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天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 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振杨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作KT ,音糜。)千不遗》《神农本草》三卷。又据《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有序录,明知韩保所云∶承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普,广陵人也,华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当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华佗弟子。修神农旧经,而世少行用。)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音轸)物类,兼注铭(音瞑)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莱、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名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唐本注《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粱《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品,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一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莱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未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一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三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百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遂令后世览之者,捃摭此类,以谓非神农之书,乃后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猝之效,然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地。
凡合和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根据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尔。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而检仙经、世俗者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犹根据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虽并得称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自非农歧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其分剂也。
药有阴阳配合,(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寻究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子母兄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上本说如此。今按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乃不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蒌、干姜,略举大体如此。其余复有数十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尔。其相须、相使者,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宣发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上本说如此。又有分剂称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殒命。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者,盖善以意量得其节也。谚云∶俗无良医,枉死者半;拙医疗病,不如不疗。喻如宰夫,以鳝(音善)鳖为 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愚医杀之也。”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上本说如此。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上本说如此。按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疗。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今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曰∶“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夫病之所由来虽多端,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疫疠者矣。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受此气,传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变遂广。精神者,本宅身以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乱。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致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愈,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祛,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则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者尔。《真诰》中有言曰∶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 之本,而怨咎于神灵乎?当风卧湿,反责他人于失覆,皆痴人也。夫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百 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岂得关于神明乎?唯当勤于药术疗理尔。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上本说如此,按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物,只如巴豆、甘遂之辈,不可便令至剂尔。如经所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如梧子,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且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邪?凡此之类,皆须量宜。(臣禹锡等谨按唐本旧云∶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大;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屎。注云∶谨按∶兔屎大于梧子,等差不类,今以胡豆替小豆,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屎,以为折衷。)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上本说如此,又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上本说如此。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条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暖服者。服汤则有疏、有数,煮汤则有生、有熟,各有法用,并宜审详尔。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 (乌卧切)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根据端绪以取之。
