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假令瘐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即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
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差等,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
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如一木疫之法。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却名火疠。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 序
- 凡例
- 九针式
- 卷一难经
- 一、补泻
- 二、补泻相反
- 三、针刺浅深
- 四、先后浅深
- 五、井荥俞经合主病
- 六、四时井荥俞经合刺
- 七、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
- 八、脏腑井荥为五六
- 九、阴阳井荥木金相生不同
- 十、出井入合
- 十一、欲刺井当刺荥
- 十二、经脉流注
- 十三、奇经八脉
- 十四、十五络脉
- 十五、奇经病
- 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 十七、八会刺穴
- 十八、上工下工治病
- 卷二上《灵》、《素》
- 一、用针方宜
- 二、九针式
- 三、九针应天地人时以起用
- 四、九针所宜
- 五、五刺应五脏
- 六、九刺应九变
- 七、十二刺应十二经
- 八、黑白肥瘦刺
- 九、刺常人
- 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 十一、刺壮士
- 十二、刺婴儿
- 十三、刺脉虚实浅深
- 十四、十二经气血刺
- 十五、手足阴阳经脉刺
- 十六、补泻
- 十七、刺胸腹
- 十八、标本
- 十九、针灸手
- 二十、刺宜从时
- 二十一、五夺不可泻
- 二十二、刺逆四时
- 二十三、刺避
- 二十四、禁太过不及
- 二十五、五节刺
- 二十六、五脏病刺
- 二十七、刺弊
- 二十八、血气不同形
- 二十九、十二络缪刺(缪如纰缪纪纲)
- 三十、经刺
- 三十一、巨刺(缪刺刺络脉巨刺刺经脉)
- 三十二、脉刺
- 三十三、浅深上下所宜
- 三十四、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三十五、气血清浊浅深刺
- 三十六、死期不可刺
- 卷二下
- 一、五乱刺
- 二、气血盛哀
- 三、耐痛
- 四、五逆
- 五、三刺谷气
- 六、热
- 七、疟
- 八、腰痛
- 九、周痹
- 十、癫狂
- 十一、头
- 十二、痿
- 十三、心痛
- 十四、胀
- 十五、胸胁痛
- 十六、大风
- 十七、疠风
- 十八、偏枯
- 十九、痿厥
- 二十、痈
- 二十一、鼠
- 二十二、耳鸣耳痛耳聋
- 二十三、膝痛胫酸
- 二十四、啮舌啮颊啮唇重舌
- 二十五、欠
- 二十六、哕
- 二十七、唏噫
- 二十八、振寒
- 二十九、(丁可反)
- 三十、嚏
- 三十一、泣竭成盲
- 三十二、太息
- 三十三、涎下
- 三十四、口目
- 三十五、肠鸣
- 三十六、目眩头倾
- 三十七、喉痹
- 三十八、齿痛
- 三十九、衄
- 四十、喘
- 四十一、怒
- 四十二、颇(若感切)
- 四十三、项痛
- 四十四、足
- 四十五、下血
- 四十六、疝
- 四十七、转筋
- 四十八、厥
- 四十九、痫
- 五十、霍乱
- 五十一、目痛
- 五十二、卒然无音
- 五十三、目不瞑不卧
- 五十四、补遗篇气交暴郁刺法
- 五十五、司天不迁正刺法
- 五十六、司气有余不退位刺法
- 五十七、司气失守刺
- 五十八、全真刺
- 五十九、十二脏邪干刺
- 卷二下灸法
- 六十、艾灸方宜
- 六十一、艾灸补泻
- 六十二、灸寒热
- 六十三、女子败疵
- 六十四、灸痈
- 六十五、犬咬
- 六十六、伤寒苦乐
- 六十七、宜灸不宜刺
- 卷三
- 一、十二经病刺
- 二、奇经八脉病
- 三、十二经脉
- 四、奇经八脉
- 五、十五络脉
- 六、十二经筋
- 七、空穴
- 八、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
- 九、同身尺寸
- 十、经脉长短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