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乃治女病之首重。盖女子以血为主。一月一行,谓之月经。经者常也,如月之盈亏有常期也,若或前或后,或乍前乍后,或闭或通,此皆失其常候,不可不用药以调之。调之之法,昔人专以理气补养心脾为主。以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若心脾和平,则经候自调。然推其不调之因,亦复不一.须审其为热则寒之,虚则补之,滞者行之,留者攻之,滑者固之,陷者举之,随症施治,自无不效。丹溪云∶先期而至者热血也,其色鲜红,若紫黑者,为热之甚,成片成块者;虽云气之滞,亦热极所致。治宜凉血清热而补肝肾。然有因恚怒伤肝,肝火盛而沸血妄行先期者,有因郁结伤脾,郁火发而逼血妄行先期者,有因思虑伤心,虚火动而致血错行先期者,各随其所因以施治。后期而至者,血虚也,其色淡红;若淡白者,为虚之甚。亦有因恚怒伤肝,因郁结伤脾,致血少后期,甚至经闭者,有因肥人湿痰壅滞,而经水后期,或致行不省,或补血,或消痰,随症治之。至若经。期乍前乍后,不一其症,气乱悉从虚治。经闭不行,宜分虚实。无有他病,而经闭不行者,乃属阴虚,血少火盛,不可以毒药通经。有病虚劳而经闭不行者,因肾水不足,相火妄动,煎熬真阴,熏蒸血海,血日以枯,俗谓干血劳是也。有因情欲伤心,劳倦伤脾,以致病及于胃,失生化精血之源,而经闭不行者,此即经所谓二阳〔胄与大肠。〕之病发心脾,在女子则为不月者是也。有因心事不遂,致心血亏少,乏血归肝,而经闭不行者,此皆属虚之所致。其有因血瘀内积而闭者,有因恚怒郁结,气滞血凝而闭者,有因经水适来,形寒饮冷,血凝而闭者,此皆易治,不过一通之而已。若经水过多,但责之热,亦宜凉血清热,补肝肾为主。过多而不止者,当加酸涩之药,或兼升举之品。若经水来少者血虚也,肥人或属之痰壅、气滞所致。凡经将行而腰腹作痛者,责之气滞血实;行后绵绵作痛者,责之血虚气滞。此调经大旨之常法如是。复有变常,而古人未言及者。如士材云∶有终身不月,而血错行,从大便出者,有至经期而血逆行,或吐或衄,或从耳目出,谓之倒经者,有三月一行,而谓之居经者;有一年一行,而谓之避年者,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谓之暗经者,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谓之垢胎者,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仍不陨,谓之漏胎者,虽以气血有余不足为言,亦异于常矣。经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绝,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产子者,有妇年五十、六十而产子者,此又异常之尤者也。医者亦不可不知。
归脾汤〔见虚劳。〕治心、脾、肝虚,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乍前乍后,或经闭不行,或月事过多,淋沥不断,悉主此方加减。
