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kǔ jù]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野苣、褊苣、东北苦菜、兔仔菜。
药性
药味
归经
产地 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
来源 为菊科植物苦苣的全划或根。
功效 清热解毒。主治黄疸;胃炎;痢疾;肺热咳嗽;肠产肿;睾丸炎;亲疮;痈肿;黄水疮。
性状
炮制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苦苣

味苦,平一云寒。除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睡。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又取汁滴痈上,立溃。碎茎、叶敷蛇咬。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今人种为菜,生食之。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霍乱后胃气逆烦。生捣汁饮之,虽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KT 苣。今人家常食为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尝植野苣,以供厨馔。(新补)

衍义曰∶苦苣,捣汁敷疔疮,殊验。青苗阴干,以备冬月,为末,水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