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疮痍四肢偏多。长夏入秋。懒倦欲眠。干咳无痰。颇知味。听纳已少。此阳明胃阴。因热致耗。即热伤元气之征。当与甘药。养胃阴以供肺。如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黄 皮。(疮)

(十八) 脉不浮大。非关外风。初起右掌二指。已不屈伸。头面身半以上。常有疮泡之形。此乃阳明脉络。内留湿热。若非疠气吸入。定然食物中毒。姑与宣解缓攻。

连翘 犀角 赤芍 酒煨大黄 荆芥 片姜黄

能食。二便通调。脏腑无病。初因脓疮。疮愈有泡。自面及肢体。至于右指掌屈伸皆痛。为脉络留邪。以致隧道为壅。前方辛凉入血。先开后降。已得小效。今制清脉络壅热。藉酒力以引导。通复营卫。亦一法也。

银花 连翘 犀角 生大黄 荆芥 丹皮 黄芩 川芎 当归 泽兰 羚羊角 大豆黄卷用无灰酒十斤浸。

(四六) 血舍空隙。内风蠕动。外以热汤先洗。湿热蒸袭肌窍。遂有裂脓流水。况周身渐加麻痹。阳脉亦衰。

图治之法。清营以熄内风。疏利湿热以肃隧道。辛辣腥鲜勿进。尚可缓以计功。

制首乌 鲜生地 柏子仁 川斛 黑 豆皮 虎骨 蚕砂 黄柏 萆 熬膏。

疮痍之后。湿热未去。壅阻隧道。水谷下咽。亦化为痰。中焦受病。故不知饥饿。痰气上干。渐至喘闷矣。但服药四十剂。纯是破气消克。胃阳受伤。痰气愈不得去矣。

半夏 茯苓 紫老姜 炒粳米

疮痍大发。营卫行动于脉中脉外。可免腹满之累矣。第谷食尚未安适。犹是苦劣多进之故。胃阳未复。仍以通调利湿主之。

半夏 苡仁 金石斛 茯苓 泽泻

(十七) 久热疮痍五六年。环口燥裂。溺涩茎痛。

鲜生地 熟首乌 丹皮 丹参 茺蔚子 银花 地丁 紫草 共熬膏。

血热风动。肤痒。

荆芥 防风 地肤子 赤芍 银花 小生地 木通 甘草

(三四) 初因呕吐。是肝胃不和致病。故辛香刚燥愈剧。然久病。必入血络。热则久疮不愈矣。夫木火皆令燥液。易饥易饱。间有呕逆。斯胃病仍在。凡呆滞药味。皆非对症。

三角胡麻 冬桑叶 生首乌 杏仁 郁金 佩兰叶 茯苓 苡仁 熬自然膏。

(十五) 身瘦久疮。血分有热。精通之年。最宜安养。脉象非有病。

生首乌(三两) 三角胡麻(一两五钱捣碎水洗) 细生地(四两) 地骨皮(二两) 金银花(二两)

丹皮(二两) 生白芍(二两) 生甘草(一两) 蜜丸。早服。

(三九) 脉来濡浮。久疮变幻未罢。是卫阳疏豁。不耐寒暄。初受客邪不解。混处气血。浸淫仅在阳分。肌腠之患。议升举一法。气壮斯风湿尽驱。

人参 生黄 川芎 当归 防风 僵蚕 蝉蜕 炙草 生姜 大枣

(四岁) 鼻疮口疮。尿黄肤热。

冬瓜皮 苡仁

(四三) 痰因于湿。久而变热。壅于经隧。变现疮疾疥癣。己酿风湿之毒。混在气血之中。邪正混处。

搜逐难驱。四肢为甚。姑从阳明升降法。

连翘 赤芍 白僵蚕 白藓皮 防风 升麻 滑石 酒浸大黄

(氏) 风热既久未解。化成疮痍。当以和血驱风。

当归 赤芍 川芎 夏枯草花 牛蒡子 制僵蚕

头巅热疖。未能泄邪。此身热皆成脓之象。辛凉兼理气血可愈。(疖)

连翘 犀角 银花 丹皮 元参 生甘草 青菊叶

风热毒闭。项后肿。(风热项肿)

竹叶 滑石 芦根 牛蒡 马勃 薄荷叶 黑山栀 连翘 川贝 生甘草

疔毒咯血失血。都是暑入阴伤。(疔)

