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bái sháo]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药性 微寒
药味 酸,苦
归经 脾,肝
产地 主产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来源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功效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性状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踞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性状 1、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 3、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炮制 1、白芍,洗净,润逶,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3、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成品
原生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芍

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调经安胎。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雷丸、乌药、没药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苏,反藜芦。

按∶白芍酸走肝,故能泻水中之火,因怒受伤之证,得之皆愈。积聚腹痛,虽脾之病,然往往亢而承制,土及似木之象也。经曰∶治病必求于本。今治之以肝,正其本也。目疾与妇人诸证,皆血之病得之,以伐肝邪,则血自生而病自已,故四物汤用之,亦以妇人多气也。

今竟称其补血之效而忘其用,可耶?新产后宜酌用之,恐酸寒伐生生之气也,血虚者煨用,痛痢者炒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去粗皮,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