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毒之原因
小儿一岁以内,身发赤游风者,皮如涂丹之状,而其原多由血中热毒之壅滞,故谓之丹毒。溯其远因, 胎儿先天血中之伏毒,总由妊母血热流于胎中,热毒蕴于腠理,此生下之后,发动而宣泄,即为丹毒,亦谓 之游丹。以其游走甚速,重者顷刻可以致命也。有时发动之因,为乳母好酒嗜辛,喜啖炙爆,或烘晒热 衣,即与包裹,柔嫩肌肤,感受热毒所致。发于四肢者易治,由四肢入腹入囊,皆为难疗也。故婴孩初生, 最宜服解毒之药,后天饮食,更须令乳母食清淡之味。起居方面,亦小心谨慎,则丹 毒自无由发生,即发生亦不甚为患矣。
二、丹毒之症状
丹毒之轻者,多发于臀部及四肢,皮肤略有浮胀 赤之状, 或片片如红云,愈重者色愈紫赤,胀亦愈坚,尤重者热毒凝壅,坚硬成块,谓之丹瘤。大凡发于头面胸背者 重,而能渐退以走入四肢者亦尚易治,如发于四肢而倏忽走入头面胸背者必不易治,发时身如火灼,烦躁 胀闷者亦重,古人谓入心必死。盖热毒最忌走窜,若顷刻蔓延,壅塞心经,心失其主,必为不救也。
三、丹毒之治法
丹毒之原因,既由于血中热毒之壅滞,故其治法总不外凉血解毒,初起之轻者,臀部或足部有紫胀之状, 可以针沿足之两旁、腿之两侧微刺之,挤去瘀紫之血,胀必渐退。较甚者初刺无 血,仅流黄色之汁,宜再刺之,使见血为度。如刺后多时,胀复,作者,则再刺一次,数日之后,胀即松而丹 即退。此种刺去恶血之法,盖即所以泄去血中之热毒而不使壅滞也。重者结块瘀胀, 宜砭去恶血,如在头面等处,则不可砭,外治之药,用朴硝、大黄、青黛为末,新汲水调敷,或芭蕉根 捣汁涂,干则再涂,冬月畏冷,则炖稍温涂上、或用井底泥涂之亦妙。无论赤白丹毒,若 用寒凉之品,涂之不效者,将伏龙肝为极细末,以熟鸡子黄熬油调涂之,必可见效(按寒凉之品既不效, 必非完全热毒,盖小儿皮肤娇嫩,其接触尿片之处,因摩擦而发肿如丹者亦有之,则宜 用此法涂治,或用密陀僧研细末调白蜜浓茶涂之亦可),内服之方,宜犀角解毒饮、蓝叶散之类。
附方
(一)犀角解毒饮 治小儿赤游风,发于头面四肢,皮肤赤而肿,色若涂朱,游走不定者。
犀角 牛蒡子(炒) 荆芥穗 防风 连翘(去心) 金银花 赤芍药 生甘草 川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灯芯为引,水煎服,或研细末炼蜜为丸,名犀角解毒丸。
(二)蓝叶散 治小儿月内发丹毒。
蓝叶(一两)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去芦) 栀子 仁(各一分) 川升麻 石膏(各一分五厘) 甘草(五厘)
研为粗未,每服一钱,清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加竹沥五勺,再煎二三沸,不拘时温服。
元气怯弱者去大黄。
- 自序
- 第一章 出生前后
- 第一节 胎中之教养
- 第二节 临产之处置
- 第三节 初生之去毒
- 第四节 急症之疗治
- 第五节 儿科之诊法
- 第二章 养育方法
- 第一节 哺乳时期
- 第二节 孩童时期
- 第三章 儿科特征
- 第一节 脐风
- 第二节 丹毒
- 第三节 口症
- 第四节 变蒸
- 第五节 弱症
- 第六节 疳证
- 第七节 杂证
- 第四章 痧痘论治
- 第一节 痧疹概要
- 第二节 痧证分类
- 第三节 痧后证治
- 第四节 痘证概要
- 第五节 痘证分类
- 第六节 痘后证治
- 第五章 诸惊论治
- 第一节 惊风概说
- 第二节 急惊概要
- 第三节 慢惊概要
- 第四节 类惊概要
- 第六章 咳嗽论治
- 第一节 咳嗽概说
- 第二节 外感咳嗽
- 第三节 内伤咳嗽
- 第四节 杂证咳嗽
- 第七章 吐泻论治
- 第一节 吐泻概说
- 第二节 吐证述要
- 第三节 泻证述要
- 第四节 吐泻述要
- 第八章 疟痢论治
- 第一节 疟痢概说
- 第二节 疟疾述要
- 第三节 痢疾述要
- 第九章 杂证论治
- 第一节 二便下血
- 第二节 吐血呕血
- 第三节 身体肿胀
- 第四节 疝气偏坠
- 第五节 小儿疮疡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