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mù xu]

分类 动物类
别名 牧蓿、木粟、怀风、光风、连枝草、光风草、南苜蓿、金花菜、草头、母齐头、黄花草子、磨盘草子、黄花菜。
药性
药味
归经 胃,脾,肾
产地 紫苜蓿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
功效 清脾胃;清湿热;利尿;消肿。主治尿结石;膀胱结石;水肿;淋症;消渴。
性状
炮制 夏、秋收割,晒干,或鲜用。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苜蓿

味苦,平,无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隐居云∶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外国复别有苜蓿草,以疗目,非此类也。唐本注云∶苜蓿茎、叶平,根寒。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升,令人吐利,即愈。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患疸黄人,取根生捣,绞汁服之,良。又,利五脏,轻身;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少食好,多食当冷气入健人,更无诸益。日华子云∶凉,去腹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肠。

食疗∶彼处人采根,作土黄 也。又,安中,利五脏,煮和酱食之,作羹亦得。

衍义曰∶苜蓿,唐·李白诗云∶天马常衔苜蓿花,是此。陕西甚多,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肠。有宿根,刈讫又生。

《本草纲目》:苜蓿

「释名」木粟、光风草。

「气味」苦、平、涩、无毒。

「主治」脾胃间邪热气、小肠各种热毒。用根捣汁煎饮,可治沙石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