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觉曰∶医学中,刘李朱张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 庵,独于气鼓症,列之湿门中,殊不谓然。究其源,方书俱然,不自 庵始。余考其症,是气也,当列于气门。气以类而方明,病虽难而易治。夫气之功用,全赖脾土为之转运,土旺而气乃周流四体;土衰而气遂停中洲,贯注躯壳,充盈腠理,郁而为热,气鼓成焉。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是也。其为症也,四肢日见瘦羸,肚腹日见胀满,任人揉按,痛痒不关,稍进 粮,饱闷难受,脾愈虚,肝益肆其侮;气愈积,热益张其威,脉之弦且数。其所由来者,有明征矣。治是症者,当青筋未大见,脐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满之时,重用黄连以解其热,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药草固有维持之力,尤宜却咸味,断妄想,存神静虑,以养无形之土,不治气而气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单胀,以其独胀于腹也。曰鼓胀,以其中空无物也。曰蛊胀,若虫食物而中空也。曰热胀,由热而胀也。曰气胀,由气而胀也。统名之,曰气鼓也。彼水胀寒胀,列于湿门宜也,原于此症毫不相涉。东垣,一代伟人,中满分消丸,亦尚未分晰也。
梦觉黄连人参汤
人参(一钱) 黄连(一钱) 焦术(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肉桂(六分) 炙甘草(一钱)
东垣中满分消汤
浓朴(一两) 枳壳 黄连 黄芩 法半夏(各五钱) 陈皮 知母 泽泻(各三钱) 茯苓 砂仁 干姜(各二钱) 人参 白术 甘草 猪苓(各一钱)
蒸饼为丸,每服三二钱不等,白开水下。
唐容川曰∶血鼓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医书俱云是妇人之病。惟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络,脉虽极虚,而履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胁胀腹疼。迨胀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南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浓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皆其类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陈米荷叶煎汤,泛丸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容川又曰∶谨按喻氏之论,其言血鼓之原,最为详确。惟所主之方,与气热则结,而血不流通之说,未能吻合。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于治痰膨为宜,且须寒饮方为切合。
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与喻氏所论,又有不同,医者审证择用可也。
容川又曰∶又有石瘕肠覃,状如怀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以寒气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下不下,衄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气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
单腹胀者为血膨。若四肢皆胀,或先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衄之后,瘀血化水而肿。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血化为水而肿。既化为水,则兼治之,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亦可。又凡鼓胀浮肿,但要分阴症、阳症,阴症脉沉涩弦紧,必有寒痰诸症,宜用中满分消汤加桃仁。阳证脉数口渴,便短气逆等证,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
六君子汤(见煎咳嗽方内)
代抵当丸
大黄(一钱酒炒) 莪术(一钱) 山甲珠(三片) 红花(一钱) 丹皮 当归(各三钱) 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
每次三五钱不等,可以随时酌量。
丹栀逍遥散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茯苓(一钱) 白术(一钱) 丹皮(一钱) 栀子(一钱) 柴胡(七分)甘草(一钱)