上本说如此。按今药之所主,只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二十余条,更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合药尔。病之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唯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根据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
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商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其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乎?或时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封矣。颜光禄亦云∶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炼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犹如粱、肉,主于济命,华夷禽兽,皆共仰资。其为主理即同,其为性灵则异尔。大略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或单行数种,便致大益,是其服食岁月深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故能臻其所极,以致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今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或遇其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或偶尔值瘥,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已,详思得失,虚构声称,多纳金帛,非唯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犹可矣,止于事迹非宜尔。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何不深思戒慎邪?昔许太子侍药不尝,招弑君之恶;季孙馈药,仲尼有未达之辞,知其药性之不可轻信也,晋时有一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讷异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便致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之此言,可为仁识,足为龟镜矣。按《论语》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可以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须深故也。复患今之承藉者,多恃KT 名价,亦不能精心研习,实为可惜。
虚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事。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傍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觉欣欣。今亦撰方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葛氏《肘后方》三卷。盖欲承嗣善业,令诸子侄,不敢失坠,可以辅身济物者也。
今按诸药采造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采,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
按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尔。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非复精者。且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上党人参,世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竞,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尔。众医都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 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根据方分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唯根据此用,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乃有紫石英、丹砂吞出洗取,一片动经十数过卖。诸有此例,巧伪百端,虽复监检,终不能觉。以此疗病,固难即效,如斯并是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根据本文也。经说阴干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又根据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谓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曝,于卷影处干之尔。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今按本草采药阴干者,皆多恶。至如鹿茸,经称阴干,皆悉烂令坏。今火干易得且良。草木根苗,阴之皆恶。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根据此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但古秤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根据度用之。汤酒之中,无等分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尔。今人分药,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尔。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丸。今弹丸同鸡子黄,此甚不等。)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方汝切)咀(子与切)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 咀者。乃得无末,而又粒片调和也(唐本注云∶ 咀,正谓商量斟酌之,余解皆理外生精尔。
