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读仲景书,叹其博大精简,囊括蕃变,轩岐而后,道具于此。而章次凌杂,多所难通。研索传注,考证典册,意旨各异,端绪莫寻。后得黄氏元御《伤寒悬解》,纲领振举,条理综贯,积疑尽释,豁然遂通。乃知先代遗作,淆乱者多,不有彻识,未易致理也。
夫时代变迁,经典彫弊,岁月辽远,章句疏残,况在医籍,珍之者鲜。仲景之书,成自建安,下逮泰始(泰始 晋武帝年号。),已数十载。其间海内多故,兵燹丛集,叔和搜采,已乏原书,抬掇方论,编治成帙,洎乎宋代,文理复舛,林氏校正,重有改移。迄今相沿,又数百载。长沙旧简,既不可考,叔和所第,亦失其真,转辗糅杂,歧道纷错,溷(溷[hù 混] 乱也。)寒热之异候,迷脉络之条分,而欲至绪常昭,真理不晦,岂可得哉!
宋元以来,撰著者众,目治所届,亦数十家。瑕瑜互见,纯驳不一,要皆未达玄旨,有乖明述,而放(放 妄也。)者为之,复炫逞私智,蔑视古法。考其优劣,判若千里,表其大指,略具数端。简而失精,变而不理,未云笃守,先尚通化,既迷指归,复加损益,此韩只和、庞安时之为也。朱肱《百间》,未绝纠牵,士瀛《总括》,无所匡定,本之不务,末乃益漓。然而先哲未远,余绪犹存,理真而谨,辞雅而饬,虽无当于至道,犹未越于范围,较诸后起,为可采览。
吊诡(吊诡 怪诞。)承谬,因讹创议,意执而愎,旨偏而固,诬先圣以佐口给,泥病机以就己法,寒热相背,溷于一说,外内显别,并为一方,则刘完素之为也。名虽祖述,实则操戈。马氏宗素,复事发扬,偏厉益甚,去道愈远,破析规矩,隳坏法纪,流荡不返,谲异无制。以古方为不可用,以成法为不必拘,奇偶莫解,而立冲和之汤,缓急未娴,而肆车槌之杀,则陶华为尤悖焉。至于一管乍睹,演为秘典,寸智甫辟,自鸣专家,率尔著书,剽窃成帙,或略而弗具,或冗而徒繁,纷纷纭坛,复以十计。本非独见,无可指称。盖自河间泻火,大义已失,节庵劫夺,斯道遂亡。而推其沿误之由,原于篇次之紊,使真本具在,则邪说自消。而诸子詹詹,惟事立异,厘正之业,略不究心。
降及元明,王履始有脱文之疑,方有执始发错简之辨,皆寻求原委,排比事类,剖析章句,更定篇目,国朝喻昌,承而阐之,其说乃振。顾妄欲删削,王失之愚,未能会通,方失之陋,通评所诣,喻氏为优。然而择焉不精,私心自役,虽亦力辟迷途,探索真宰,以云美善,膛乎后焉。
若乃游神千载之上,宅心万变之内,以意逆志,以理证道,会立言之微旨,揭作者之至意,导巨源之千派,掣棼(棼 乱也。)绪之众丝,智独析乎微芒,憾不留乎毫发,则振古铄今,未有如黄氏之盛者也。黄氏之学,博究天人,钩致深远,而于是书,尤为精赡。振坠绪于已绝,辨众惑于方竞,洵足维持玉册,彰显灵兰,剔弊反经,厥善有四。提挈阴阳,界书经纬。二气殊感,而应以营卫,六经递及,而统以巨阳,腑脏未入,则总解于经,风寒杂侵,则不越乎表。正始受之道,辟直中之误,善一也。聚讼之盛,莫若传经,为顺为逆,家执其承,或循或越,人异其说。是皆以腑为经,混传于入,未彻大旨,误解病情,夫部分相比,若堂室之毗连,表里攸悬,犹高卑之殊致,安能舍共由之户而遽窥内寝之门,捐抬级之阶而立连乃冈之顶。于是发腑脏传入之理,究阴阳衰盛之义。阳盛入腑,阴盛入脏,方其半入,则经腑相连,及其全归,则阴阳偏厉。启秘奥于片语,息横议与立谈,善二也。太阳为宰,少阳为枢,故于二经,各标坏病。经邪淹久,复加误治,病热转变,非复本经。自此而入正阳为胃实,归三阴为脏寒,随证处方,因逆为治。而昧者不察,仅割单词,以为方法,缺如略而不论。不知救败之法,备于诸策,失治之候,详于各篇。一经编第,灿若眉列,判阴阳之去路,著腑脏之发源,善三也。阳明虚证,终古不分,少阴急下,千秋未彻。阳消阴长,胃有转变之机,土燥水竭,肾有沦亡之候。理涉疑似,必究其精,义存隐显,独得其是,凡诸病状,剖抉无遗。濬久没之巨川,薙(薙[tì 替]割除也。)丛生之枳棘,长波注海,经千折而靡停,周道如砥,历九轨而无阻,善四也。
呜乎!仲景著书,已历千载,至于黄氏,始得其传。今去黄氏,又百年矣,海内之大,岂乏良艺,而沉沦岁月,厥用未彰。且或诋其谬,或讥其妄,或束而不观,或闻而大笑。岂入主已甚,不可复动,抑驳议过激,反以取憎耶!