橘核丸
橘核(一钱) 香附(一钱) 楝子(一钱) 楂核(一钱) 荔核(一钱) 吴萸小茴(各五分)
研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量儿之大小,以为服之多少。
桃奴散
肉桂(五分) 五灵脂(一钱) 香附子(一钱) 砂仁(七分) 桃仁(一钱) 延胡索(一钱) 桃奴(一钱)雄鼠屎(一钱)
琥珀散
琥珀(一钱) 三棱(一钱) 莪术(一钱) 丹皮(一钱) 肉桂(五分) 延胡索(一钱) 乌药(一钱)当归(一钱) 赤芍(一钱) 生地(一钱) 刘寄奴(一钱)
五皮饮(见前伤湿方内)
小柴胡汤(见前咳嗽方向)
涂蔚生曰∶喻氏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语,已将血鼓之概略闸发。使后治血膨者,得其途径,不至盲无适从,斯诚有功世道之文。而经唐氏之详为指解,尤属南针直指,证治照然。予曾遇一老妇,患吐血后,遂得血臌之症。
前医为之破气下水者,均属无效,已频于危。余鉴前医之用药失当,复深究喻氏唐氏之言,为之用六君子汤加血竭、桃仁、广木香,顿见巨效。旋以战事发生,蒋士杰死守信阳城中,内外间隔,该妇遂陨于命。虽属时势为之,无可如何,而前贤之于此症正法正治,变法变治,总属不吾少欺。可为吾之经验上胆识上,增一番之长进矣。
- 序
- 自序
- 凡例
- 节录夏英白先生推拿凡例
- 第一集・认症法
- 审察苗窍
- 五脏各有所司
- 形色部位指南赋
- 以色诊病
- 五视法
- 辨小儿五音
- 闻小儿声音
- 指纹辨色歌
- 以指冷热诊病说
- 以目诊病说
- 五脏所属之症
- 简切辨症法
- 辨舌苔法
- 看病诀
- 寿夭辨
- 小儿坏证辨
- 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
- 入门试法
- 五脏所伤
- 五脏所恶
- 脏腑为病
- 诸病所属
- 四时所病
- 脏腑通治
- 五脏所藏
- 望形察色
- 闻声别证
- 凡死证辨
- 第二集・推拿法
- 推拿代药赋
- 指纹
- 指纹切要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淡滞定虚实歌
- 纹形主病歌
- 小儿脉法
- 《内经》脉要
- 四脉主病主证
- 总括脉要歌
- 脉证宜忌歌
- 开天门法
- 分推太阴穴太阳穴法
- 掐天庭至承浆穴法
- 揉耳摇头法
- 揉太阴穴法
- 揉太阳穴法
- 二龙戏珠法
- 运内八卦穴法
- 干坎艮入虎口穴法
- 揉艮宫穴法
- 运水入土法
- 运土入水法
- 揉内劳宫穴法
- 掐小天心穴法
- 揉掐脾经穴法
- 大肠侧推到虎口穴法
- 虎口侧推到大肠经法
- 推掐心经穴法
- 掐揉肺经穴法
- 掐推肾经穴法
- 横门穴推到板门穴法
- 板门穴推到横门穴法
- 中指尖推到横门穴法
- 横门穴刮到中指尖法
- 掐横门穴法
- 揉板门穴法
- 乌龙摆尾法
- 赤凤摇头法
- 丹凤摇尾法
- 运五经纹法
- 运四横纹法
- 掐离宫至干宫法
- 孤雁游飞法
- 揉气关法
- 按弦搓摩法
- 老汉扳罾法
- 水底捞明月法
- 斗肘走气法
- 掐威灵穴法
- 掐向导穴法
- 凤凰鼓翅法
- 掐二扇门穴法
- 掐二人上马穴法
- 掐外劳宫穴法
- 运外八卦穴法
- 掐中指甲法
- 揉大指甲法
- 捻五指背皮法
- 刮手背法
- 掐老龙穴法
- 推后溪穴法
- 揉手背法
- 掐五指爪甲法
- 掐少商穴法
- 清天河水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分阴阳法
- 和阴阳法
- 掐赤筋法
- 掐青筋法
- 掐总筋法
- 掐白筋法
- 掐黑筋法
- 猿猴摘果法
- 黄蜂出洞法
- 凤凰单展翅法
- 飞经走气法
- 掐靠山穴法
- 推下六腑法
- 推上三关法
- 掐一窝风法
- 掐阳池穴法
- 掐斗肘曲池法
- 掐外关外间使法
- 揉肺俞穴法
- 揉龟尾法
- 搓脐法
- 掐膝眼穴法
- 委娄中穴法
- 掐前承山穴法
- 夜啼门推法
- 重舌门推法
- 鹅口门推法
- 风症门推法
- 诸热门推法
- 伤寒门推法
- 呕吐门推法
- 泄泻门推法
- 腹痛门推法
- 痢疾门推法
- 疟疾门推法
- 疳疾门推法
- 积症门推法
- 痞症门推法
- 痫症门推法
- 咳嗽门推法
- 肿胀门推法
- 目疾门推法
- 杂症门推法
- 第三集・治疗法
- 辨脐风
- 用火口诀
- 集成神火歌
- 用火宜忌
- 小儿初生脐风简便方
- 娇儿易死说
- 我之风症谈
- 我之惊症谈
- 治慢风心得神方
- 伤寒
- 痉病
- 温病
- 瘟疫
- 痫症
- 咳嗽
- 喘哮
- 疳症
- 呕吐
- 泄泻
- 霍乱
- 伤暑
- 伤湿
- 第四集・治疗法
- 痢疾
- 噤口痢
- 疟疾
- 肿满
- 胀满
- 气鼓血鼓
- 心腹痛
- 癖积
- 诸汗
- 消渴
- 二便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夜啼
- 疝气
- 头项囟证治
- 目疾证治
- 耳病证治
- 鼻病证治
- 口疮证治
- 舌病证治
- 牙齿证治
- 咽喉证治
- 五软五硬
- 丹毒证治
- 破伤风
- 诸疮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