竹叶心 元参心 鲜生地 黑 豆皮 麦冬 知母

(三四) 秋痢。半年未愈。瘰坚硬痛。疡脓。郁久成热。腑经病。可冀其愈。(瘰 痰核)

夏枯草 香附 茯苓 苡仁 川贝 丹皮

(氏) 颈项结核。腹膨足肿。肝木犯中。痰气凝滞。

夏枯草(三两) 牡蛎(二两) 泽泻(一两半) 茯苓(二两) 半夏(炒二两) 浓朴(一两半)

橘红(一两) 神曲(一两半)

生香附一两。水磨汁泛丸。

气郁痰核。

夏枯草 生香附 丹皮 山栀 连翘 郁金 赤芍 橘红

(十四) 脉左数右长。颈项结瘿。时衄。(瘿)

生地(三两) 丹皮(一两半) 犀角(二两) 生夏枯草(一两半) 生钩藤(一两半) 黑山

(二两) 土贝母(二两) 生薄荷(五钱)

躁急善怒。气火结瘿。烁筋为痛。热郁化风。气阻痹塞。则腹鸣脘胀。苟非开怀欢畅。不能向安。

土贝母 山栀 栝蒌皮 郁金 白芥子 海藻 昆布 夏枯草

(氏) 肝气郁遏。宿痞乳痈。(乳)

川楝子 夏枯草 薄荷梗 丹皮 黑山栀 栝蒌实 青橘叶 香附汁

(氏) 乳房为少阳脉络经行之所。此经气血皆少。由情怀失畅。而气血郁痹。有形而痛。当治在络。恐年岁日加。竟成沉痼。非痈脓之症。以脉不浮数。无寒热辨之。

柴胡 夏枯草 归身 白芍 川贝 茯苓 甘草

(氏) 乳房结核。是少阳之结。此经络气血皆薄。攻之非易。恐产育有年。酿为疡症耳。

青蒿 香附 橘叶 青菊叶 丹皮 泽兰 郁金 当归须

因嗔忿失血以来。致颈项左右筋肿。痛连背部。此属郁伤气血。经脉流行失司。已经百日不痊。竟有流注溃脓延绵之忧。治在少阳阳明。(流注)

小生香附 夏枯草 鲜菊叶 薄荷梗 黑山栀 钩藤 丹皮 郁金

脉左数实。血络有热。暑风湿气外加。遂发疹块。壅肿瘙痒。是属暑疡。(暑疡)

杏仁 连翘 滑石 寒水石 银花 晚蚕砂 黄柏 防己

疡毒热症。与参 不效。即当清解为是。消导亦是未合。今者身热正晡。神识欲昏。便溏溺赤烦渴。是暑气攻入。内侵肺胃。有痉厥之变。昨用宣肺解毒。虽与暑邪无益。然亦无害若加黄。又属相反。大凡热气蒙闭清窍。都令神昏。当以牛黄清心丸。清痰气之阻。使其窍开。况暑门中大有是法。与解毒勿悖矣。

(六四) 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脓疡日多未已。渐至筋骨热痛。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数年宿病。勿事速攻(疡)。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丹参 野赤豆皮 细生地 姜黄 桑枝 午服 夜服蒺藜丸。

(三七) 疮疡。服凉药。阳伤气阻。脘闷不运。腹膨。最怕疡毒内闭。急宜通阳。

浓朴 广皮 姜皮 茯苓皮 连皮杏仁 桂枝木 泽泻 大腹皮

服疡科寒凝之药。以致气冲作胀。喘急不卧。无非浊阴上攻。议来复丹。

(五八) 脉微小。溃疡半月。余肿未消。脓水清稀。浮肿汗出。呕恶恶食。此胃阳垂败。痈毒内攻欲脱。

夫阳失煦。则阴液不承元气撒。则毒愈弥漫。清解苦寒究竟斫伐生阳。议甘温胃受。培植其本。冀陷者复振。余非疡医。按色脉以推其理耳。加桂理中汤。(溃疡)

(妪) 溃疡久不靥。气血耗尽。中宫营液枯涸。气不旋转。得汤饮则痰涎上涌。势如噎膈。况久恙若是。药饵难挽。勉拟方。

人参 炒麦冬 代赭石 化橘红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痈疡痛溃。卧床不得舒展。脏腑气机呆钝何疑。外科守定成方 术归地。不能补托气血。反壅滞于里。出纳之权交失。且是症乃水谷湿气下垂而致。结于足厥阴手阳明之界。若湿热不为尽驱。藉补托以冀生机。养贼贻害。焉能济事。

