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mài mén dōng]

分类 根茎类
别名 虋冬、不死药
药性 微寒
药味 甘,微苦
归经 肺,心,胃
产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浙江、四川、广西有大量栽培。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
功效 用于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性状 药材性状 (1)麦冬(浙麦冬):块根纺锤形,长1.5-3.5cm,中部直径3-7mm。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有较深的不规则细纵纹,有时一端有细小中柱外露。质韧,断面类白色,中央有细小圆形中柱,新鲜时可抽出。气微香,味微甘、涩,嚼之微有粘性。 川麦冬:块根较短小,表面乳白色。质较坚硬,香气小,味淡,少粘性。 (2)沿阶草:块根纺锤形,长0.8-2cm,中部直径2-4mm。表面有细纵纹。断面黄白色,中柱细小。味淡。以肥大、淡黄白色、半透明、质柔、嚼之有粘性者为佳。 饮片性状 麦门冬为扁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5mm,直径3-7mm。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淡黄色。气微香,味甜微苦。朱麦门冬形如麦门冬,外被朱砂细粉;炒麦门冬形如麦门冬,表面黄白色,或全体膨胀隆起;米炒麦门冬形如麦门冬,表面黄色或略显焦斑;炙麦门冬形如麦门冬,表面老黄色,气香,味甜。
炮制 1.麦门冬:《金匮玉函经》:“微润,抽去心。”《圣惠方》:“锉碎。”《纲目》:“凡入汤液,以滚水润湿,少顷,抽去心,或以瓦焙软。乘热去心。”《本草述》:“去心捶扁极薄,晒干,加隔纸焙焦用。”现行,取净麦门冬用清水浸泡,捞出,润透,抽去心,洗净,晒干;或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或洗净,润透,轧扁,干燥。 2.朱麦门冬:《幼幼集成》:“朱砂拌炒。”取净麦门冬,喷清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拌匀,取出晾干。每麦门冬lOOkg,用朱砂粉2kg。朱拌麦门冬能增强宁心定惊作用。 3.炒麦门冬:《圣惠方》:“微炒。”《医学从众录》:“炒焦。”现行,取净麦门冬,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炒至胀胖隆起,取出放凉。 4.米炒麦门冬:《幼幼集成》:“去心,糯米拌炒。”《本草从新》:“拌米炒黄。”现行,将米撒入锅内,待冒烟时,投入净麦门冬,用文火炒至米呈焦黄色,麦门冬呈黄色或微显焦斑为度,取出,筛去焦米,放凉。每麦门冬100kg,用米12kg。 5.炙麦门冬:取炼蜜置锅内,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热至沸,投入净麦门冬,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麦门冬lOOkg,用炼蜜12kg。
成品
原生
《神农本草经》:麦门冬

味甘平。

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吴普》曰:一名马韭,一名衅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垒,一名随脂(太平《御览》引云,一名羊韭,秦,一名马韭,一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齐,一名麦韭,一名禹韭,一名衅韭,一名禹余粮),神农岐伯甘平,黄帝桐君雷公甘无毒,李氏甘小温,扁鹊无毒,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

《名医》曰:秦名羊韭,齐名麦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

案《说文》云:荵,荵冬草;《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据《吴普》说,即麦门冬也,忍,荵,垒,累,音同;陶宏景云:实如青珠,根似穬麦,故谓麦门冬。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吴普》曰∶一名马韭,一名舋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垒,一名随脂(《太平御览》引云∶一名羊韭,秦,一名马韭,一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齐,一名麦韭,一名禹韭,一名舋韭,一名禹余粮),神农、岐伯∶甘,平;黄帝、桐君、雷公∶甘,无毒;李氏∶甘,小温;扁鹊∶无毒。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名医》曰∶秦,名羊韭;齐,名麦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案∶《说文》云∶,冬草。《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据《吴普》说,即麦门冬也。忍、,垒、累,音同,陶弘景云∶实如青珠,根似麦,故谓麦门冬。
《证类本草》:麦门冬

(麦门冬(为君)_图缺)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 。)

陶隐居云∶函谷即秦关。而麦门冬异于羊韭之名矣。处处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 麦,故谓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断谷家为要。二门冬润时并重,既燥即轻,一斤减四、五两尔。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麦门冬,本经》不言生者。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饮,止烦热消渴,身重目黄,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干者入丸散及汤用之,功如《本经》方家自有分别。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久服轻身明目。和车前子、干地黄为丸,食后服之,去温瘴,亦白,明目,夜中见光。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一名马韭,一名 (音门)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垒,一名随脂。

神农、岐伯∶甘,平。黄帝、桐君、雷公∶甘,无毒。季氏∶甘,小温。扁鹊∶无毒。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药性论云∶麦门冬,使,恶苦 ,畏木耳。

结气,身黑目黄,心下苦支满,虚劳客热。日华子云∶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时疾热狂,头痛,止嗽。

图经曰∶麦门冬,生函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间久废处,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 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

实碧而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或云吴地者尤胜。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亦堪单作煎饵之。取新根去心,捣熟绞取汁,和白蜜,银器中重汤煮,搅不停手,候如饴乃成。酒化温服之,治中益心,悦颜色,安神,益气,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又主金石药发。麦门冬去心六两,人参四两,甘草二两炙,三物下筛,蜜丸如梧子,日再饮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于野人处得,神验不可言,用上元板荞麦门冬鲜肥者二大两,宣州黄连九节者二大两,去两头尖三、五节。小刀子条理去皮毛了净,吹去尘,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捣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麦门冬经宿,然后去心,即于臼中捣烂,即纳黄连末臼中和捣,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食后饮下五十丸,日再,但服两日,其渴必定。苦重者,即初服药,每一服一百五十丸,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第三日一百丸,第四日八十丸,第五日根据本服丸。若欲合药,先看天气晴明,其夜方浸药。切须净处,禁妇人、鸡、犬见知。如似可,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讫觉虚,即取白羊头一枚,净去毛洗了,以水三大斗,煮令烂,去头,取汁可一斗以来,细细服之,亦不着盐,不过三剂平复。

衍义曰∶麦门冬,根上子也。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亦可取苗作熟水饮。

《本草纲目》:麦门冬

「释名」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1、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

2、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3、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4、喉疮。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

5、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

《雷公炮制药性解》:麦门冬

味甘,性平,微寒无毒,入肺心二经。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消渴,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去心用,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蓑,忌卿鱼,肥大者佳。

按∶麦门冬阳中微阴,夫阳乃肺药,微阴则去肺中伏火。伏火去,则肺金安而能生水,水盛则能清心而安神矣。故能治血妄行,调经和脉。

《本草经集注》:麦门冬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 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 。)

谷,即秦关。而门冬异于羊韭之名矣。处处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 ,故谓门冬,以肥大者为好。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断谷家为要。二门冬润时并重,既燥即轻,一斤减四、五两尔。(《大观》卷六,《政和》一五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