往往其应如响、如汤沃雪。这大概就是仲景方证思想的魅力所在。但是,没有完整系统理论指导的方证辨证存在模糊辨证的弊端。胡希恕先生独具慧眼,虽然受益于汤本求真的方证思想,但没有落其窠臼,而是深入研究如何用理论指导方证辨证。胡希恕先生在寻求理论指导方证辨证问题上,没有用纷繁复杂的脏腑经络理论,而是创造性的提出六经八纲理论,并以此指导方证辨证,使方证辨证思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加减合方,有据可依,辨证施治,既有了灵活性,又有了原则性。
在学习《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进而可以阅读《李冠杰伤寒论讲稿》,此讲稿是经方传承历史上首次采取《康平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对照讲解的方式解读《伤寒论》。李冠杰老师推崇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深入研究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表里半血水气、阴阳寒热虚实”的十二字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并指导临床应用经方散剂,疗效卓著。清代医家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学者遵古不腻于古,然后可以读活泼泼之《伤寒论》。”千年经典,百代流传,一人一仲景,一人一伤寒,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李冠杰老师在胡希恕学术观点基础上,提出的“十二字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使得 “六经八纲方证”理论体系更加精准完备,尤其是李冠杰老师在“表证无寒热”、“半表半里热与里虚寒关系”、“阴证及里虚寒治则”、“芩连剂方证”、“吴茱萸汤方证”、“经方散剂的制作与应用”等方面有重大理论突破和确切临床指导价值。《李冠杰伤寒论讲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系统讲解《伤寒论》经方医学的经典之作,是继胡希恕之后《伤寒论》学术传承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值得反复研读。
学有余力,建议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重要条文,尤其是方证条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中医大家岳美中曾言“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可谓是真知灼见。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临床理法方药的基本规范,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宋代医家郭雍:“仲景规矩准绳明备,足为百世之师。”对于经典的推崇和学习,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说道:“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更有甚者,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序》中说:“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四库全书提要》:“仲景之书,得其一知半解,皆可起死回生。”似有夸大之虞,实为不虚之言。
曾经与多位中医同道交流,走进经方医学,需要很大的福报和机缘。经方医学本为寡众医学,而非大众医学,诚如《西游记》所云“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万金不卖。”可见即便是宝物,也需要慧眼识宝。幸运的是,在我中医人生的起点,就走上了正确的经方之路。最后,愿中医同道都能达到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言境界:“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愿每位中医同道都能因缘际会,结缘经方,学习经方,走进经方,弘扬经方,造福人类。愿每位中医同道都能苦海回身,早悟兰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经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