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黄帝内经·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阴阳离合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