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前[bái qián]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石蓝、嗽药、柳叶白前、水杨柳、大鹤瓢、水柳、芫花叶白前、溪瓢羹、消结草、乌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鹅管白前。
药性 微温
药味 辛,苦
归经
产地 主产河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
来源 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的干燥根茎及根。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气喘。该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
性状 根纤细弯曲扭转而成团状,长约1~10cm,多数呈毛须状,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细缴皱,并具多数小须根。根茎呈管状,细长有节,略弯曲,长约4~15cm,直径1.5~5mm,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须根,顶端常残留灰绿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圆形,中空或有膜质的髓。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气微弱,味甜。
炮制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白前

(白前_图缺)

味甘,微温,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微寒。无毒。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陶隐居云∶此药出近道。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气嗽方多用之。唐本注云∶此药叶似柳,或苡芫花,苗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于细辛,味甘,俗以酒渍服。主上气,不生近道。俗名石蓝,又名嗽药。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今按别本注云∶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根似牛膝、白薇。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前,臣,味辛。兼主一切气。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图经曰∶白前,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近道,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叶似柳,或似芜花苗者,并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于细辛,亦似牛膝、白薇辈。

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深师疗久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洗各三两,大戟七合切,四物以水一斗,渍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禁食羊肉、饧大佳。

唐本云∶微寒。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雷公云∶凡使,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后漉,去头须了,焙干,任入药中用。梅师方∶治久患 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

衍义曰∶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白而长于细辛,但粗而脆,不似细辛之柔。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余如《经》。

《本草纲目》:白前

「释名」亦名石蓝、嗽药。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

1、久嗽咳血。用白前、桔梗、桑白皮各三两(炒过),甘草一两(灸),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分三次服下。忌食猪肉、白菜。

2、久咳气壅(体肿、短气、胀满、喉中呼吸有声,不能平躺卧下)。用白前二两,紫苑、半夏各三两,大戟七合,以水一斗浸一夜后煮成三升,分数次服。忌食羊内,饩糖。

《长沙药解》:白前

【本经】无。

味甘、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塞而清痰。

《金匮》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脉沉之咳。是缘水气之里冲,非由风邪之外闭,泽漆治其水气,白前降冲逆而驱痰饮也。

白前善降胸胁逆气,心肺凝痰,嗽喘冲阻,呼吸壅塞之证,得之清道立通,浊瘀悉下,宜于补中之剂并用乃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前

味甘辛,性微温无毒,入肺经。主下气,除嗽气,寒呃上冲,不得睡卧,气逆冲喉,呼吸欲绝,腹中时时作水鸡声。甘草水浸一宿,去头须子,焙干用,忌羊肉。

按∶白前色白味辛,故入肺经,专主一切气证。

《本草经集注》:白前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此药出近道,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气嗽方多用之。(《大观》卷九,《政和》二三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