宜加地、芍、四制香附。〔为血中气药。气调则血亦从之而和畅。同艾醋浸二宿,分作四分。一分盐水浸炒,一分酒浸炒,一分童便浸炒,一分人乳浸炒。〕如因郁结伤脾先期者,加柴胡、〔取其能引脾胃之气上行,兼赖其升提之力。〕山栀、〔能清郁火血热。〕麦冬、鳖甲,〔益阴除热,〕或再加吴茱萸、炒黄连。〔能达心脾之郁火。〕如因郁结伤脾后期,或经来血少、或经闭不行者,加柏仁、枸杞、糜角、人乳。〔皆补血之品。日饮人乳一碗,能通经水。〕如过多淋沥不止加麦冬、鳖甲。〔寒以清热。〕莲须、牡蛎。〔涩以固脱。〕五味、萸肉、〔酸以收敛。〕发灰。〔发为血之余,同气相求也。〕此方乃心、脾、肝三经之药也。立斋云∶心主血,肝藏血,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故调经每多用之,胃弱脾虚者更宜。
按此方宋严用和所创,以治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者也。阳明胃与大肠为二阳。盖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病及其子;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如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胃病则失生化精血之原,故为阳衰少精。
其在女子,则为不月。又云∶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胃家受病,久而传变,则肝木胜土,风淫而肌体消削,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故死不治。所以病才见端,即为治疗。原方无远志、当归,薛氏加入,以治血虚。又加丹皮、山栀,以治血热,而阳生阴长之理乃备。随手变化,通于各症,无不神应。
地芍凉血汤〔自制。〕治血热经水先期。色鲜红,或紫黑,或成片成块。或过多不止。
生地 白芍〔凉血。〕骨皮 鳖甲〔清热。〕竹叶〔或竹茹。〕麦冬〔清心以主血。〕山药 甘草〔补脾以统血。〕枸杞 杜仲〔补肝益肾。〕或加白薇〔苦咸性寒,益阴除热,〕壮实人血热,甚者可暂加知、柏、芩、栀之属。如过多不止,加莲须、〔固涩。〕枣仁〔敛摄。〕此凉血清热,而补肝肾之剂,随宜加减用之。阴虚内热人,不能服参、术者甚宜,或用六味地黄汤,参前药治之。
逍遥散〔见虚劳。〕治肝脾经虚,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经闭不行,或过多不止。
宜加四制香附。如因郁怒伤肝,而先期者,参加地、芍凉血汤方药;如因郁怒伤肝后期,或经来血少,或经闭不行者,加柏仁、枸杞、牛膝,熟地;如过多不止,加莲须、枣仁、萸肉之属。
此方辛散酸收,甘缓养血,而兼宁心扶脾之剂,乃肝经主要药,女科之神剂,调经者多主此加减用之,多郁多怒者,最相宜也。
天王补心丹〔见虚劳。〕治劳心虚火妄动,致血错行先期,或因心事不遂,致心血亏少,乏血归肝,而经闭不行。
经行先期,宜去当归,〔嫌其辛温活血〕远志〔辛温。〕加白芍、龟甲之属。
如经闭,宜去五味、桔梗,加白芍、枸杞、牛膝、人乳之属。此生津养血,清热镇心,安神之剂,劳心之人。宜取加减用之。
四物汤〔见头痛。〕治肝经血虚,后期不至。
宜加柏仁、枸杞、牛膝、鹿角胶、制香附之属。
此方虽云调经之总司,然亦有不宜者。如血热则忌用归、芎,今人病阴虚血热者多,故吐衄家、咳喘家、呕恶家,均忌。归性滑肠,泄泻者并禁。
柏仁丸〔稍订亦可煎饮。〕治阴虚血少火盛,经闭不行。
柏仁〔补血。〕二地 二冬〔滋阴降火。〕牛膝〔熟补精血,生则通经,各四两。〕续断〔通宣血脉。〕泽兰〔养荣血,行宿血。各二两。炼蜜丸服。〕此方滋阴养血。壮水制火为主,使其血充,则经水弗招自至。
失笑散〔见胃脘痛。〕治血瘀内积,经闭不行,少腹时痛。
原方〔有何氏加药宜参用。〕可加香附、降香。如因恚怒郁结,气滞血凝者,再加郁金、香砂。如少腹满痛拒按,可用桃仁承气,加减用之。