臣禹锡等看详 咀,即上文细切之义,非商量斟酌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天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曝干。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火工切)之,既燥,小停,冷,乃捣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称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者。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朱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 (鱼靳切)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铛器中有水气,于熟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宁令小沸热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可当根据此用,皆应先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祖对切,时者,周时也,从今旦明旦。亦有只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为度。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锉。作汤者,先以水浸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内汤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势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烦。
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小草、瞿麦五分锉之;细辛、白前三分锉之;丸散膏中,则细锉也。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栝蒌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味子、蕤核、决明子之类是也。细花之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炙之,唯螵蛸当中破炙之。生姜、射干皆薄切之。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毕,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
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其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闷。石韦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瓤,亦炙之。椒去实于铛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于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
石皆以黄土泥包使燥,烧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镑刮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之。皂荚去皮、子炙之。
凡汤并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 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称之。唯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称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处黑尖处令尽。
凡汤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热汤洗去上滑,以手挪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旧方云二十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煮之,一、两沸一易水,如此三、四过,仍挪洗毕,便曝干;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称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称之。
凡丸散用阿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可筛者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腻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莫结切)视泯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仍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纳臼中,根据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之。
凡用桂心、浓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称之。茯苓、猪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毕,乃称之;薤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茵芋、泽兰,皆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称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枣有大小,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者,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者,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以
- 重修本草之记
- 重修证类本草序
-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
- 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
- 卷第一
- 嘉补注总叙
- 本草图经序
- 开宝复位序
- 唐本序
- 梁·陶隐居序
- 上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 补注所引书传
- 林枢密重广本草图经序
- 雷公炮炙论序
- 新添本草衍义序
- 序例上(衍义总序
- 序例中
- 序例下
- 卷第二
- 序例下
- 玉石上、中、下部
- 玉石上部
- 玉石中部
- 玉石下部
- 草药上、中、下部
- 草药上部
- 草药中部
- 草药下部
- 木药上、中、下部
- 木药上部
- 木药中部
- 木药下部
- 兽上、中、下部
- 兽上部
- 兽中部
- 兽下部
- 虫鱼上、中、下部
- 虫鱼上部
- 虫鱼中部
- 虫鱼下部
- 果上、下部
- 果上部
- 果下部
- 菜上、中部
- 菜上部
- 菜中部
- 米上、中部
- 米上部
- 米中部
- 卷第三
- 丹砂
- 云母
- 玉屑
- 玉泉
- 石钟乳
- 矾石
- 硝石
- 芒硝
- 朴硝
- 玄明粉
- 马牙硝
- 生硝
- 滑石
- 石胆
- 空青
- 曾青
- 禹余粮
- 太一余粮
- 白石英
- 紫石英
- 青石脂
- 赤石脂
- 黄石脂
- 白石脂
- 黑石脂
- 白青
- 绿青
- 石中黄子
- 无名异
- 菩萨石
- 婆娑石
- 绿矾
- 柳絮矾
- 扁青
- 卷三(短集之)
- 车渠
- 金线矾
- 波斯白矾
- 金浆
- 古镜
- 劳铁
- 神丹
- 铁锈
- 布针
- 铜盆
- 钉棺下斧声
- 枷上铁及钉
- 黄银
- 石黄
- 石脾
- 诸金
- 水中石子
- 石漆
- 烧石
- 石药
- 研朱石槌
- 晕石
- 硫黄香
- 白狮子
- 玄黄石
- 石栏干
- 玻璃
- 石髓
- 霹雳针
- 大石镇宅
- 金石
- 玉膏
- 温石及烧砖
- 印纸
- 烟药
- 特蓬杀
- 阿婆赵荣二药
- 六月河中诸热砂
- 卷第四
- 雄黄
- 石硫黄
- 雌黄
- 食盐
- 水银
- 石膏
- 金屑
- 银屑
- 生银
- 灵砂
- 水银粉
- 磁石
- 玄石
- 绿盐
- 凝水石
- 阳起石
- 孔公孽
- 殷孽
- 密陀僧
- 铁精
- 铁浆
- 秤锤
- 铁华粉
- 生铁
- 铁粉
- 铁落
- 钢铁
- 铁
- 石脑
- 理石
- 珊瑚
- 石蟹
- 长石
- 马衔
- 砺石
- 石花
- 桃花石
