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脉耳中,(肾气通耳,耳中病,责在肾。)手太阳小肠、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脉俱入耳中。
耳前,足阳明胃脉上耳前,筋结耳前。足少阳胆脉、手少阳三焦脉俱走耳前。三焦脉从耳前属目。
耳后,手太阳小肠筋、足太阳膀胱筋俱走耳后完骨。足阳明胃脉之支、足少阳胆脉、手少阳三焦脉俱过耳后。
□
(一名耳后毒。)
发在耳后,宜别阴阳治之。患色白者,按阴疽例治;患色红者,按阳痈例治。如发耳垂后,名耳根毒,辨治亦然。
□
耳孔内时出脓,曰脓耳。赤肿溃烂流脓,曰停耳。脓湿结块塞耳暴聋,曰耵耳。皆内火攻冲泻肝汤加柴胡。外俱用红棉散。
一、有耳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血水流出,或痛不可忍者,用蛇蜕烧灰存性,研细末,鹅翎管吹之立愈。
红棉散
海螵蛸 枯矾(各三钱) 干燕脂(一钱五分,烧存性) 麝香(五分)
上共研细末,瓷器收贮听用。每少许吹入耳内,或掺溃烂处俱效。
脓耳方(存验。)
菖蒲根(水洗净)
上捣取汁,先用棉碇卷干耳内脓,然后将菖蒲汁灌入荡洗,数次即愈。
耵耳方(存验。)
地龙粪 釜底墨 生猪脂上共捣匀,葱汁和,捏如枣核,绵裹塞耳,润则换。
归芍地黄丸(通用三七十。)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
三证皆生耳窍内,耳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耳菌形如蘑菇,头大蒂小,耳梃形如枣皮破,偶一触犯,痛引脑巅。内俱用加味逍遥散,甚者,龙胆泻肝汤。外用鸡矢白炒研敷之,或黄白散点之,渐渐消化。又方,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即可钳出。
加味逍遥散(通用十六。)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黄白散(见前鼻部鼻痔。)
□
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急服夺命汤,外用蟾酥、雄黄等分为末,水和浓,滴入耳内。
夺命汤(见发无定处疔疮。)
□
耳内不脓不肿,只作干痛,或作痒,或出水,或经年不愈,或交接便发,此皆肝肾二家虚火为病,加减八味丸主之。
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
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 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外,止于窍中, 有声。格外入之者,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服摄阴煎;脾胃弱者,兼服补中益气汤。
一、有因怒而鸣者,乃三焦气逆,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山栀仁主之。
摄阴煎
活磁石(一两) 地黄 首乌 龟版 鳖甲(各五钱) 山茱萸肉 白芍 山药(各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
上水煎二次,去渣,食前温服。治元阴虚损、高年逆上之气,屡有奇效。如为丸,将方内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小柴胡汤(通用十四。)
□
暴聋者,猝然闭塞无闻,肾气虚脱则有之,亦或三焦气逆、气郁而然者。其证必哄哄 ,胀闷烦热,四物汤加柴胡、山栀。中气弱者,加减归脾汤。亦或肝胆风热上攻而然者,其证必兼头痛,小柴胡汤加川芎、归身、山栀仁。亦或因损伤、挖伤、雷炮震伤,患 耳溃脓不止等证而聋者,则宜用开通之法。如肾亏精脱,或年衰,或病后,或劳倦过度,或大恐气结,渐至耳聋者,须大培根本,用八珍汤、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之类。然多难愈。
开通法
一、用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砂,将酒含口中。取活磁石一块塞耳,左聋塞左,右聋塞右,此导气古法也。
一、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绵裹塞耳中,再易,甚效。
一、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入蒜内慢火炮极熟,用新棉包定,塞耳中,三次效。
一、用全蝎四十九枚,以生姜浓片如数,铺锅内,置蝎于其上,轻烙姜片至黄色,取蝎去毒愈。
四物汤(通用二十三。)
小柴胡汤(通用十四。)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
生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色红如刀裂之状,时流黄水,乃胆脾湿热,用穿粉散搽之即愈。
轻粉(隔纸微炒研) 穿山甲(炙) 铅粉 黄丹(各三钱,飞用)
上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附方(存验。)
胡黄连上一味,研细末,麻油调搽。
□
耳窍中时流鲜血,肝肾火升所致。用地芩饮,或六味地黄汤加山栀仁、赤苓,外用蒲黄炒黑研末,掺入即止。
地芩饮
生地黄(一两) 黄芩(二钱,酒炒)
上加青荷叶五钱,水煎去渣,微温服。
六味地黄汤(通用四十三。)
□
凡虫偶入耳中,以生姜搽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耳内,虫即出。或用米醋滴入,其虫不出亦死,用细芦管入耳吸之,虫随出。