虽然,删订之业,历万古而常昭,《太玄》之作,经几传而后著,百世不惑,以俟圣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遗编未泯,则来哲难诬。爰是钩校刊布,以永其传,略举利弊,以告观者。庶几自献所得,不事缄秘,白诸同志,以资商榷焉。苟长沙绝学,未欲沦丧,天挺才智,必有赏之者。千载匪(匪 通“非”也。)遥,跂俟云尔。
- 伤寒论序
- 自序
- 后序
- 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
- 寒温异气
- 传经大凡
- 解期早晚
- 寒热死生
- 营卫殊病
- 六经分篇
- 六气司令
- 一气独胜
- 篇章次第
- 卷一·脉法上篇 三十一章
- 脉法上篇提纲
- 脉法一
- 脉法二
- 脉法三
- 脉法四
- 脉法五
- 脉法六
- 脉法七
- 脉法八
- 脉法九
- 脉法十
- 脉法十一
- 脉法十二
- 脉法十三
- 脉法十四
- 脉法十五
- 脉法十六
- 脉法十七
- 脉法十八
- 脉法十九
- 脉法二十
- 脉法二十一
- 脉法二十二
- 脉法二十三
- 脉法二十四
- 脉法二十五
- 脉法二十六
- 脉法二十七
- 脉法二十八
- 脉法二十九
- 脉法三十
- 脉法三十一
- 卷二·脉法下篇 五十二章
- 脉法下篇提纲
- 脉法三十二
- 脉法三十三
- 脉法三十四
- 脉法三十五
- 脉法三十六
- 脉法三十七
- 脉法三十八
- 脉法三十九
- 脉法四十
- 脉法四十一
- 脉法四十二
- 脉法四十三
- 脉法四十四
- 脉法四十五
- 脉法四十六
- 脉法四十七
- 脉法四十八
- 脉法四十九
- 脉法五十
- 脉法五十一
- 脉法五十二
- 脉法五十三
- 脉法五十四
- 脉法五十五
- 脉法五十六
- 脉法五十七
- 脉法五十八
- 脉法五十九
- 脉法六十
- 脉法六十一
- 脉法六十二
- 脉法六十三
- 脉法六十四
- 脉法六十五
- 脉法六十六
- 脉法六十七
- 脉法六十八
- 脉法六十九
- 脉法七十
- 脉法七十一
- 脉法七十二
- 脉法七十三
- 脉法七十四
- 脉法七十五
- 脉法七十六
- 脉法七十七
- 脉法七十八
- 脉法七十九
- 脉法八十
- 脉法八十一
- 脉法八十二
- 脉法八十三
- 卷三·太阳经上篇 五十三章
- 太阳本病
- 总提纲 共三章
- 太阳经提纲一 太阳一
- 风寒总纲一 太阳二
- 风寒总纲二 太阳三
- 太阳中风 十五章
- 太阳中风一 太阳四
- 太阳中风桂枝证一 太阳五
- 铢两升斗考②
- 桂枝证二 太阳六
- 桂枝证三 太阳七
- 桂枝证四 太阳八
- 桂枝证五 太阳九
- 桂枝证六 太阳十
- 桂枝证七 太阳十一
- 桂枝证八 太阳十二
- 桂枝证九 太阳十三
- 挂枝证十 太阳十四
- 桂枝证十一 太阳十五
- 忌桂枝证十二 太阳十六
- 忌桂枝证十三 太阳十七
- 忌桂枝证十四 太阳十八
- 太阳伤寒 九章
- 太阳伤寒一 太阳十九
- 太阳伤寒麻黄证一 太阳二十
- 麻黄证二 太阳二十一
- 麻黄证三 太阳二十二
- 麻黄证四 太阳二十三
- 麻黄证五 太阳二十四
- 麻黄证六 太阳二十五
- 麻黄证七 太阳二十六
- 忌麻黄证八 太阳二十七
- 太阳风寒双感证 四章
- 桂麻各半证一 太阳二十八
- 桂枝越婢证二 太阳二十九
- 桂枝越婢证三 太阳三十
- 桂二麻一证四 太阳三十一
- 太阳伤寒大青龙证 二章 太阳入阳明去路
- 大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二
- 大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三
-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 三章 太阳入太阴、少阴去路
-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
-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
-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
- 太阳伤寒白虎证 四章 太阳入阳明去路
- 白虎证一 太阳三十七
- 白虎证二 太阳三十八
- 白虎证三 太阳三十九
- 白虎证四 太阳四十