- 光明盐
- 石床
- 肤青
- 玛瑙
- 太阴玄精
- 卷四(短集之)
- 车辖
- 南恩洲石蛇
- 兖州黑羊石
- 兖州白羊石
- 银膏
- 天子田三推犁下土
- 社坛四角土
- 土地
- 市门土
- 自然灰
- 铸钟黄土
- 户垠下土
- 铸铧锄孔中黄土
- 瓷中里白灰
- 弹丸土
- 执日取天星上土
- 大甑中蒸土
- 鼢鼠壤堆上土
- 冢上土及砖石
- 桑根下土
- 春牛角上土
- 土蜂窠上细土
- 载盐车牛角上土
- 驴溺泥土
- 故鞋底下土
- 鼠壤土
- 屋内墉下虫尘土
- 鬼屎
- 寡妇床头尘土
- 床四脚下土
- 瓦甑
- 甘土
- 二月上壬日取土
- 柱下土
- 胡燕窠内土
- 道中热尘土
- 正月十五日灯盏
- 仰天皮
- 蚁穴中出土
- 古砖
- 富家中庭土
- 百舌鸟窠中土
- 猪槽上垢及土
- 故茅屋上尘
- 诸土有毒
- 卷第五
- 伏龙肝
- 锻石
- 石
- 砒霜
- 铛墨
- 砂
- 铅丹
- 铅
- 粉锡
- 东壁土
- 赤铜屑
- 锡铜镜鼻
- 铜青
- 井底沙
- 代赭
- 石燕
- 戎盐
- 大盐
- 卤咸
- 浆水
- 井华水
- 菊花水
- 地浆
- 腊雪
- 泉水
- 半天河
- 热汤
- 白垩
- 冬灰
- 青琅
- 自然铜
- 金牙
- 铜矿石
- 铜弩牙
- 金星石
- 特生石
- 握雪石
- 梁上尘
- 土阴孽
- 车脂
- (音工)中膏
- 灶灰
- 淋石
- 方解石
- 礞石
- 姜石
- 井泉石
- 苍石
- 花乳石
- 石蚕
- 石脑油
- 白瓷瓦屑
- 乌古瓦
- 不灰木
- 蓬砂
- 铅霜
- 古文钱
- 蛇黄
- 玉井水
- 卷五(短集之)
- 碧海水
- 千里水及东流水
- 秋露水
- 甘露水
- 繁露水
- 六天气
- 梅雨水
- 醴泉
- 甘露蜜
- 冬霜
- 雹
- 温汤
- 夏冰
- 方诸水
- 乳穴中水
- 水花
- 赤龙浴水
- 粮罂中水
- 甑气水
- 好井水及土石间新出泉水
- 正月雨水
- 生熟汤
- 屋漏水
- 三家洗碗水
- 蟹膏投漆中化为水
- 猪槽中水
- 市门众人溺坑中水
- 盐胆水
- 水气
- 冢井中水
- 阴地流泉
- 铜器盖食器上汗
- 炊汤
- 诸水有毒
- 卷第六
- 黄精
- 菖蒲
- 菊花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国老)
- 干地黄
- 术
- 菟丝子
- 牛膝(为君)
- 茺蔚子
- 女萎
- 防葵
- 茈(柴字)胡(为君)
- 麦门冬(为君)
- 独活
- 升麻
- 车前子
- 木香
- 薯蓣
- 薏(音薏)苡(音以)仁
- 泽泻
- 远志(为君)
- 龙胆
- 细辛
- 石斛
- 巴戟天
- 白英
- 白蒿
- 赤箭
- 庵(音淹)(音闾)子
- 菥(音锡觅)子
- 蓍实
- 紫芝
- 卷(君免切)柏
- 卷六(短集之)
- 赤芝
- 黑芝
- 青芝
- 白芝
- 黄芝
- 辟虺雷
- 药王
- 兜木香
- 草犀根
- 薇
- 无风独摇草
- 零余子
- 百草花
- 红莲花、白莲花
- 旱藕
- 羊不吃草
- 萍蓬草根
- 石蕊
- 仙人草
- 会州白药
- 救穷草
- 草豉
- 陈思岌
- 千里及
- 孝文韭
- 倚待草
- 鸡侯菜
- 桃朱术
- 铁葛
- 伏鸡子根
- 陈家白药
- 龙珠
- 捶胡根
- 甜藤
- 孟娘菜
- 吉祥草
- 地衣草
- 郎耶草
- 地杨梅
- 茅膏菜
- 錾菜
- 益奶草
- 蜀胡烂
- 鸡脚草
- 难火兰
- 蓼荞
- 石荠宁
- 蓝藤根
- 七仙草
- 甘家白药
- 天竺干姜
- 池德勒
- 卷第七
- 蓝实
- 芎
- 蘼芜
- 黄连
- 络石
- 蒺藜子
- 黄
- 肉苁蓉
- 防风
- 蒲黄
- 香蒲
- 续断
- 漏芦
- 营实
- 天名精
- 决明子
- 丹参
- 茜根
- 飞廉
- 五味子
- 旋花
- 兰草
- 忍冬
- 蛇床子
- 地肤子
- 千岁
- 景天
- 茵陈蒿
- 杜若
- 沙参
- 白兔藿
- 徐长卿
- 石龙刍
- 薇衔
- 云实
- 王不留行
- 卷七(短集之)
- 鬼督邮
- 白花藤
- 留军待
- 地不容
- 独用将军
- 山胡椒
- 灯笼草
- 人肝藤
- 越王余算
- 石
- 海根
- 寡妇荐
- 自经死绳
- 刺蜜
- 骨路支
- 长松
- 合子草
- 卷第八
- 干姜
- 生姜
- (私以切)耳实
- 葛根
- 葛粉
- 栝蒌
- 苦参
- 当归
- 麻黄
- 通草
- 芍药
- 蠡(音礼)实
- 瞿(音劬)麦
- 玄参
- 秦艽(胶字)
- 百合
- 知母
- 贝母
- 白芷
- 淫羊藿
- 黄芩
- 狗脊
- 石龙芮
- 茅根
- 紫菀
- 紫草
- 前胡
- 败酱
- 白藓
- 酸浆
- 紫参
- 本
- 石苇
- 萆
- 杜衡
- 白薇
- 菝(蒲八切)(弃八切)
- 大青
- 女萎
- 石香
- 卷八(短集之)
- 兜纳香
- 风延母
- 耕香
- 大瓠藤水
- 筋子根
- 土芋
- 优殿
- 土落草
- KT(猪孝切)菜
- 必似勒
- 胡南莽
- 海蕴
- 百丈青
- 斫合子
- 独自草
- 金钗股
- 博落回
- 毛建草及子
- 数低
- 仰盆
- 离鬲草
- 药
- 卷第九
- 艾叶
- 恶实
- 水萍
- 王瓜
- 地榆
- 大小蓟根
- 海藻
- 泽兰
- 昆布
- 防己
- 天麻
- 阿魏
- 高良姜
- 百部根
- ?(音怀)香子
- 款冬花
- 红蓝花
- 牡丹
- 京三棱
- 姜黄
- 荜茇
- ?(音矩)酱
- 萝摩子
- 青黛
- 郁金
- 芦荟
- 马先蒿
- 延胡索
- 肉豆蔻
- 补骨脂
- 零陵香
- 缩沙蜜
- 蓬莪术
- 积雪草
- 白前
- 荠
- 白药
- 荭(音红)草
- 莎草根
- 荜澄茄
- 胡黄连
- 红豆蔻
- 艾香
- 甘松香
- 垣衣
- 陟厘(音离)
- 凫葵
- 女菀
- 土马鬃
- 蜀羊泉
- 菟葵
- 鳢肠
- 茅香花
- 使君子
- 王孙
- 莳萝
- 白豆蔻
- 翦草
- 卷九(短集之)
- 船底苔
- 草
- 爵床
- 井中苔及萍
- 马兰
- 干苔
- 百脉根
- 地笋
- 海带
- 陀得花
- 迷迭香
- 故鱼网
- 故缴脚布
- 江中采出芦
- 虱建草
- 含生草
- 兔肝草
- 石芒
- 蚕草
- 问荆
- 卷第十
- 附子
- 乌头
- 天雄
- 侧子
- 半夏
- 虎掌
- 由跋
- 鸢尾
- 大黄(将军)
- 葶苈
- 桔梗
- 莨(音浪)菪(音荡)子
- 草蒿
- 旋复花
- 藜芦
- 钩吻
- 射(音夜)干
- 蛇全(合是含字)
- 常山
- 蜀漆
- 甘遂
- 白蔹
- 青葙子
- ?(音桓)菌(音郡)
- 白芨
- 大戟
- 泽漆
- 茵芋
- 赭(音者)魁
- 贯众
- 荛(音饶)花
- 牙子
- 及己
- 羊踯躅
- 卷十(短集之)
- 瓶香
- 钗子股
- 宜南草
- (音挈)车香
- 朝生暮落花
- 冲洞根
- 井口边草
- 豚耳草
- 灯花末
- 千金草
- 断罐草
- 野狼杷草
- 百草灰
- 产死妇人冢上草
- 孝子衫襟灰
- 灵床下鞋履
- 虻母草
- 故蓑衣结
- 故炊帚
- 天罗勒
- 毛蓼
- 蛇芮草
- 万一藤
- 螺草
- 继母草
- 甲煎
- 金疮小草
- 鬼钗草
- 卷第十一
- 何首乌
- 商陆
- 威灵仙
- 牵牛子
- 蓖(音卑)麻子
- 蒴
- 天南星
- 羊蹄
- 菰根
- ?(音褊)蓄
- 野狼毒
- ?(音喜)(音)
- 马鞭草
- 苎根
- 白头翁
- 甘蕉根
- 芦根
- 鬼臼
- 角蒿
- 马兜铃
- 仙茅
- 羊桃
- 鼠尾草
- 女青
- 胡麻鞋底
- 刘寄奴草
- 骨碎补
- 连翘
- 续随子
- 败蒲席
- 山豆根
- 三白草
- ?(音闾)茹(音如)
- 蛇莓(音每)汁
- 金星草
- 草
- 鹤虱
- 地菘
- 燕麦
- 甑带灰
- 赤地利
- 乌韭
- 白附子
- 紫葛
- 独行根
- 猪膏莓(音每)
- 鹿藿
- 蚤(音早)休
- 石长生
- 乌蔹(音敛)莓
- 陆英
- 预知子
- 葫芦巴
- 弓弩弦
- 木贼
- 荩(音烬)草
- 蒲公草
- 谷精草
- 牛扁(音褊)
- 苦(音袄)
- 酢浆草
- 昨叶何草
- ?(音弱)头
- 夏枯草
- 卷十一(短集之一)
- 燕蓐草
- 鸭跖草
- 山慈菰根
- (音顷)实
- 赤车使者
- 野狼跋子
- 屋游
- 地锦草
- 败船茹(音如)
- 灯心草
- 五毒草
- 鼠曲草
- 列当
- 马勃
- 屐(音剧)(音燮)鼻绳灰
- 质汗
- 水蓼
- 莸草
- 败芒箔
- 狗舌草
- 海金沙
- 萱草根
- 卷十一(短集之二)
- 格注草
- 鸡窠中草
- 鸡冠子
- 地椒
- 草三棱根
- 合明草
- 鹿药
- 败天公
- 毛茛
- 荫命
- 毒菌
- 草禹余粮
- 鼠蓑草
- 廉姜
- 草石蚕
- 漆姑草
- 麂目
- 梨豆
- 诸草有毒
- 卷第十二
- 桂
- 牡桂
- 菌桂
- 松脂
- 槐实
- 槐胶
- 槐花
- 枸杞
- 柏实
- 茯苓
- 琥珀
- 榆皮
- 酸枣
- 柏木(黄柏也)
- 楮实
- 干漆
- 五加皮
- 牡荆实
- 蔓荆实
- 辛夷
- 桑上寄生
- 杜仲
- 枫香脂
- 女贞实
- 木兰
- 蕤核
- 丁香
- 沉香
- 熏陆香
- 鸡舌香
- 藿香
- 詹糖香
- 檀香
- 乳香
- 降真香
- 苏合香
- 金樱子
- 卷十二(短集之)
- ??
