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gōu téng]

分类 藤木类
别名 钓藤、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剌。
药性
药味
归经 心,肝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来源 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的干燥带钩茎枝。
功效 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性状 茎枝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6mm。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细纵纹,无毛。茎上具略突起的环节,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钩长1~2cm,形如船铺,先端渐尖,基部稍圆。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凹点及环状的托叶痕。体轻,质硬。横截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炮制 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成品
原生
《本草纲目》:钩藤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

1、小儿惊热。用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炙)一分,共研为末。每服半钱,温水服,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延龄散”。

2、班疹。用钩藤的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每服三分或半钱,温酒送下。

《雷公炮制药性解》:钩藤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十二经。主小儿寒热,诸种惊痫,胎风客忤,热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黄而嫩钩多者佳。

按∶钩藤兼生气血,故于经络靡所不入,惟疗小儿,不入余方。

《本草经集注》:钩藤

微寒,无毒。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出建平,亦作吊,藤字,惟治小儿,不入余方。(《新修》一六五页,《大观》卷十四,《政和》三五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