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为虎所伤,无论牙爪,流血必多。大约虎伤者,多在颈项,必有深孔,或两个,或四个,其孔一时即变黑色,痛不可忍。急用生猪油塞之,无猪油则用生猪肉填之,则肉入孔中,随塞随化,庶不致所伤之肉再腐,然后急买地榆半斤,为末,敷其虎伤之处,血即顿止,随用汤药以解其渴。盖虎伤之后流血必多,而虎又有热毒,直来犯心,故口渴之甚,断不可即与水饮,万不得已可与小便饮之。急用治虎汤∶
当归(三两) 地榆(一两) 生地(三两) 黄 (三钱) 三七根末(一两) 麦冬(三两)
水十碗,煎数碗,恣其畅饮,服完必安然而卧。明日伤处大痒,又服一剂,又卧。如是五日;疮口生合而愈。
此方大补气血以生肌,加地榆以化虎毒,加三七根止血收口。药料无奇,而收功实神妙也。
人有为蛇所伤,或在足上,或在头面,或在身腹之间,足肿如斗,面肿如盘,腹肿如箕,三日不救,则毒瓦斯攻心,人即死矣。盖蛇乃阴物,藏于土中,初出洞之时,其口尚未饮水,毒犹未解,故伤人最毒。治以解毒为主。惟是蛇毒乃阴毒也,阴毒以阳药解之,则毒愈炽。必须以阴分解毒之药,顺其性而解之也。方用祛毒散∶
白芷(一两) 生甘草(五钱) 夏枯草(二两) 蒲公英(一两) 紫花地丁(一两) 白矾(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肿渐消,二剂而毒尽从大小便而出,三剂全愈。
此方白芷虽是阳分之药,得夏枯草阳变为阴。紫花地丁、蒲公英、甘草、白矾之类尽是消毒之味,又且属阴,阴药以化阴毒,自易奏功,所以助白芷直攻蛇毒而无留余之害也。或问,解蛇之毒既不可用阳分之药,何必又用白芷?不知蛇毒正用白芷,方能除祛。世人不善用之,所以有效有不效。今用之于阴分药中,自无不效矣。又何可舍白芷而另求他药,反致无功乎。或又问,雄黄亦制蛇毒之品,何不用之?然而白芷阳中有阴,不比雄黄之纯阳也。雄黄外用可以建奇功,而内用每至偾事,不若白芷之用于阴中,可收全功耳。
人有为癫狗所伤者,其人亦必发癫,有如狂之症,世以为其人必生小狗于腹中,此误传也。因其发出狂癫有如狗状,见人则咬,逢女则嬲,非狗生于腹中,不宜有此景象。况人为癫狗所伤,大小便必一时俱闭,不能遽出,大小便虚用努力,似若生产艰难。且外势急痛,腰腹作胀而死,人以为腹中生狗不能产而死。云腰痛者,乃小狗内咬也,岂不可笑哉。其实狗误食毒物而发癫,亦为所伤。则毒瓦斯传染于人,狗愈而人死矣,最可畏之病也。然而得其法以解毒,则病去如扫,正不必过惧也。
夫犬性最热,狗食物而发癫,乃食热物之故,或食自死之肉,或餐热病之尸,多成癫病。然则狗发癫狂,实热上加热也。解其热毒,何不愈之有。但世人未知解法,所以不救耳。予逢异授奇方,不敢自秘,传以救世焉。方用活命仙丹∶
木鳖子(三个,切片) 斑蝥(七个,陈土炒,去头足,米一撮炒) 大黄(五钱)
刘寄奴(五钱) 茯苓(五钱) 麝香(一分) 各研细末,和匀,黄酒调服三钱,一剂而毒瓦斯全解,至神之方也,不必二服,七日皆能奏功。过七日外,必须多服数次,无不可救。服药切忌色欲,须二月不行房。并忌发物,余无所忌。
是方用木鳖、斑猫者,以狗最畏二物也。木鳖大凉,又能泻去热毒,得大黄以迅扫之,则热毒难留。刘寄奴善能逐血,尤走水窍,佐茯苓利水更速,引毒瓦斯从小便而出也。麝香虽亦走窍,然用之不过制斑蝥、木鳖,使之以毒攻毒耳,中有妙理,非漫然而用之也。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伤寒门(四十三则)
- 中寒门(七则)
- 卷之二
- 中风门(二十五则)
- 痹证门(十一则)
- 心痛门(六则)
- 胁痛门(五则)
- 头痛门(六则)
- 腹痛门(六则)
- 腰痛门(六则)
- 卷之三
- 咽喉痛门(七则)
- 牙齿痛门(六则)
- 口舌门(二则)
- 鼻渊门(三则)
- 耳痛门(附耳聋七则)
- 目痛门(十四则)
- 血症门(二十一则)
- 遍身骨痛门(四则)
- 卷之四
- 五郁门(六则)
- 咳嗽门(八则)
- 喘门(四则)
- 怔忡门(三则)
- 惊悸门(二则)
- 虚烦门(二则)
- 不寐门(五则)
- 健忘门(四则)
- 癫痫门(六则)
- 狂病门(六则)
- 呆病门(六则)
- 呃逆门(五则)
- 卷之五
- 关格门(五则)
- 中满门(四则)
- 翻胃门(五则)
- 臌胀门(七则)
- 厥症门(七则)
- 春温门(三十三则)
- 卷之六
- 火热症门(十六则)
- 暑症门(十一则)
- 燥症门(十五则)
- 痿证门(八则)
- 消渴门(五则)
- 卷之七
- 痉门(十一则)
- 汗症门(五则)
- 五瘅门(十则)
- 大泻门(九则)
- 痢疾门(十二则)
- 瘕门(八则)
- 卷之八
- 疟疾门(十则)
- 虚损门(十三则)
- 痨瘵门(十七则)
- 梦遗门(七则)
- 阴阳脱门(五则)
- 淋证门(七则)
- 卷之九
- 大便闭结门九则
- 小便不通门(六则)
- 内伤门(二十三则)
- 疝气门(附奔豚八则)
- 阴痿门(五则)
- 痰证门(二十一则)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带门(五则)
- 血枯门(二则)
- 血崩门(八则)
- 调经门(十四则)
- 受妊门(十则)
- 妊娠恶阻门(二则)
- 卷之十二
- 安胎门(十则)
- 小产门(五则)
- 鬼胎门(一则)
- 难产门(六则)
- 血晕门(二则)
- 胞衣不下门(三则)
- 产后诸病门(十一则)
- 下乳门(二则)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惊疳吐泻门(七则)
- 便虫门(二则)
- 痘疮门(十五则)
- 疹症门(三则)
- 吃泥门(一则)
- 胎毒门(一则)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