-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 三章 (太阳入太阴去路)
- 五苓证一 太阳四十一
- 五苓证二 太阳四十二
- 五苓证三 太阳四十三
- 太阳伤寒抵当证 四章 (太阳入阳明去路)
- 桃核承气证一 太阳四十四
- 抵当证二 太阳四十五
- 抵当证三 太阳四十六
- 抵当证四 太阳四十七
- 太阳传经 五章
- 传经一 太阳四十八
- 传经二 太阳四十九
- 传经三 太阳五十
- 传经四 太阳五十一
- 传经五 太阳五十二
- 太阳解期 一章 太阳五十三
- 卷四·太阳经中篇 五十六章
- 太阳坏病
- 提纲 二章
- 太阳坏病提纲一 太阳五十四
- 坏病提纲二 太阳五十五
-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十五章
- 太阳坏病入阳明桂枝证一 太阳五十六
-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
- 麻杏甘石证三 太阳五十八
-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
- 麻杏甘石证五 太阳六十
- 人参白虎证六 太阳六十一
- 人参白虎证七 太阳六十二
- 表里俱虚证八 太阳六十三
-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
- 阴阳俱虚证十 太阳六十五
- 火热入胃证十一 太阳六十六
- 火邪圊血证十二 太阳六十七
- 火逆助邪证十三 太阳六十八
- 火逆吐血证十四 太阳六十九
- 火邪内攻证十五 太阳七十
-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 太阳坏病入太阴五苓散证一 太阳七十一
- 五苓散证二 太阳七十二
- 甘草干姜证三 太阳七十三
- 甘草干姜证四 太阳七十四
- 汗后吐逆证五 太阳七十五
-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
-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
-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
- 身疼下利证九 太阳七十九
- 新加汤证十 太阳八十
- 葛根连芩证十一 太阳八十一
- 桂枝去芍药证十二 太阳八十二
-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三 太阳八十三
-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四 太阳八十四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
- 厚朴姜夏参甘证十六 太阳八十六
- 栀子厚朴证十七 太阳八十七
- 栀子干姜证十八 太阳八十八
- 栀于香豉证十九 太阳八十九
- 栀子香豉证二十 太阳九十
- 忌栀子证二十一 太阳九十一
-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十七章
- 太阳坏病入少阴桂枝附子证一 太阳九十二
-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 太阳九十三
- 内外俱虚证三 太阳九十四
- 苓桂术甘证四 太阳九十五
- 真武证五 太阳九十六
- 桂枝甘草证六 太阳九十七
- 阳虚耳聋证七 太阳九十八
- 身重心悸证八 太阳九十九
- 苓桂甘枣证九 太阳一百
- 桂枝加桂证十 太阳一百一
- 桂枝加桂证十一 太阳一百二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证十二 太阳一百三
- 温针亡阳证十三 太阳一百四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证十四 太阳一百五
-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
- 干姜附子证十六 太阳一百七
- 禹余粮证十七 太阳一百八
- 太阳坏病入厥阴去路 一章
- 太阳坏病入厥阴胃冷吐蛔证一 太阳一百九
- 卷五·太阳经下篇 二十五章
-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 提纲 一章
