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pí pá yè]

分类 叶子类
别名 巴叶、枇杷、蜜枇杷叶、炙枇杷叶、芦桔叶。
药性 微寒
药味 微辛,苦
归经 肺,胃
产地 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区。
来源 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干燥叶。
功效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热呕哕,妊娠恶阻,小儿吐乳,消渴及肺风面疮。
性状 一、采集加工:全年皆可采收,以夏季采收者为多。采下后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晒至足干。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质量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叶晒干者,其色较紫。 二、炮制方法:1、枇杷叶,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生品常用于肺热咳嗽。 2、蜜枇杷叶,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枇杷叶丝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枇杷叶100kg,加炼蜜20kg。蜜枇杷叶多用于肺燥咳嗽。 3、炒枇杷叶,取净枇杷叶,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有香气,取出放凉。炒枇杷叶常用于和胃止呕。
炮制 全年皆可采收,
成品
原生
《证类本草》:枇杷叶

(枇杷叶_图缺)

味苦,平,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

陶隐居云∶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则小冷。唐本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今注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 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孟诜云∶枇杷,温。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药性论云∶枇杷叶,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又云∶叶疗妇人产后口干。

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实。故谢瞻《枇杷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东阳之和气,肇寒葩之结霜,成炎果乎纤露,是也。其实作 如黄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四月采叶曝干,治肺气,主渴疾。用时须火炙,布拭去上黄毛。去之难尽,当用粟杆作刷刷之乃尽。人以作饮,则小冷。其木白皮,止吐逆,不下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食疗卒呕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孙真人咳嗽,以叶去毛煎汤服之。

衍义曰∶枇杷叶,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雷公炮制药性解》:枇杷叶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刷去黄毛,蜜炙用。枇杷,主润五脏,止吐解渴。

按∶枇杷叶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枇杷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以酥尽为度。

《本草经集注》: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治猝噎不止,下气。

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乃小冷。(《新修》二五一页,《大观》卷二十三,《政和》四六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