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 首静伏。乱于肺,则 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大法》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又法云∶在经者,宜发之。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
滋以化源,补以甘温,泻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输(鱼际并太渊输)。
太阴以苦甘寒。乃乱于胸中之气,以分化之味去之;若成痿者,以导湿热;若善多涕,从权治以辛热。仍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
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有一说,腑输、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荣、输(通谷深,束骨深)。
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导去之。如用药,于太阳引经药中,少加苦寒、甘寒以导去之,清凉为之辅佐及使。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
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之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营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 卷上
- 脾胃虚实传变论
-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 脾胃胜衰论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 肺之脾胃虚论
- 升阳益胃汤
- 君臣佐使法
- 分经随病制方
- 通气防风汤
- 羌活胜湿汤
- 用药宜禁论
-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 卷中
- 气运衰旺图说
-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 补中益气汤
-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 黄人参汤
- 除风湿羌活汤
- 调中益气汤
-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 清暑益气汤
- 随时加减用药法
- 肠下血论
- 凉血地黄汤
- 升阳除湿防风汤
-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 三焦元气衰旺
- 卷下
-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 忽肥忽瘦论
-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 阴阳寿夭论
- 五脏之气交变论
- 阴阳升降论
-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 清神益气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人参芍药汤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升阳散火汤
- 安胃汤
- 清胃散
- 清阳汤
- 胃风汤(一)
-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 调卫汤
-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 清燥汤
- 助阳和血补气汤
- 升阳汤
- 升阳除湿汤
- 益胃汤
- 生姜和中汤
- 强胃汤
- 温胃汤
- 和中丸(一)
- 藿香安胃散
- 异功散
- 饮食伤脾论
- 五苓散
- 论饮酒过伤
- 葛花解酲汤
- 枳术丸
- 橘皮枳术丸
- 半夏枳术丸
- 木香干姜枳术丸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 和中丸(二)
- 交泰丸
- 三棱消积丸
- 备急丸
- 神保丸
- 雄黄圣饼子
- 蠲饮枳实丸
- 感应丸
- 神应丸
- 白术安胃散
- 圣饼子
- 当归和血散
- 诃梨勒丸
-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 胃风汤(二)
- 三黄丸
- 白术散
- 加减平胃散
- 散滞气汤
- 通幽汤
- 润肠丸
- 导气除燥汤
- 丁香茱萸汤
- 草豆蔻丸
- 神圣复气汤
- 脾胃将理法
- 摄养
- 远欲
- 省言箴
- 后序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