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bái zhǐ]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白茞、香白芷。
药性
药味
归经
产地 主产浙江、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来源 伞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功效 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性状 根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表面灰棕色,有横向突起的皮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炮制
成品
原生
《神农本草经》:白芷

味辛温。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吴普》曰: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苻离,一名泽芬,一名(上艹下左目右完)(《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莞,一名苻离,一名泽芬,叶一名蒚麻,可作浴汤,生河东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芷,(上艹下器)也。(上艹下器),楚谓之篱。晋谓之(上艹下器),齐谓之芷。《广雅》云:白芷,其叶谓之药。《西山经》云:号山,其草多药(上艹下器)。郭璞云:药,白芷,别名(上艹下器),香草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身苦秋药被风。高诱云:药,白芷,香草也。王逸注《楚词》云:药,白芷,按《名医》一名莞云云,似即《尔雅》莞,苻离,其上鬲,而《说文》别有,夫离也。蒚,夫蓠上也,是非一草。舍人云:白蒲一名苻离,楚谓之莞,岂蒲与芷相似,而《名医》误合为一乎。或《说文》云:楚谓之蓠,即夫篱也,未可得详,旧作芷,非。

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吴普》曰∶白芷,一名,一名苻离,一名泽芬,一名(《御览》)。《名医》曰∶一名白芷,一名,一名莞,一名苻离,一名泽芬。叶,一名麻,可作浴汤。生河东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案∶《说文》云,芷,也;,楚谓之篱,晋谓之,齐谓之芷。《广雅》云∶白芷,其叶谓之药。《西山经》云∶号山,其草多药。郭璞云∶药,白芷别名;,香草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身苦秋药被风。高诱云∶药,白芷,香草也。王逸注《楚词》云∶药,白芷。按∶《名医》一名莞云云,似即《尔雅》莞,苻离,其上鬲。而《说文》别有,夫离也。,夫蓠上也。是非一草。舍人云∶白蒲,一名苻离,楚谓之莞,岂蒲与芷相似,而《名医》误合为一乎。或《说文》云∶楚谓之蓠,即夫篱也,未可得详。旧作芷,非。
《证类本草》:白芷

(白芷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一名芳香,一名白 ,一名嚣(许骄切),一名莞,一名苻蓠,一名泽芬。叶名 (音历)麻可作浴汤。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又用合香也。臣禹锡等谨按范子计然云∶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也。药性论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日华子云∶治目赤 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 ,肠风,痔,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 疵瘢。

图经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秆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以黄泽者为佳,楚人谓之药。《九歌》云∶辛夷楣兮药局。王逸注云∶药,白芷是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作一处生者,此名丧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外台秘要∶治丹瘾疹。白芷及根叶煮汁洗之,效。子母秘录治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儿,避风。

衍义曰∶白芷,菹是也。出吴地者良。《经》曰∶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为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余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本草纲目》:白芷

「释名」亦名白、芳香、泽芬、苻蓠、、莞、叶名麻、药。

「气味」(根)辛、温、无毒。

「主治」

肺、胃、大肠三经的疾病。李时珍说:白芷“所在之病不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

1、一切伤寒。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鼓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药服下服汁,煎药服下取汗。不汗再服。此方名“神白散”,或“圣僧散。”

2、一切风邪。治法同上。

3、伤风流涕。用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研细。每服二钱,茶送下。

4、偏正头风。用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送下。

5、头晕。用白芷洗晒后研细,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或荆芥汤送下。

6、风热牙痛。用白芷一钱、丹砂五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有效。又方:白芷、吴茱萸等分,泡水嗽口,吐去延水。

7、眼病。用白芷、雄黄,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二次。此方名“还睛丸”。

8、口齿气臭。用白芷七钱,研细。每服一钱,饭后服,清水送下。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芷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去头面皮肤之风,除肌肉燥痒之痹,止阳明头痛之邪,为肺部引经之剂。主排脓托疮,生肌长肉,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驱寒燥湿。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按∶白芷味辛,为肺所喜,而温燥为脾胃所喜,宜其入矣。然香燥而发散,主治虽多,能伤气血,不宜多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勿用四条,低处生者,此名张公藤,兼勿用马蔺,并不入药中,采得后刮削去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同蒸一伏时,候出。于日晒干,去黄精用之。

《本草经集注》:白芷

味辛,温,无毒。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治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一名芳香,一名白 ,一名 ,一名莞,一名苻蓠,一名泽芬。叶名 麻,可作浴汤。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又用合?

《药鉴》:白芷

气温,味辛,气味俱轻,无毒,升也,阳也。去头面皮肤之风,除周身燥痒之痹。惟其性温而走于肌肉,故能治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则治鼻病。与蒲公英同用,则能排脓。与内托散同用,则去腐烂而长肌肉。与续命汤同用,则治口眼而去歪斜。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 。诚诸疮疡痘疹必要之药也。又为手太阴引经之剂,意者味辛但入肺耳。当归为使,恶旋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