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逆冷,则名为厥,其所以厥者,以其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之故也。不顺则逆,故曰厥逆。盖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土气温和,故四肢不冷。脾胃虚败,升降失职,肾水下陷,心火上逆,此阴阳分析,不相顺接之由也。
厥阴肝木,水火之中气,阴盛则从母气而化寒,阳复则从子气而化热,心火既复则发热,心火未复,则肾水方盛而为厥。诸凡四肢厥冷者,是寒水方旺之时,不可下之。他如虚损之家,阳亏阴盛,亦同此法也。
厥阴阴极阳生,阴极则厥,阳复则热。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阴极而发厥者,此后阳复,必然发热,及其发热,则后必又厥。以阴阳之理,不能长胜而无复也。其前之厥深者,后之热亦深,前之厥微者,后之热亦微。方其厥之将终而热之欲作,应当下之,以泻未炎之火,而反发汗,以伤津血,必心火上炎,而口伤烂赤也。阴胜发厥,原不可下,厥将罢而热欲来,则又可下,不使寒热迭发,胜复循环,以伤正气也。
大抵阴盛而发厥者五日,则阳复而发热者亦必五日,设至六日,必当复厥,其不厥者,则阴退而自愈。以厥证始终不过五日,今热又五日,胜复相应,而不见再厥,是以知其必愈也。若发厥四日,热反三日,后日发厥,复至五日,则其病为进,以其寒多热少,阳气退败,故为病进也。若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寒少热多,阳气渐长,其病当愈。
阳长阴消,自是吉事,而阳长不可太过。若发热四日,以至七日,而其热不除者,是阳气过长,热甚之极,必郁蒸阴分,而便脓血也。
目录
- 跋
- 卷首
- 六经解
- 六气解
- 营卫解
- 风寒解
- 传经解
- 里气解
- 卷一·太阳经
- 风寒原委
- 提纲 (卷一
-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 太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
- 太阳风寒大青龙汤证
- 衄血
- 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
- 太阳风寒白虎汤证
- 太阳伤寒五苓散证
- 太阳风寒抵当汤证
- 太阳传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汗下后脉浮
- 汗下后小便不利
- 汗下后汗出发喘
- 汗下后烦渴
- 汗下后昏冒
- 汗后恶热
- 火劫亡阴
- 火熨亡阴
- 火逆伤血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汗后发渴
- 汗后亡阳
- 汗后吐泄
- 吐后烦吐
- 下后泄利身疼
- 下后身痛脉迟
- 下后泄利喘汗
- 下后胸满发喘
- 汗下后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腹满心烦
- 汗吐下后心烦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汗后表虚漏泄恶风恶寒
- 汗吐下后心满气冲头眩身摇心悸肉瞤
- 汗下后发作奔豚
- 火劫温针后惊悸发狂
- 火逆汗下后烦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汗后吐蛔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提纲 (卷三
- 太阳坏病结胸证
- 结胸大陷胸汤证
- 结胸诸变
- 脏结
- 误下诸变
- 误下脾陷
- 太阳坏病痞证
- 痞证表里
- 清上温下
- 泻心诸变
- 泻心变法
- 泻水排饮
- 卷四·阳明经
- 提纲 (卷四
- 阳明初病葛根汤证
- 阳明腑证
- 下期
- 下证
- 急下三证
- 亡津便燥
- 瘀血
- 热入血室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提纲 (卷五
- 阳明入太阴证
- 溏泄哕噫
- 卫虚无汗胃逆咳呕
- 湿旺心痞
- 寒热脉紧
- 汗下亡阳
- 谵语郑声
- 汗出紧愈
- 湿盛发黄
- 三阳合病发黄
- 阳明少阳合病
- 卷六·少阳经
- 提纲 (卷六
- 少阳小柴胡汤证
- 少阳连太阳经证
- 少阳入阳明腑证
- 经腑双结
- 少阳传里
- 热入血室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七
- 少阳坏病入阳明证
- 汗后心悸
- 表里双解
- 下后心惊
- 少阳坏病入太阴证
- 汗下后寒湿发黄
-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 误下成结胸
- 误下成痞
- 卷八·太阴经
- 提纲 (卷八
- 痛满吐利
- 太阴四逆汤证
- 腹痛腹满
- 发黄
- 卷九·少阴经
- 提纲 (卷九
- 少阴连太阳经证
- 误汗亡阳
- 少阴里证
- 咽痛
- 吐利
- 下利
- 下利脉微
- 便脓血
- 死证
- 阳复
- 土胜水负
- 急下三证
- 卷十·厥阴经
- 提纲 (卷十
- 厥阴乌梅丸证
- 厥热胜复
- 阴阳消长
- 阴胜
- 泄利
- 呕吐
- 死证
- 阳复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
- 拼音索引
- B
- C D
- F
- H J K L
- M
- S Sh
- T W
- X
- Y
- Z Zh
- 笔画索引
- 二画 三画
- 四画 五画
- 六画 七画
- 八画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以上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