一、蜈蚣入耳,用香鸡肉置耳边,猪肉炙香亦可。
一、飞蛾入耳,用鸡管极气吹之,或击铜器于耳边。
一、蚁入耳,用韭汁灌。
一、蜒蚰入耳,用盐撒耳内即化水,或以苦酒注之。
一、蚂蝗入耳,取田中泥一盆枕耳,闻气即出。
一、磕头虫(其虫按其后,即磕头有声。)入耳,灌以生油即出,不可杀之。
一、蚤虱入耳,用菖蒲末炒熟,袋盛枕之。
一、蛆虫入耳,用杏仁捣烂取油滴入,不出即死。
一、水银入耳,用金银着耳边即出。
一、水入耳中,用薄荷汁滴入立效。
- 序(一)
- 自记
- 序(二)
- 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 凡例
- 卷一
- 痈疽证治统论
- 痈疽部位名记
- 胃气论
- 论肿
- 论溃
- 论敛
- 论痛
- 论痒
- 五善歌
- 七恶歌
- 饮食宜忌论
- 阳痈证治则例
- 阴疽证治则例
- 烂溃不敛治法
- 翻花起肛治法
- 患孔毒根治法
- 漏管治法
- 多骨治法
- 毒瓦斯攻心治法
- 破伤风治法
- 发痉治法
- 疮口误入毒水治法
- 疮中生蛆虫治法
- 头部证治(计十证)
- 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 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 治目大要
- 卷二
- 鼻部证治(计十一证)
- 耳部证治(计十四证)
- 口部证治(计八证)
- 唇部证治(计八证)
-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 舌部证治(计九证)
- 喉部证治(计十五证)
- 辨证大略
- 误吞类(计八条)
- 误吞铜钱
- 误吞铁、骨等物
- 误吞黄金
- 误吞铁钉
- 误吞银
- 误吞钓钩
- 误吞水蛭
- 误吞蜈蚣
- 卷三
- 项部证治(计五证)
- 胸博证治(计四证)
- 乳部证治(计五证)
- 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
- 肩部证治
-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 背部证治(计一证)
- 腰部证治(计三证)
- 腹部证治(计四证)
-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 后阴证治(计六证)
- 股部证治(计四证)
- 膝部证治(计四证)
- 胫部证治(计十一证)
- 足部证治(计十八证)
- 卷四
- 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
- 疔疮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小儿遗毒
- 疠风
- 石疽
- 流注
- 痼发
- 恶核
- 瘿瘤
- 疣
- 瘴疽
- 瘭疽(一名蛇瘴)
- 痘毒
- 火赤疮(附天泡疮。)
- 猫眼疮(一名寒疮。)
- 鱼脊疮
- 漆疮
- 冻疮
- 血风疮
- 癣
- 疥疮
- 疮
- 傲冬疮
- 疖
- 痱(俗名痱子)
- 葡萄疫
- 赤白游风
- 瘾疹
- 疡风
- 紫白癜风(俗名汗斑。)
- 白(一名风)
- 血箭(一名肌脉。)
- 血痣
- 五窍出血
- 血汗(一名脉溢。)
- 痛风
- 小儿胎风(一名胎赤。)
- 痒风
- 内景证治(计八证)
- 恶疮证治(计五证)
- 天行疮
- 顽疮
- 癞风疮
- 罕疮
- 无名疮
- 奇疾证治(计九证)
- 血拥
- 棠梨泡
- 肉人
- 肢
- 肉蝶
- 肉线
- 产妇腹中痒
- 气旋
- 气奔
- 怪虫证治(计九证)
- 号虫
- 厉虱
- 红线虫
- 续命虫
- 湿虫
- 腐虫
- 肉蛆
- 信虫
- 月望虫
- 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
- 金疮
- 刎伤
- 跌扑损伤
- 杖伤
- 夹伤
- 伤
- 踢伤
- 汤火伤
- 镞木刺入肉
- 人咬伤
- 熊虎野狼咬伤
- 马咬伤
- 犬咬伤
- 猪咬伤
- 猫咬伤
- 鼠咬伤
- 蛇咬伤
- 蚯蚓伤
- 蜈蚣咬伤
- 蝎螫伤
- 射工伤
- 蠼虫伤
- 蜘蛛咬伤
- 天蛇咬伤
- 羊辣子螫伤
- 蜂螫伤
- 蚕咬伤
- 壁虎咬伤
- 蝼蛄咬伤
- 蚂蟥咬伤
- 蚁螯伤
- 沙虱伤
- 石蛭伤
- 辟蚊
- 辟虱
- 辟虼HT
- 辟臭虫
- 卷五
- 通用法(计七法)
- 针法
- 砭法
- 灸法
- 熨法
- 拔毒法
- 绷缚法
- 洗涤法
- 备用法(计六法)
- 神灯照法
- 骑竹马灸法
- 麻油截法
- 洪丞相蜞针法
- 桑枝火烘法
- 牛胶蒸法
- 通用方(计七十七方)
- 备用要方(计九方)
- 附中毒类(计五十六条)
- 饮食中毒
- 中酒毒
- 中面毒
- 中瓜毒
- 中果毒
- 中桐油毒
- 中牛马肉毒
- 中肉脯毒
- 中狗肉毒
- 中鱼毒
- 中河豚毒
- 中蟹毒
- 中鳖毒
- 中鸡毒
- 中雉毒
- 中鸭毒
- 中鸟雀毒
- 中斑鸠毒
- 中诸菜毒
- 中菌毒
- 中钩吻毒
- 中砒毒
- 中巴豆毒
- 中附子毒
- 中乌头草乌毒
- 中硫黄毒
- 中砂毒
- 中雄黄毒
- 中钟乳石毒
- 中藤黄毒
- 中藜芦毒
- 中木鳖毒
- 中苍耳子毒
- 中皂矾毒
- 中断肠草毒
- 中半夏毒
- 中野狼毒毒
- 中花椒毒
- 中鸩毒
- 中斑蝥毒
- 中蜈蚣毒
- 中地龙毒
- 中青娘子、亭长、地胆虫毒
- 中野狼烟毒
- 中轻粉毒
- 中铅粉毒
- 中银HT毒
- 中煤炭毒
- 中烟毒
- 中杏仁毒
- 中乌梅毒
- 中诸药相反毒
- 中盐卤毒
- 中蒙汗药及闷香毒
- 中丹石毒
- 中挑生毒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