此散瘀行血之剂,所谓滞者行之,留者攻之是也。
香苏散〔见伤寒。〕治经水适来,形寒饮冷,血凝停止者。
宜加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玄胡之属。
此温散活血化气之剂,亦通之法也。
二陈汤〔见中风。〕治肥人饮食过多,脂满闭塞,湿痰壅滞,而经水后期,或经水来少,或经闭不行。
宜加香附〔利气。〕丹参、降香、牛膝。〔性皆行血,却不滞痰。〕挟虚者,香砂六君子汤加上药,益母草煎汤煎药。〔凡用通经药者,皆宜此汤煎之。〕此方以消痰理气为主。气利则痰行,痰去则经通,治病必求其本之法也。须审明施用,勿执肥人而概投之。
- 原序一
- 原序二
- 原序三
- 自序
- 医道积习通弊论
- 辨治温热病中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
- 卷一·礼集
- 草部
- 甘草
- 生地黄
- 熟地黄
- 麦门冬
- 天门冬
- 葳蕤
- 玄参
- 沙参
- 贝母
- 知母
- 天花粉
- 百部
- 款冬花
- 紫菀
- 郁金
- 桔梗
- 茅根
- 芦根
- 石斛
- 白芍药
- 当归
- 丹参
- 远志
- 秦艽
- 续断
- 牛膝
- 何首乌
- 五味子
- 沙菀蒺藜
- 覆盆子
- 菟丝子
- 巴戟天
- 肉苁蓉
- 补骨脂
- 大茴香
- 黄
- 白术
- 苍术
- 香附
- 木香
- 砂仁
- 白豆蔻
- 藿香
- 前胡
- 防风
- 荆芥
- 独活
- 麻黄
- 葛根
- 白芷
- 柴胡
- 升麻
- 细辛
- 川芎
- 天麻
- 甘菊花
- 钩藤
- 威灵仙
- 香薷
- 黄连
- 胡黄连
- 黄芩
- 连翘
- 龙胆草
- 芦荟
- 青黛
- 地榆
- 茵陈
- 山豆根
- 青蒿
- 防己
- 萆
- 忍冬
- 牛蒡子
- 车前子
- 泽泻
- 木通
- 通草
- 灯心草
- 淡竹叶
- 海金砂
- 葶苈子
- 泽兰
- 益母草
- 红花
- 牡丹皮
- 三七
- 玄胡索
- 茜根
- 蒲黄
- 姜黄
- 王不留行
- 刘寄奴
- 京三棱
- 蓬莪术
- 使君子
- 旋复花
- 半夏
- 南星
- 海藻
- 昆布
- 常山
- 草豆蔻
- 肉豆蔻
- 益智仁
- 蛇床子
- 兰叶
- 白前
- 白薇
- 白芨
- 白癣皮
- 苦参
- 旱莲草
- 夏枯草
- 谷精草
- 决明子
- 木贼草
- 蒲公英
- 紫花地丁
- 甘蕉根
- 大黄
- 牵牛
- 甘遂
- 大戟
- 芜花
- 附子
- 乌头
- 草乌
- 蓖麻子
- 卷二·礼集
- 木部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松节
- 女贞子
- 茯苓
- 琥珀
- 酸枣仁
- 枸杞子
- 地骨皮
- 桑根白皮
- 竹叶
- 竹茹
- 竹沥
- 竹茹〔甘寒〕感寒挟食而呕吐者勿用。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寒痰、湿痰、食积痰诸均忌。
- 天竺黄
- 山茱萸
- 金樱子
- 杜仲
- 木瓜
- 枳实
- 枳壳
- 浓朴
- 槟榔
- 大腹皮
- 沉香
- 降真香
- 乌药
- 丁香〔辛热,入脾胃二经。去丁盖。忌火。〕温中散滞,除呕止呃。〔属寒者方可用。〕一切因火热症者大忌。
- 乳香
- 没药
- 苏木
- 蔓荆子
- 辛夷
- 茶叶
- 猪苓
- 栀子
- 黄柏
- 槐花
- 楝实
- 桂
- 吴茱萸
- 蜀椒
- 雷丸
- 芜荑
- 干漆
- 皂荚
- 巴豆
- 果部
