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蓼
分类 | 动物类 |
别名 | 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马蓼、辣椒草、软水蓼、旱辣寥。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归经 | |
产地 |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
来源 | 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
功效 | 解毒;除湿;散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 |
性状 | |
炮制 | 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
成品 | |
原生 |
分类 | 动物类 |
别名 | 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马蓼、辣椒草、软水蓼、旱辣寥。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归经 | |
产地 |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
来源 | 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
功效 | 解毒;除湿;散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 |
性状 | |
炮制 | 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
成品 | |
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