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时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三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止于心下。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必死。
凡发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若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亡阳故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动气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饮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则掌中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利清谷,心下痞。
咽中闭寒,不可下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鞕,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越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危殆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则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贪水者,下之则脉厥,其声嘤嘤,咽喉塞,汗之则战栗;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汗之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反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凡服下汤,得利便止,不必尽剂。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若能于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几乎?
- 《伤寒杂病论》序
- 张机序
- 桂林左德序
-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六气主客第三
- 伤寒例第四
- 麻黄汤方
- 白虎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 桂枝当归汤方
- 乌梅丸方
-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 当归附子汤方
- 杂病例第五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 大黄香蒲汤方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 白虎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栀子汤方
- 白虎加地黄汤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竹叶石膏汤方
-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 栝蒌茯苓汤方
- 竹茹半夏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猪苓加人参汤方
- 一物瓜蒂汤方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 人参石膏汤方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 桂枝汤方
- 麻黄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 麻黄茯苓汤方
- 理中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五苓散方
- 鼻塞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 防己黄芪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白术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麻仁白蜜煎方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 白虎汤方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小柴胡汤方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 柴胡桂枝汤方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汤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理中汤方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虎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葛根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麻黄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奔豚汤方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 真武汤方
- 禹余粮丸方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柴胡加芒消汤方
- 桃仁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吴茱萸汤方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大陷胸汤方
- 五苓散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柴胡挂枝汤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黄芩汤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黄连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调胃承气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虎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猪苓汤方
- 四逆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麻黄汤方
- 白蜜煎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桂枝汤方
- 茵陈蒿汤方
- 抵当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子仁丸方
- 栀子柏皮汤方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 栀子大黄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大黄硝石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理中汤方
- 厚朴七物汤方
- 附子粳米汤方
- 大建中汤方
-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瓜蒂散方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小柴胡汤方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 半夏茯苓汤方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 厚朴四物汤方
- 理中加黄芪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桃花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方
- 白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真武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猪苓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乌梅丸方
- 白虎汤方
-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 四逆汤方
- 瓜蒂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人参附子汤方
- 人参干姜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 柏叶阿胶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 桂枝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紫参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橘皮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黄连茯苓汤方
- 甘草粉蜜汤方
- 大乌头煎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乌头桂枝汤方
- 蜘蛛散方
- 肾气丸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文蛤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理中汤方
-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 瓜蒂散方
- 四逆汤方
-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方
- 理中加附子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五苓散方
- 理中丸方
- 四逆加人参汤方
- 桂枝汤方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括蒌桂枝汤方
- 葛根汤方
-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烧裩散方
- 枳实栀子豉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牡蛎泽泻散方
- 竹叶石膏汤方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 百合知母汤方
-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 百合鸡子黄汤方
- 百合地黄汤方
- 百合洗方
- 括蒌牡蛎散方
- 百合滑石散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苦参汤方
- 雄黄散方
- 赤豆当归散方
- 升麻鳖甲汤方
-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 辨疟病脉证并治
- 鳖甲煎丸方
-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 白虎加桂枝汤方
- 蜀漆散方
- 柴胡桂姜汤方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 天雄散方
- 小建中汤方
- 黄芪建中汤方
- 肾气丸方
- 酸枣仁汤方
- 大黄蟅虫丸方
- 硝石矾石散方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十枣汤方
- 射干麻黄汤方
- 皂荚丸方
- 厚朴麻黄汤方
- 泽漆汤方
- 麦门冬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桔梗汤方
- 越婢加半夏汤方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木防已汤方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防已黄芪汤方
- 越婢汤方
- 防已茯苓汤_
- 甘草麻黄汤方
- 越婢加术汤方
-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 枳实白术汤方
-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 下瘀血汤方
- 桔梗汤方
- 柏叶汤方
- 黄土汤方
- 泻心汤方
- 赤豆当归散方
- 王不留行散方
- 排脓散方
- 排脓汤方
- 黄连粉方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 大黄牡丹汤方
-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 薏苡附子散方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 乌头赤石脂丸方
- 旋覆花汤方
- 半夏麻黄丸方
- 九痛丸方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茯苓丸方
- 附子汤方
- 胶艾汤方
- 当归芍药散方
-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 葵子获苓散方
- 当归散方
- 白术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枳实芍药散方
- 下瘀血汤方
- 竹叶汤方
- 竹皮大丸方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 泻心汤方
- 温经汤方
- 王瓜根散方
- 旋覆花汤方
- 黄芪当归汤方
- 胶汤姜方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 抵当汤方
- 矾石丸方
- 红蓝花酒方
- 小建中汤方
- 贤气丸方
- 蛇床子散方
- 狼牙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