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shān zhā]

分类 果实类
别名 朹、檕梅、朹子、鼠查、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子、茅樝、猴樝、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
药性 微温
药味 甘,酸
归经 胃,脾,肝
产地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来源 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效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性状 果实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
炮制 1、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2、炒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色变深。 3、焦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
成品
原生
《本草纲目》:山楂

「释名」赤瓜子、鼠楂、猴楂、茅楂、羊还球、棠球子、山里果。

「气味」酸、冷、无毒

「主治」

1、食肉不消。用山楂肉四两,水煮食,并饮其汁。

2、偏坠疝气。用山楂肉、茴香(炒)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

3、老人腰痛及腿痛。用山楂、鹿茸(炙),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一天服二次。

4、肠风下血。用山楂(已干)研为末,艾汤调下,甚效。

5、痘疹不快。用干山楂研为末,开水送服。疹即出。又方:用山楂五个,酒煎,加水温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楂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脾经。主健脾消食,散结气,行滞血,理疮疡。

按∶山楂之甘,宜归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产科用之,疗儿枕疼,小儿尤为要药。

《药鉴》:山楂

气平,味酸涩,带甘辛,无毒。利痰消食,下积气,散滞血。疗 疝,止腹疼。专治肉积,能开脾健胃。又能治妇人儿枕疼痛,浓煎汁入砂糖少许立效。理脾用之,膨胀立消。予尝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晒乌药,治诸般气痛腹痛。痘家用之,行气化痰,起胀解毒。又能破人参之滞气,痘家不得已用参,多以此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