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xiān máo]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蟋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独脚丝茅、天棕、山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仙茅参、千年棕、山棕皮、尖刀草。
药性
药味
归经 肝,肾
产地 主产两广地区及四川等地。
来源 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干燥根茎。
功效 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
性状 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cm,直径3~8m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状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长约3~6cm,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轻而疏松,柔软而不易折断。根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 (经蒸过者略呈透明角质状),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微有辛香气,味微苦辛。
炮制 仙茅移栽后生长2年,在10月倒苗后至春季末发芽前采挖。把根茎全部挖起,抖净泥土,除尽残叶及须根晒干。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仙茅

(仙茅_图缺)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一名独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罗门参。《仙茅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尔。生西域,又大庾岭。亦云忌铁及牛乳。二月、八月采根。(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治一切风气,延年益寿,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益房事。彭祖单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图经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旁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国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海药云∶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纹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干 。

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曝干。勿犯铁,斑人须鬓。

《本草纲目》:仙茅

「释名」亦名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

「气味」(根)辛、温、有毒。

「主治」

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雷公炮制药性解》:仙茅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肾二经。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足挛痹,不能行,丈夫血损劳伤,老人失溺无子。强阳道,补精血,明眼目,坚骨髓。洗净去皮,铜刀切如豆大,生稀布袋盛,于乌豆水中浸一宿,酒拌,蒸半日,晒干用,勿犯铁器,忌牛肉、牛乳。

按∶仙茅性温,本入肾经,而肝者肾所生也。故兼入之。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盖表其功尔。中其毒者,令人舌胀,急煎大黄朴硝汤饮之,复以末掺舌间,即解。素有火证者勿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去皮,于槐砧上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蒸一宿用。

《药鉴》:仙茅

气温,味辛,足少阴剂也。益肌肤,明耳目,强阳事,壮精神,久服大有奇功。惟气温,故老人失溺无子。忌牛肉牛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