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gāo liáng jiāng]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药性
药味
归经 胃,脾
产地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来源 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Oliv.的干燥根茎及根。
功效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性状 该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炮制 夏末秋初,挖起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切段晒干。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高良姜

(高良姜_图缺)

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陶隐居云∶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唐本注云∶生岭南者,形大虚软,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高良姜,味辛,温。下气益声,好颜色。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又按别本注云∶二月、三月采根,曝干。味辛、苦,大热,无毒。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高良姜,使。能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日华子云∶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消宿食。

图经曰∶高良姜,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高良郡,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二月、三月采根,曝干。古方亦单用,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

若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圣惠方∶治霍乱、吐利、腹痛等疾。高良姜一两锉,水三大盏,煎取二盏半,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外台秘要∶备急霍乱吐利方∶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气恶。苏恭云∶凡患香港脚,每旦任意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如饥,可食豉粥。若瞑不消,欲致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尽即消。待极饥,乃食一碗薄粥。其药唯极,饮之良。若卒无高良姜,母姜一两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极熟,去滓食之。虽不及高良姜,亦大效矣。十全方∶治心脾痛。以高良姜细锉,微炒杵末,米饮调下一钱匕,立止。

《本草纲目》:高良姜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1、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2、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4、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5、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6、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7、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雷公炮制药性解》:高良姜

味辛,性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除寒气,去冷痹,止吐泻,疗翻胃,消宿食,解酒毒。

按∶良姜辛温,脾胃所快,真有寒证者,服之甚验。若有热病者,误投愈剧。

《本草经集注》:高良姜

大温,无毒。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大观》卷九,《政和》二二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