- 藤黄
- 返魂香
- 海红豆
- 落雁木
- 木
- 闸极木皮
- 无名木皮
- 奴会子
- 干陀木皮
- 含水藤中水
- 皋芦叶
- 蜜香
- 阿勒勃
- 鼠藤
- 浮烂罗勒
- 灵寿木根皮
- 木
- 斑珠藤
- 阿月浑子
- 不雕木
- 曼游藤
- 龙手藤
- 放杖木
- 石松
- 牛奶藤
- 震烧木
- 木麻
- 帝休
- 河边木
- 檀桓
- 木蜜
- 朗榆皮
- 那耆悉
- 黄屑
- 卷第十三
- 桑根白皮
- 竹叶
- 吴茱萸
- 槟榔
- 栀子
- 紫矿骐竭
- 龙脑香及膏香
- 食茱萸
- 芜荑
- 枳壳
- 枳实
- 浓朴
- 茗、苦?
- 秦皮
- 秦椒
- 山茱萸
- 紫薇(音威)
- 胡桐泪
- 墨
- 棘刺花
- 猪苓
- 白棘
- 乌药
- 没药
- 龙眼
- 安息香
- 仙人杖
- 松罗
- 毗梨勒
- 庵(音谙)摩勒
- 郁金香
- 卫矛
- 海桐皮
- 大腹
- 紫藤
- 合欢
- 虎杖根
- 五倍子
- 伏牛花
- 天竺黄
- 密蒙花
- 卷十三(短集之)
- 天竺桂
- 折伤木
- 桑花
- 椋(音良)子木
- 每始王木
- 必栗香
- 榈木
- 研药
- 黄龙眼
- 箭竿及镞
- 元慈勒
- 都咸子及皮、叶
- 凿孔中木
- 栎木皮
- 省藤
- 松杨木皮
- 杨庐耳
- 故甑蔽
- 木
- 象豆
- 地主
- 腐木
- 石刺木根皮
- 楠木枝叶
- 息王藤
- 角落木皮
- 鸩鸟浆
- 紫珠
- 牛领藤
- 枕材
- 鬼膊藤
- 木戟
- 奴柘
- 温藤
- 鬼齿
- 铁槌柄
- 古榇板
- 慈母
- 饭箩烧作灰
- 白马骨
- 紫衣
- 梳篦
- 倒挂藤
- 故木砧
- 古厕魍木
- 桃掘
- 梭头
- 救月杖
- 地龙藤
- 火槽头
- 卷第十四
- 巴豆
- 蜀椒
- 皂荚
- 诃梨勒
- 柳华
- 楝实
- 椿木叶
- 郁李仁
- 莽草
- 无食子
- 黄药根
- 雷丸
- 槲(音斛)若
- 白杨树皮
- 桄(音光)榔(音郎)子
- 苏方木
- 榉树皮
- 桐叶
- 胡椒
- 钓樟(音草)根皮
- 千金藤
- 南烛枝叶
- 无患子皮
- 梓白皮
- 橡实
- 石南
- 木天蓼
- 黄环
- 益智子
- 溲(音搜)疏
- 鼠李
- 椰子皮
- 枳(音止)(音矩)
- 小天蓼
- 小柏
- 荚(音迷)
- 紫荆木
- 紫真檀
- 乌臼木根皮
- 南藤
- 盐麸子
- 杉材
- 接骨木
- 枫(音风)柳皮
- 赤爪(侧绞切)木
- 桦木皮
- 藤子
- 榧(音匪)实
- 栾荆
- 扶木皮
- 木鳖子
- 药实根
- 钓藤
- 栾华
- 卷十四(短集之一)
- 蔓椒
- 感藤
- 赤柽木
- 突厥白
- 卖子木
- 婆罗得
- 甘露藤
- 大空
- 椿荚
- 水杨叶
- 杨栌木
- 子
- 楠材
- 柘木
- 柞木皮
- 黄栌
- 棕榈子
- 木槿
- 芫花
- 榈木皮
- 楸木皮
- 卷十四(短集之二)
- 没离梨
- 柯树皮
- 败扇
- ?(去王切)根
- ?(良刃切)木灰
- ?桐皮(而郢切)
- 竹肉
- 桃竹笋
- 罂子桐子
- 马疡木根皮
- 木细辛
- 百家箸
- 木皮
- 刀鞘
- ?(音夭)树
- 丹桎木皮
- 结杀
- 杓
- 车家鸡栖木
- 檀
- 石荆
- 木黎芦
- 爪芦
- 诸木有毒
- 卷第十五
- 发(音被)
- 乱发
- 人乳汁
- 头垢
- 人屎
- 人溺
- 溺白(鱼靳切)
- 怀妊妇人爪甲
- 天灵盖
- 卷十五(短集之)
- 人牙齿
- 耳塞
- 妇人月水
- 浣(音昆)汁
- 人精
- 人髭
- 人血
- 人肉
- 人胞
- 妇人裆
