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共收录方剂:222个

配伍: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各9g) 灶心黄土半斤 (30g)
剂型:理血剂| 出处:《金匮要略》
配伍:黄连三两 (9g) 黄芩 黄柏各二两 (各6g) 栀子十四枚,擘 (9g)
剂型:清热剂| 出处:《肘后备急方》
配伍:大黄 (9g) 芒硝 (12g) 枳实 (6g) 厚朴 (3g) 当归 (9g) 人参 (6g) 甘草 (3g) (原书未着用量)
剂型:泻下剂| 出处:《伤寒六书》
配伍:当归二钱 (6g) 枸杞子三钱 (9g) 茯苓二钱 (6g) 小茴香二钱 (6g) 肉桂一钱 (3g) 乌药二钱 (6g)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3g)
剂型:理气剂| 出处:《景岳全书》
配伍:大黄五两 (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各9g) 附子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各6g)
剂型:泻下剂|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吴茱萸三两 (9g) 当归二两 (6g) 芍药二两 (6g) 川芎二两 (6g) 人参二两 (6g) 桂枝二两 (6g) 阿胶二两 (6g) 牡丹皮去心,二两 (6g) 生姜二两 (6g) 甘草二两 (6g) 半夏半升 (6g) 麦冬去心,一升 (9g)
剂型:理血剂| 出处:《金匮要略》
配伍:半夏二两 (60g) 竹茹二两 (60g) 陈皮三两 (90g) 枳实二两 (60g) 茯苓一两半 (45g) 炙甘草一两 (30g) 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
剂型:祛痰剂|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配伍:当归 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熟地黄各等分 (各6g) 黄芪加一倍 (12g)
剂型:清热剂| 出处:《兰室秘藏》
配伍:当归三两 (12g) 桂枝三两,去皮 (9g) 芍药三两 (9g) 细辛三两 (3g) 甘草二两,炙 (6g) 通草二两 (6g) 大枣二十五枚,擘 (8枚)
剂型:温里剂| 出处:《伤寒论》
配伍:羌活半两 (15g) 防风三钱 (9g) 升麻一钱 (3g) 葛根二钱 (6g) 白术一钱 (3g) 苍术三钱 (9g) 当归身三钱 (9g) 人参二钱 (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 (6g) 黄芩炒,一钱 (3g) 知母酒洗,三钱 (9g) 茵陈酒炒,五钱 (15g) 猪苓三钱 (9g) 泽泻三钱 (9g)
剂型:祛湿剂| 出处:《医学启源》
配伍:黄芪一两 (30g) 当归酒洗,二钱 (6g)
剂型:补益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配伍: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芦根代,60g) 薏苡仁半升 (30g) 瓜瓣半升 (冬瓜仁代,24g) 桃仁三十枚 (9g)
剂型:清热剂| 出处:《外台秘要》
配伍:木香五分 (1.5g) 人参去芦 猪苓 白茯苓 橘皮,各一钱五分 (各4.5g) 白术 干姜 神曲炒黄 泽泻各二钱 (各6g) 青皮三分 (1g) 缩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钱 (各15g)
剂型:消食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配伍:葛根半斤 (15g,先煎) 甘草二两,炙 (6g) 黄芩三两 (9g) 黄连三两 (9g)
剂型:清热剂| 出处:《伤寒论》
配伍: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18g) 炙甘草,各五分 (9g) 人参去芦,三分 (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 (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升麻二分或三分 (6g) 柴胡二分或三分 (6g) 白术三分 (9g)
剂型:补益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