金石斛(五钱) 槐米(一钱半) 金银花(三钱) 茯苓(一钱半) 晚蚕砂(二钱) 寒水石(二钱)

营伤心辣。纳食无味。此伤痛大虚。当调其中。

人参 归身 炒白芍 木瓜 熟术 广皮 茯神 炙草

脓血去多。痛犹未息。胃伤不嗜谷。口无味左关尺细弱无力。正虚之着。据理进药。仍宜补托。

人参 熟地 玉竹 柏子仁 归身 丹参 茯神 枣仁 远志

疡溃脓血去多。元真大耗。脉无力不嗜食。恶心。中州不振。寐则惊惕。神不守也。以养营法。

人参 熟术 广皮 茯神 炙草 归身 白芍 五味 枣仁

(八岁) 疡损。能食身热。六味汤加青蒿节。

(三四) 因疡漏。过进寒凉。遂患腰痛。牵引脊膂。今晨起。周身不得自如。乃经脉络脉之中。气血流行失畅。久病谅非攻逐。议两和方法。(疡漏)

羚羊角 当归 黄 白蒺藜 桂枝 桑枝

溃疡不合成漏。脂液渗去。必阳络空隙。内风暗动。攻胃。则呕逆吞酸。腹痛泄泻不食。津液不升。舌焦黑。不渴饮。内外兼病。难治之症。

人参(一钱同煎) 炒乌梅肉(五分) 炒黑川椒(三分) 茯苓(三钱) 生淡姜(五分) 炒广皮(一钱)

白芍(一钱半)

久损漏疡。胃减腹痛。议用戊己汤意。

人参 茯神 白芍 炙草 炒菟丝子

(四五) 痛久。屈伸不得自如。经脉络脉呆钝。气痹血瘀。郁蒸上热。旬日频频大便。必有血下。复喘促烦躁。不饥不食。并无寒热汗出。全是锢结在里。欲作内痈之象。部位脐左之上。内应乎肝。

痈者。壅也血结必入于络。吐痰口气皆臭。内痈已见一班矣。(肝痈)

炒桃仁 新绛 降香末 野郁金汁 紫菀 冬瓜子 金银花

脐旁紫黑。先厥后热。少腹痛如刀刮。二便皆涩。两足筋缩。有肠痈之虑。(肠痈)

老韭白 两头尖 小茴香 当归须 炙山甲

舌焦黄。小腹坚满。小便不利。两足皆痿。湿热结聚。六腑不通。有肠痈之虑。

川楝子 小茴 丹皮 山栀 通草 青葱

壮热旬日。周身筋脉牵掣。少腹坚硬。小便淋滴。忽冷忽热。欲酿脓血。乃肠痈为病。仿孙真人牡丹皮大黄汤主之。

(十九) 痔疮下血。湿热居多。今色衰微。显是虚寒。无速效法则。当补脾胃。因痔疮犹痛。肿势尚存。

佐以淡渗通腑。(痔)

生于术 生菟丝粉 生象牙末 生白蜡

外症本有专科。先生并非疡医。然观其凭理立方。已胜专科什伯矣。惜其案无多。法亦未备。余不叙述。大凡疡症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于里。能明阴阳虚实寒热。经络俞穴。大症化小。小症化无。善于消散者。此为上工。其次能审明五善七恶。循理用药。其刀针砭割。手法灵活。敷贴熏洗。悉遵古方。虽溃易敛。此为中工。更有不察症之阴阳虚实。及因郁则营卫不和。致气血凝涩。酿成疡症。但知概用苦寒攻逐。名为清火消毒。实则败胃戕生迨至胃气一败。则变症蜂起矣。又有藉称以毒攻毒秘方。类取毒药。合就丹丸。随症乱投。希冀取效于目前。罔顾贻祸于后日。及问其经络部位。症之顺逆。概属茫然。此殆下工之不如也。至于外治之法。疡科尤当究心。若其人好学深思。博闻广记。随在留心。一有所闻。即笔之于书。更能博览医籍。搜采古法。海上实有单方。家传岂无神秘。其所制敷贴膏丹。俱临症历试百治百验。能随手应效者。即上工遇之。亦当为之逊一筹矣。(华玉堂)

徐评 凡治病必有专家。一切丸散外治等法。一有不备。即不能建愈功。理虽同而法各别。如欲治外症。不可不另有一番功夫也。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