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yīn yù]

分类 叶子类
别名 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蓣、因预。
药性
药味 辛,苦
归经 肝,肾
产地 分布于华东、西南及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茵芋或乔木茵芋茎叶。
功效 祛风胜湿。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性状
炮制 全年均可采收,茎叶切段,晒干。
成品
原生
《神农本草经》:茵芋
味苦,温。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吴普》曰∶茵芋,一名卑共。微温,有毒。状如莽草而细软(《御览》)。《名医》曰∶一名莞草,一名卑共,生太山。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味苦温。

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赢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生川谷。

《吴普》曰:茵芋,一名卑共。微温有毒,状如莽草,而细软(《御览》)。

《名医》曰:一名莞草,一名卑共。生太山,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证类本草》:茵芋

(茵芋_图缺)

味苦,温、微温,有毒。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一名莞草,一名卑共。生泰山川谷。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陶隐居云∶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淮以合疗风酒散。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三、四尺,叶似石榴短浓,茎赤。今出华州、雍州。四月采茎、叶,日干。药性论云∶茵芋,味苦、辛,有小毒,能治五脏寒热似疟,诸关节中风痹,拘急挛痛,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治温疟发作有时。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入药炙用。出自海盐。形似石南,树生,叶浓,五、六、七月采。

图经曰∶茵芋,出泰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药似石榴而短浓,又似石南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干用。或云日干。胡洽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酒主之。其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南、细辛、桂心各一两,凡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

《本草纲目》:茵芋

「释名」芫草、卑共。

「气味」(茎、叶)苦、温、有毒。

「主治」

1、手足枯痹拘挛。用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石南叶、踯躅花、细辛、桂心各一两,切细,装薄布袋中,以酒一斗浸渍。几日后,取酒饮服。每服一合,一天两次。手足只感微痹即止。此方名“茵芋酒”。

2、脚气病(风气积滞而成,发时甚疼)。用茵芋叶(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一两,牵牛子三两(生,研末),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时以姜、枣煎汤送下。以泻为验。未泻再服。此方名“茵芋丸”。

《本草经集注》:茵芋

味苦,温、微温,有毒。主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治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一名芫草,一名卑共。生太山川谷。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惟以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