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众[guàn zhòng]

分类 叶子类
别名 止泺、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苻、贯来、贯中、渠母、贯钟、伯芹、药渠、黄钟、伯萍、乐藻、草鸱头、伯药、药藻、凤尾草、蕨薇菜根、贯仲、管仲、绵马贯仲。
药性 微寒
药味
归经 胃,肝
产地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及北京市。
来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及叶柄残基。
功效 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
性状
炮制 秋季采收,将全株挖起,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晒干。
成品
原生
《神农本草经》:贯众
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御览》)作白),一名虎卷,一名扁符。生山谷。《吴普》曰∶贯众,一名贯来,一名贯中,一名渠母,一名贯钟,一名柏芹,一名药藻,一名扁符,一名黄钟。神农、岐伯∶苦,有毒;桐君、扁鹊∶苦;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一经∶苦,无毒。叶黄,两两相对;茎,黑毛聚生。冬夏不老。四月花,八月实,黑聚相连,卷旁行生。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药(《御览》)。《名医》曰∶一名伯萍,一名药藻。此谓草鸱头。生元山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案∶《说文》云∶草也。《广雅》云∶贯节,贯众也。《尔雅》云∶泺,费众。郭璞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夏不死。一名贯渠。又上云∶扁符,止。郭璞云∶未祥。据《经》云∶一名篇符,即此也。《尔雅》当云∶篇符,止;泺,贯众。

味苦微寒。

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御览》作白),一名虎卷,一名扁符。生山谷。

《吴普》曰:贯众一名贯来,一名贯中,一名渠母,一名贯钟,一名伯芹,一名药藻,一名扁符,一名黄钟,神农岐伯苦有毒,桐君扁鹊苦,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一经苦无毒,叶黄,两两相对,茎,黑毛聚生,冬夏不老,四月花,八月实,黑聚相连,卷旁行生,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药(《御览》)。

《名医》曰:一名伯萍,一名药藻,此谓草鸱头,生元山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中)草也。《广雅》云:贯节、贯众也。《尔雅》云:泺贯众。郭璞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夏不死,一名贯渠。又上云:扁符止。郭璞云:未详。据经云:一名篇符,即此也。《尔雅》当云:篇符,止,泺贯众。

《证类本草》:贯众

(贯众_图缺)

味苦,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

花疗恶疮,令人泄。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扁苻,一名伯萍,一名乐藻。此谓草鸱头。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菌为之使。)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叶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泺,贯众。注∶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

赤,曲者名草鸱头,疗头风用之。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药性论云∶贯众,使。主腹热,赤小豆为使。杀寸白虫。

图经曰∶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秆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瓴,又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尔雅》云∶泺(舒若切),贯众。郭璞注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广雅》谓之贯节是也。三月采根,晒干。荆南人取根为末,水调服一钱匕,止鼻血有效。

《本草纲目》:贯众

「释名」亦名贯节、贯渠、百头、草头、黑狗脊、凤尾草。

「气味」(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贯众根研末,取一钱,水冲服。

2、各种下血(包括痔下血、漏下血以及肠风酒痢等)。用贯众去掉皮毛,焙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或加醋、糊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或将药烧存性,研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3、妇女血崩。用贯众半两,煎酒服。

4、产后流血过多,心腹彻痛。用状如刺猥的大贯众一个,全用不锉,只去毛,以好醋蘸湿,慢火灸令香熟,冷后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独对汤”。。

5、赤白带下。治法同上。对久病者亦有效。

6、长期咳嗽,痰带脓血。用贯众、苏方木等份。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生姜三片,煎服。日服二次。

7、白秃头疮。用贯众、白芷,共研为末,调油涂搽。

8、漆疮作痒。用贯众研末,调油涂搽。

9、鸡鱼骨鲠。用贯众、缩砂、甘草等分,研为精末。棉包少许含口中,嚼汁呖下。久则骨刺随痰吐出。

《本草经集注》:贯众

味苦,微寒,有毒。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创。花∶治恶疮,令人泄。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扁苻,一名伯萍,一名乐藻,此谓草 头。生玄山山谷及宛朐又少室。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菌为之使。

近道亦有,叶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 头,故呼为草 头也。(敦煌本《新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