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jīng mǐ]

分类 果实类
别名 白米、粳粟米、稻米
药性
药味
归经 胃,脾
产地 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性状 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类白色。单粒淀粉圆球形,4-12边形,直径2-4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复粒淀粉由2-8(-30)个分粒组成。
炮制 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食用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粳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尔。唐本注云∶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廪,即廪军米也。若廪军新米,亦为陈乎?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孟诜云∶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耳。又云仓粳米,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补中益气,坚筋,通血脉,起阳道。北人炊之,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气。久陈者蒸作饭,和醋封毒肿,立瘥,又,研服之,去卒心痛。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图经文具稻米条下。

食疗云∶淮泗之间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坚实。又,诸处虽多,但充饥而已。

外台秘要∶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变成龙子,须慎之。饧粳米、杏仁、乳饼煮粥。

食之三肘后方又渍酒肠胃哺,慎不粳米饭及衍义曰∶粳米,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长沙药解》:粳米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金匮》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火虚土败,水寒木郁,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鸣而为切痛,胆木克胃,故胸胁逆满而作呕吐。粳米、甘、枣,补土和中,附子驱下焦之湿寒,半夏降上脘之冲逆也。

《伤寒》桃花汤方在赤石脂。用之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脓血者。以土湿水寒,木郁血陷,粳米补土而和中,利水而泻湿也。

人之中气冲和,升降不反,则清阳弗陷而浊阴弗逆。中气亏损,升降倒行,清气下陷,痛坠而泄利,浊气上逆,痛满而呕吐,则冲和之地,变而为急迫之场矣。物之冲和,莫如谷气,粳米得谷气之完,《素问》:稻米者完。最补中焦,而理清浊。附子粳米汤以此和平厚重之气助其中宫,桃花汤以此和煦发达之气益其中脘,中旺则癸水将退,而后干姜奏其回阳之效,己土将复,而后石脂成其固脱之功,阴邪欲遁,而后附子展其破寒之能,胃气欲平,而后半夏施其降逆之力。若非粳米握其中权,虽以半夏、附子之长于降浊,何足恃其前茅,干姜、石脂之善于升清,安得逞其后劲。常山率然,但有首尾,未能如此呼应之灵也。

饮食入腹,是变精气,谷气化精,归于肝脾,谷精化气,归于肺胃。物之润泽,莫过于气,气清而化津水,津旺则金润,水利则土燥。水愈利则土愈燥而气愈清,气愈清则津愈旺而水愈利。故止渴之法,机在益气而清金,清金之法,机在利水而燥土。以土燥则清气飘洒,津液流布,脏腑被泽,是以不渴,土湿则浊气湮郁,痰涎凝结,脏腑失滋,是以渴也。粳米清液淳浓,最能化气生津,清金止渴,长于利水而燥土。白虎汤方在石膏。用之治伤寒表解之热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益气而生津也。人参白虎汤方在人参。用之治伤寒汗后之燥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冬、石膏,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用之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冬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盖非气则津不化,非津则水不生,譬之水沸而气腾焉。气上之熏泽而滋润者,津也,气下之泛洒而滴沥者,水也,使无粳米、人参益气生津之药,徒以知、膏、麦冬清金化水之品,求其止渴,断乎不能!人之夏热饮水,肠鸣腹胀而燥渴不止者,水不化气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