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huǒ tàn mǔ cǎo]

分类 其他类
别名 火炭毛、乌炭子、运药、火炭母、山荞麦草、地肤蝶、黄鳝藤、晕药、火炭星、鹊糖梅、乌白饭草、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乌饭藤、水沙柑子、鸪鹚饭、水退瘀、胖根藤、老鼠蔗、小晕药、花脸晕药、蓼草、白乌饭藤、信饭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广台、接骨丹、大红袍、野辣蓼。
药性
药味 辛,苦
归经
产地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来源 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地上部分。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主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性状
炮制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_图缺)

生南恩州原野中。味酸,平,无毒。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实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不拘时采炒,敷肿痛处,经宿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