- 人胆
- 男子阴毛
- 死人枕及席
- 夫衣带
- 衣中故绵絮
- 新生小儿脐中屎
- 卷第十六
- 龙骨
- 麝香
- 牛黄
- 熊脂
- 象牙
- 白胶
- 阿胶
- 羊乳
- 牛乳
- 酥(音苏)
- 酪
- 醍醐
- 马乳
- 卷十六(短集之)
- 乳腐
- 底野迦
- 蔡苴机屎
- 蔡苴机屎
- 蔡苴机屎
- 蔡苴机屎
- 土拨鼠
- 卷第十七
- 白马茎
- 鹿茸
- 牛角
- 羊角
- 牡狗阴茎
- 羚羊角
- 犀角
- 虎骨
- 兔头骨
- 狸骨
- 獐骨
- 豹肉
- 笔头灰
- 卷十七(短集之)
- 狒狒
- 犊子脐屎
- 灵猫
- 震肉
- 卷第十八
- 豚卵
- 麋脂
- 驴屎
- 狐阴茎
- 獭肝
- (音湍)肉、胞、膏
- 鼹(音偃)鼠
- (音羸)鼠
- 野猪黄
- 豺皮
- 腽肭脐
- 麂(音纪)
- 野驼脂
- 猕猴
- 败鼓皮
- 六畜毛蹄甲
- 卷十八(短集之)
- 诸血
- 果然肉
- 狨兽
- 野狼筋
- 诸肉有毒
- 卷第十九
- 禽上
- 丹雄鸡
- 白鹅膏
- (音牧)肪
- 鹧鸪
- 雁肪
- 禽中
- 雀卵
- 燕屎
- 伏翼
- 天鼠屎
- 鹰屎白
- 雉肉
- 禽下
- 孔雀屎
- 鸱(尺脂切)头
- ??
- 斑
- 白鹤
- 乌鸦
- 练鹊
- 鸲鹆肉
- 雄鹊肉
- 鸬屎
- 鹳骨
- 白鸽
- 百劳
- 鹑
- 啄木鸟
- 慈鸦
- 鹘嘲
- 鹈鹕嘴
- 鸳鸯
- 鹬
- 禽下
- 阳乌
- 凤凰台
- 鸟
- 巧妇鸟
- 英鸡
- 鱼狗
- 驼鸟屎
- 禽下
- 蒿雀
- 鸡
- 山菌子
- 百舌鸟
- 黄褐侯
- 雉
- 鸟目
- (扶黎反)(天黎反)膏
- 布谷脚、脑、骨
- 蚊母鸟翅
- 杜鹃
- 目
- 钩
- 姑获
- 鬼车
- 诸鸟有毒
- 卷第二十 虫鱼上品
- 石蜜
- 蜂子
- 蜜蜡
- 牡蛎
- 龟甲
- 秦龟
- 珍珠
- 玳瑁
- 桑螵蛸
- 石决明
- 海蛤
- 文蛤
- 魁蛤
- 蠡(音礼)鱼
- ?(音夷又音题)鱼
- 鲫鱼
- 鳝(音善)鱼
- 鲍鱼
- 鲤鱼胆
- 卷二十(短集之)
- 时鱼
- 黄赖鱼
- 比目鱼
- 鲚鱼
- ?鱼
- ?鱼
- 黄鱼
- 鲂鱼
- 鲟鱼
- (上逐下题)鱼白
- 文鳐鱼(余招反)
- 牛鱼
- 海豚鱼
- 杜父鱼
- 海鹞鱼齿
- ?鱼
- ?鱼
- 鱼肝
- 石(音必)鱼
- ?鱼
- 鱼脂
- 脍
- 昌候鱼
- 鲩鱼
- 鱼肝及子
- 鱼虎
- ?鱼
- 鲵鱼
- 诸鱼有毒者
- 水龟
- 疟龟
- 卷第二十一 虫鱼中品
- ?皮
- 露蜂房
- 鳖甲
- 蟹
- 蚱(音笮又音侧)蝉
- 蝉花
- 蛴螬
- 乌贼鱼骨
- 原蚕蛾
- 蚕退
- 缘桑螺
- 白僵蚕
- 鳗(音鳗)鲡(音黎)鱼
- (音驼)鱼甲
- 樗(丑如切)鸡
- 蛞(音阔)蝓(音俞)
- 蜗牛
- 石龙子
- 木虻(音萌)
- 蜚虻
- 蜚蠊(音廉)
- (音拓)虫
- 鲛鱼皮
- 白鱼
- 鳜(居卫切)鱼
- 青鱼
- 河豚(音屯)
- 石首鱼
- 嘉鱼
- 紫贝
- 卷二十一(短集之)
- 鲻鱼
- 鲈鱼
- 鲎
- 郎君子
- 海蚕沙
- 鼋
- 海马
- 齐蛤
- 柘虫屎
- 蚱蜢
- 寄居虫
- (音拙)
- 负
- 蠼
- 蛊虫
- 土虫
- 鱼
- 予脂
- 砂挪子
- 蛔虫汁
- 螽蚯蚓
- 灰药
- 吉丁虫
- 腆颗虫
- 鼷鼠
- 诸虫有毒
- 卷第二十二 虫鱼下品
- 虾(音遐)蟆(音麻)
- 牡鼠
- 马刀
- 蛤蜊(音梨)
- 蚬(音显)
- 蚌
- 卷二十二(短集之一)
- ?
