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说,争议较多。就一般讲:有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之别,王士雄辨之甚明。此篇所论,主要是伏气温病,即《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伏气温病的特点是由里出表,初起舌润无苔,脉软或弦或微数,口不渴而心烦恶热,治宜清营阴,冀其由血转气。如舌苔渐多,则清其气分。又如初起舌绛咽干,甚或肢冷脉伏,此温邪伤阴之候(肢冷脉伏是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随症施治,雷氏已详言之。外感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见发热咳嗽,口渴,不恶寒(亦有初微恶寒,口不渴,至二、三日后才口渴不恶寒者)。两寸脉大,右寸更盛,治宜辛凉轻剂为先,若有所夹,又需通变。若清解不已,邪从气分及于中下焦,是为顺传。如胃腑便结,可用白虎承气之属。亦有从皮毛而入者,初起发热头晕,口燥肢软,脉滑数,舌淡苔薄,治宜辛凉透表法为先。若内陷心包,则为逆传。症见神昏谵语等候,治宜犀角地黄之属。至于入营入血,变症繁多,有前贤之书在,临机应变可也。
另有一说,谓新伏之邪,不在于感邪后发病迟早,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以区分温病初起的不同类型。并认为新感温病,初病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供参考。
此外,对晚发一症,雷氏谆谆告诫,春时晚发与秋时晚发,要截然分清,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发病,至来年清明后、夏至前触动伏气而发,属温病范畴。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发病,至秋为秋凉之气所触而发,似疟非疟,已任篇名之为秋时晚发,属暑病范畴。叶香岩氏言之甚详。宜明辨之,慎勿以同名而误同一治也。
目录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春温
- (二)风温
- (三)温病
- (四)温毒
- (五)晚发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 (二)凉解里热法
- (三)清热解毒法
- (四)却热熄风法
- (五)祛热宣窍法
- (六)辛凉解表法
- (七)清凉透邪法
- (八)清热保津法
- (九)清凉荡热法
- (十)润下救津法
- (十一)清热透斑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葳蕤汤
- 银翘散
- 小定风珠方
- 大定风珠方
- 消毒犀角饮
- 连翘败毒散
- 犀角地黄汤
- 三黄石膏汤
- 凉膈散
- 九味羌活汤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伤风
- (二)冒风
- (三)中风
- (四)风寒
- (五)风热
- (六)风湿
- (七)寒疫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海藏神术散
- 香苏饮
- 金沸草汤
- 桂枝汤
- 通关散
- 开关散
- 小续命汤
- 大秦芎汤
- 乌药顺气散
- 顺风匀气散
- 牵正散
- 黄芪五物汤
- 防风通圣散
- 柴葛解肌汤
- 苏羌饮
- 三化汤
- 防风黄芪汤
- 参苏饮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草窗痛泻方
- 胃苓荡
- 四神丸
- 胃关煎
- 姜茶饮
- 香连丸
- 芍药汤
- 苍术地榆汤
- 补中益气汤
- 真人养脏汤
- 肉苁蓉汤
- 人参樗皮散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伤暑
- (二)冒暑
- (三)中暑(即中喝)
- (四)暑风
- (五)暑温
- (六)暑咳
- (七)暑瘵
- (八)霍乱
- (九)痧气
- (十)秽浊
- (十一)疰夏
- (十二)热病
- (十三)霉湿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三)祛暑解毒法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藿香正气散
- 六合汤
- 缩脾饮
- 香薷饮
- 新加香薷饮
- 桂苓甘露饮
- 竹叶石膏汤
- 人参白虎汤
- 六一散
- 三石汤
- 清营汤
- 来复丹
- 介宾玉女煎
- 生脉散
- 浆水散
- 清暑益气汤
- 冷香饮子
- 大顺散
- 痧疫回春丹
- 行军散
- 绛雪丹(一名红灵丹)
- 紫雪丹
- 黄龙汤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小柴胡汤
- 景岳木贼煎
- 严氏清脾饮
- 麻杏石甘汤
- 柴平汤
- 藿香平胃散
- 太无神术散
- 人参败毒散
- 截疟七宝散
- 局方常山饮
- 子和常山饮
- 鳖甲饮
- 四兽饮
- 追疟饮
- 何人饮
- 休疟饮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伤湿
- 附:倪松亭治湿总则
- (二)中湿
- (三)冒湿
- (四)湿热
- (五)寒湿
- (六)湿温
- (七)秋燥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桂苓甘露饮
- 松峰达原饮
- 苍苓白虎汤
- 三仁汤
- 清燥救肺汤
- 杏苏散
- 滋燥养营汤
- 金匮肾着汤
- 羌活胜湿汤
- 平胃散
- 蜜煎导法
- 除湿汤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痰嗽
- (二)干咳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加味二陈法
- (二)温润辛金法
- (三)清金宁络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丹溪咳血方
- 清肺饮
- 千金久嗽方
- 二陈汤
- 琼玉膏
- 泻白散
- 景岳六安煎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伤寒
- (二)中寒
- (三)冒寒
- (四)冬温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散太阳法
- (二)甘热祛寒法
- 四、备用成方(计八方)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小柴胡汤
- 理中汤
- 真武汤
- 四逆汤
- 千金阳旦汤
- 千金阴旦汤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