- 莲子
- 莲须
- 荷叶
- 龙眼
- 大枣
- 胡桃
- 芡实
- 松子
- 梨
- 甘蔗
- 白砂糖
- 荸荠
- 西瓜
- 甜瓜仁
- 柿霜
- 枇杷叶
- 橘皮
- 青皮
- 香橼
- 杏仁
- 桃仁
- 山楂
- 荔枝核
- 乌梅
- 白梅
- 榧子
- 菜部
- 百合
- 山药
- 薄荷
- 紫苏
- 莱菔子
- 白芥子
- 韭
- 干姜
- 生姜
- 葱白
- 谷部
- 胡麻
- 大麻仁
- 薏苡仁
- 白扁豆
- 绿豆
- 黑大豆
- 淡豆豉
- 浮小麦
- 麦芽
- 谷芽
- 神曲
- 红曲
- 饧糖
- 酒
- 金石部
- 金箔
- 黑铅
- 自然铜
- 朱砂
- 石膏
- 滑石
- 磁石
- 代赭石
- 青礞石
- 海浮石
- 芒硝
- 风化硝
- 硝石
- 绿矾
- 白矾
- 赤石脂
- 花蕊石
- 雄黄
- 蓬砂
- 人部
- 发
- 人乳
- 人胞
- 人溺
- 金汁
- 妇人月水
- 兽部
- 龙骨
- 虎骨
- 虎肚
- 虎睛
- 鹿角胶
- 鹿茸
- 犀角
- 羚羊角
- 真阿胶
- 牛黄
- 牛乳
- 髓
- 黄牛肉
- 霞天膏
- 羊肾
- 羊肉
- 羊肝胆
- 羊血
- 猪脊髓
- 狗阴茎
- 海狗肾
- 麝香
- 禽部
- 鸭
- 野鸭
- 乌骨鸡
- 鸡子
- 鸡裹金
- 鸡肠
- 雀卵
- 肉
- 五灵脂
- 虫鱼部
- 蜂蜜
- 龟甲
- 鳖甲
- 鲤鱼胶
- 真珠
- 田中螺汁
- 雄晚蚕蛾
- 晚蚕砂
- 牡蛎
- 海螵蛸
- 瓦楞子
- 穿山甲
- 虫
- 蟹
- 石决明
- 蝉壳
- 白僵蚕
- 五倍子
- 卷三·乐集
- 内经要语
- 先哲名言
- 持脉真诀
- 内景详解
- 肺
- 大肠
- 胃
- 脾
- 心
- 小肠
- 膀胱
- 肾
- 心包
- 三焦
- 胆
- 肝
- 卷四·乐集
- 摄生
- 阴阳
- 脏象
- 气味
- 治则
- 病机
- 运气
- 卷五·乐集
- 论治大纲
- 辨证大纲
- 卷六·射集
- 伤寒
- 温热
- 伤寒温病附方
- 卷七·射集
- 中风
- 燥
- 伤风
- 火
- 卷八·御集
- 中暑(中与伤同)
- 温
- 疟
-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 卷九·御集
- 肿胀
- 嗝
- 呕吐
- 霍乱
- 干霍乱(俗名绞肠沙。)
- 泄泻
- 卷十·御集
- 伤食
- 不能食
- 气、痞满
- 吞酸嘈杂
- 黄胆
- 积聚
- 三消
- 卷十一·书集
- 虚劳
- 虚劳所宜饮食药物及养生之法
- 虚劳所忌饮食诸物及却病之法并忌火炙
- 卷十二·书集
- 咳嗽
- 肺痿
- 肺痈
- 痰饮
- 喘
- 举例
- 汗
- 不寐
- 健忘·怔忡·惊悸
- 卷十三·书集
- 痿
- 痹
- 麻木
- 厥
- 疝(疝字从山,取根深重着之义。)
- 痫(病因痫发,故字从痫。)
- 卷十四·数集
- 头痛
- 眩晕
- 目病
- 耳病
-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 腰痛
- 胁痛
- 卷十五·数集
- 小便不通(交肠、关格二症附后。)
- 交肠
- 关格
- 小便不禁
- 淋
- 举例
- 浊
- 遗滑
- 大便秘结
- 大便血
- 痉
- 香港脚
- 卷十六·数集
- 调经
- 附《金匮》治妇人杂病五方
- 带下
- 崩漏
- 胎前
- 产后
- 附仲淳治疔疽一切肿毒神方〔症轻者,制小其剂。〕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