- 车螯
- 蚶
- 蛏
- 淡菜
- 虾
- 蚺(音髯)蛇胆
- 蛇蜕(音税)
- 蜘蛛
- 蝮蛇胆
- 白颈蚯蚓
- (音噎)(乌红切)
- 葛上亭长
- 蜈蚣
- 蛤蚧
- 水蛭(音质)
- 斑蝥
- 田中螺汁
- 贝子
- 石蚕
- 雀瓮
- 白花蛇
- 乌蛇
- 金蛇
- 蜣螂
- 五灵脂
- 蝎
- 蝼(音娄)蛄(音姑)
- 马陆
- 蛙
- 鲮鲤甲
- 芫青
- 地胆
- 珂
- 蜻(音青)蛉(音零)
- 鼠妇
- 萤火
- 甲香
- 衣鱼
- 卷二十二(短集之二)
- 海螺
- 海月
- 青蚨
- 豉虫
- 乌烂死蚕
- 茧卤汁
- 壁钱
- 针线袋
- 故锦烧作灰
- 故绯帛
- 赦日线
- 苟印
- 溪鬼虫
- 赤翅蜂
- 独脚蜂
- 蜡(音)
- 盘蝥虫(蝥牟二音)
- (音窒)(音当)
- 山蛩虫
- 溪狗
- 水黾
- 飞生虫
- 芦中虫
- 蓼螺
- 蛇婆
- 朱鳖
- 担罗
- 青腰虫
- 虱
- 枸杞上虫
- 大红虾
- 木蠹
- 留师蜜
- 蓝蛇
- 两头蛇
- 活师
- 卷第二十三 果上品
- 豆蔻
- 藕实茎
- 桔柚
- 大枣
- 仲思枣
- 葡萄
- 栗
- 蓬(力轨切)
- 覆盆子
- 芰(单伎)实
- 橙子皮
- 樱桃
- 鸡头实
- 卷第二十三 果中品
- 梅实
- 木瓜实
- 柿
- 芋
- 乌芋
- 枇杷叶
- 荔枝子
- 乳柑子
- 石蜜
- 甘蔗(音柘)
- 沙糖
- ?(音卑)柿
- 卷第二十三 果下品
- 桃核仁
- 杏核仁
- 安石榴
- 梨
- 林檎
- 李核仁
- 杨梅
- 胡桃
- 猕猴桃
- 海松子
- 柰
- 庵罗果
- 橄(音敢)榄(音览)
- 卷二十三(短集之)
- ?
- 榛子
- 灵床上果子
- 无漏子
- 都角子
- 文林郎
- 木葳子
- 摩厨子
- 悬钩根
- 钩栗
- 石都念子
- 君迁子
- 韶子
- ?子
- 诸果有毒
- 卷第二十四
- 胡麻
- 青(音箱)
- 麻(音坟)
- 胡麻油
- 白油麻
- 饴(音贻)糖
- 灰
- 卷第二十五
- 生大豆
- 赤小豆
- 大豆黄卷
- 酒
- 粟米
- 秫米
- 粳米
- 青粱米
- 黍米
- 丹黍米
- 白粱米
- 黄粱米
- 米
- 舂杵头细糠
- 小麦
- 大麦
- 曲
- 麦
- 荞麦
- 扁豆
- 豉
- 绿豆
- 白豆
- 卷第二十六
- 醋
- 稻米
- 稷米
- 腐婢
- 酱
- 陈廪米
- 罂子粟
- 卷二十六(短集之)
- 师草实
- 寒食饭
- 米
- 野狼尾草
- 胡豆子
- 东墙
- 麦苗
- 糟笋中酒
- 社酒
- 蓬草子
- 寒食麦仁粥
- 卷第二十七
- 冬葵子
- 苋实
- 胡荽
- 芜菁及芦菔
- 瓜蒂
- 白冬瓜
- 白瓜子
- 甜瓜
- 芥
- 莱菔(音卜)根
- 菘(音嵩)
- 苦菜
- 荏子
- 黄蜀葵花
- 蜀葵
- 罗勒
- 龙葵
- 胡瓜叶
- 越瓜
- 白芥
- 苦耽
- 苦苣
- 苜蓿
- 荠
- 蕨叶
- 卷二十七(短集之)
- 翘摇
- 甘蓝
- 邪蒿
- 同蒿
- 石胡荽
- 卷第二十八
- 蓼实
- 葱实
- 韭
- (音甜)菜
- 假苏
- 白荷
- 苏
- 水苏
- 香薷(音柔)
- 薄荷
- 秦荻梨
- 醍醐菜
- 卷第二十九
- 苦瓠
- 葫
- 蒜
- 胡葱
- 水芹(音芹)
- 马齿苋
- 茄子
- 蘩蒌
- 鸡肠草
- 白苣
- 卷二十九(短集之)
- ?
- 落葵
- 堇汁
- 蕺(音戢)
- 马芹子
- 芸苔
- 雍菜
- 菠
- 苦
- 鹿角菜
- ?
