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sū mù]

分类 藤木类
别名 苏枋、苏方、苏方木、棕木、赤木、红柴、红苏木、落文树。
药性
药味 甘,咸
归经 大肠,心,胃,肝
产地 主产于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来源 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干燥心材。
功效 血祛瘀,消肿定痛。主妇人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心腹痛,产后血晕,痈肿,跌打损伤,破伤风 。
性状 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黄红色至暗红色,可见红白相间的细条纹,具刀削痕和枝痕,常见纵向裂缓。横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点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徽涩。
炮制 苏木种植后8年可采入药。把树干砍下,削去外围的白色边材,截成每段长60cm,粗者对半剖开,阴干后,扎捆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成品
原生
《雷公炮制药性解》:苏木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肝经。主破产后恶血,疮疡死症,一切跌扑损伤,调月水,去瘀血,和新血,排脓止痛,消痈散肿,及主霍乱呕逆,赤白痢下,酒蒸干用。

按∶苏木专主血分,宜入肝经。然破血之功多,而和血之功少,勿得多用,以伤阴分。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并节子,若有中心纹横如紫角者,号曰水中尊色,具是倍常百等。

《药鉴》:苏木

气寒,味甘咸,无毒。可升可降,阴也。诸血家之要药也。与川芎同用,则散头目之血热。与红花同用,则治产后之血瘀。与皂荚刺同用,则逐痈肿之血死。与四物汤同用,则滋骨蒸之血枯。要之热去则血凉,瘀除则血新,死逐则血活,枯滋则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