- 东风菜
- 卷第三十
- 卷三十(短集之一)
- 水英
- 丽春草
- 坐拿草
- 紫堇
- 杏叶草
- 水甘草
- 地柏
- 紫背龙牙
- 攀倒甑
- 佛甲草
- 百乳草
- 撮石合草
- 石苋
- 百两金
- 小青
- 曲节草
- 独脚仙
- 露筋草
- 红茂草
- 见肿消
- 半天回
- 剪刀草
- 龙牙草
- 苦芥子
- 野兰根
- 都管草
- 小儿群
- 菩萨草
- 仙人掌草
- 紫背金盘草
- 石逍遥草
- 胡堇草
- 无心草
- 千里光
- 九牛草
- 刺虎
- 生瓜菜
- 建水草
- 紫袍
- 老鸦眼睛草
- 天花粉
- 琼田草
- 石垂
- 紫金牛
- 鸡项草
- 拳参
- 根子
- 杏参
- 赤孙施
- 田母草
- 铁线
- 天寿根
- 百药祖
- 黄寮郎
- 催风使
- 阴地厥
- 千里急
- 地芙蓉
- 黄花了
- 布里草
- 半边山
- 火炭母草
- 亚麻子
- 田麻
- 鸠鸟威
- 茆质汗
- 地蜈蚣
- 地茄子
- 水麻
- 麻
- 山姜
- 马肠根
- 大木皮
- 崖棕
- 鹅抱
- 鸡翁藤
- 紫金藤
- 独用藤
- 瓜藤
- 金棱藤
- 野猪尾
- 烈节
- 杜茎山
- 血藤
- 土红山
- 百棱藤
- 祁婆滕
- 含春藤
- 清风藤
- 七星草
- 石南藤
- 石合草
- 马接脚
- 芥心草
- 棠球子
- 醋林子
- 天仙藤
- 卷三十(短集之二)
- 青玉
- 白玉髓
- 玉英
- 璧玉
- 合玉石
- 紫石华
- 白石华
- 黑石华
- 黄石华
- 厉石华
- 石肺
- 石肝
- 石脾
- 石肾
- 封石
- 陵石
- 碧石青
- 遂石
- 白肌石
- 龙石膏
- 五羽石
- 石流青
- 石流赤
- 石耆
- 紫加石
- 终石
- 玉伯
- 文石
- 曼诸石
- 山慈石
- 石濡
- 石芸
- 石剧
- 路石
- 旷石
- 败石
- 越砥(音旨)
- 金茎
- 夏台
- 柒紫
- 鬼目
- 鬼盖
- 马颠
- 马唐
- 马逢
- 牛舌实
- 羊乳
- 羊实
- 犀洛
- 鹿良
- 菟枣
- 雀梅
- 雀翘
- 鸡涅
- 相乌
- 鼠耳
- 蛇舌
- 龙常草
- 离楼草
- 神护草
- 黄护草
- 吴唐草
- 天雄草
- 雀医草
- 木甘草
- 益决草
- 九熟草
- 兑草
- 酸草
- 异草
- 灌草
- (音起)草
- 莘草
- 勒草
- 英草花
- 吴葵花
- 封花
- (他典切)花
- 花
- 节华
- 徐李
- 新雉木
- 合新木
- 俳蒲木
- 遂阳木
- 学木核
- 木核
- (音荀)核
- 荻皮
- 桑茎实
- 满阴实
- 可聚实
- 让实
- 蕙实
- 青雌
- 卷三十(短集之三)
- 白背
- 白女肠
- 白扇根
- 白给
- 白并
- 白辛
- 白昌
- 赤举
- 赤涅
- 黄秫
- 徐黄
- 黄白支
- 紫蓝
- 紫给
- 天蓼
- 地朕
- 地芩
- 地筋
- 地耳
- 土齿
- 燕齿
- 酸恶
- 酸赭
- 巴棘
- 巴朱
- 蜀格
- 累根
- 苗根
- 参果根
- 黄辩
- 良达
- 对庐
- 粪蓝
- 委(音威)蛇(音贻)
- 麻伯
- 王明
- 类鼻
- 师系
- 逐折
- 并苦
- 父陛根
- 索干
- 荆茎
- 鬼(音丽)
- 竹付
- 秘恶
- 唐夷
- 知杖
- (音地)松
- 河煎
- 区余
- 三叶
- 五母麻
- 疥拍腹
- 常吏之生
- 救赦人者
- 丁公寄
- 城里赤柱
- 城东腐木
- 芥
- 载
- 庆
- (户瓦切)
- 雄黄虫
- 天社虫
- 桑蠹虫
- 石蠹虫
- 行夜
- 蜗篱
- 麋鱼
- 丹戬
- 扁前
- 类
- 蜚厉
- 梗鸡
- 益符
- 地防
- 黄虫
- 熏草
- 姑活
- 别
- 牡蒿
- 石下长卿
- 麇(俱伦切)舌
- 练石草
- 弋共
- 蕈(音谭)草
- 五色符
- (音襄)草
- 翘根
- 鼠姑
- 船虹
- 屈草
- 赤赫
- 淮木
- 占斯
- 婴桃
- 鸩(直荫切)鸟毛
- 彼子
- 补注本草奏敕
- 翰林学士宇文公书证类本草后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