-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提纲一 太阳一百十
- 太阳坏病结胸证 十二章
- 太阳坏病结胸大陷胸证一 太阳百十一
- 大陷胸证二 太阳百十二
- 大陷胸证三 太阳百十三
- 大陷胸丸证四 太阳百十四
- 结胸忌下证五 太阳百十五
- 结胸烦躁证六 太阳百十六
- 小结胸证七 太阳百十七
- 脏结证八 太阳百十八
- 脏结证九 太阳百十九
- 脏结证十 太阳百二十
- 结胸脉法十一 太阳百二十一
- 结胸变证十二 太阳百二十二
- 太阳坏病痞证 十二章
- 太阳坏病痞证桂枝人参汤证一 太阳百二十三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 太阳百二十四
- 附子泻心汤证三太阳 百二十五
- 十枣汤证四 太阳百二十六
- 生姜泻心汤证五 太阳百二十七
- 甘草泻心汤证六 太阳百二十八
-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七 太阳百二十九
- 五苓散证八 太阳百三十
- 旋覆代赭证九 太阳百三十一
- 瓜蒂散证十 太阳百三十二
- 经脉动惕证十一 太阳百三十三
- 表里俱虚证十二 太阳百三十四
- 卷六·阳明经上篇 五十章
- 阳明实证
- 提纲 二章
- 阳明经提纲一 阳明一
- 阳明提纲二 阳明二
- 外证 五章
- 阳明外证一 阳明三
- 阳明外证二 阳明四
- 阳明外证三 阳明五
- 阳明外证四 阳明六
- 阳明外证五 阳明七
- 来路 四章
- 阳明来路一 阳明八
- 阳明来路二 阳明九
- 阳明来路三 阳明十
- 阳明来路四 阳明十一
-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 阳明经病 七章 腑病连经
- 阳明经病桂枝证一 阳明十三
- 麻黄证二 阳明十四
- 麻黄证三 阳明十五
- 桂枝葛根证四 阳明十六
- 葛根证五 阳明十七
- 葛根证六 阳明十八
- 葛根半夏证七 阳明十九
- 阳明腑病 二十七章
- 阳明腑病调胃承气证一 阳明二十
- 大承气证二 阳明二十一
- 小承气证三 阳明二十二
- 调胃承气证五 阳明二十四
- 亡津便硬证六 阳明二十五
- 蜜煎导证七 阳明二十六
- 麻仁丸证八 阳明二十七
- 大承气证九 阳明二十八
- 小承气证十 阳明二十九
- 小承气证十一 阳明三十
- 大承气证十二 阳明三十一
- 亡津谵语证十三 阳明三十二
- 大承气证十四 阳明三十三
- 调胃承气证十五 阳明三十四
- 大承气证十六 阳明三十五
- 大承气证十七 阳明三十六
- 大承气证十八 阳明三十七
- 大承气证十九 阳明三十八
- 大承气证二十 阳明三十九
- 大承气证二十一 阳明四十
- 三阳合病证二十二 阳明四十一
- 汗多亡津证二十三 阳明四十二
- 胃热阳绝证二十四 阳明四十三
- 大承气证二十五 阳明四十四
- 大承气证二十六 阳明四十五
- 大承气证二十七 阳明四十六
- 阳明瘀血证 三章
- 阳明瘀血抵当证一 阳明四十七
- 抵当证二 阳明四十八
- 热入血室证三 阳明四十九
- 阳明解期 一章 阳明五十
- 卷七·阳明经下篇 三十三章
-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 提纲 一章
- 阳明虚证提纲 阳明五十一
- 中风瘕泄证一 阳明五十二
- 四逆证二 阳明五十三
- 胃中虚冷证三 阳明五十四
- 胃中寒冷证四 阳明五十五
- 哕而腹满证五 阳明五十六
- 身痒无汗证六 阳明五十七
- 咳呕厥逆证七 阳明五十八
- 咳逆咽痛证八 阳明五十九
- 吴茱萸证九 阳明六十
- 呕多忌攻证十 阳明六十一
- 五苓散证十一 阳明六十二
- 心下硬满证十二 阳明六十三
- 寒热脉紧证十三 阳明六十四
- 栀子白虎猪苓证十四 阳明六十五
- 汗多亡阳证十五 阳明六十六
- 谵语喘满证十六 阳明六十七
- 谵语郑声证十七 阳明六十八
- 栀于豉证十八 阳明六十九
- 白虎证十九 阳明七十
- 汗多胃燥证二十 阳明七十一
- 口燥欲衄证二十一 阳明七十二
- 鼻燥欲衄证二十二 阳明七十三
- 脉浮盗汗证二十三 阳明七十四
- 汗解紧愈证二十四 阳明七十五
- 发热色黄证二十五 阳明七十六
- 无汗发黄证二十六 阳明七十七
- 微汗发黄证二十七 阳明七十八
- 茵陈蒿证二十八 阳明七十九
- 脉迟发黄证二十九 阳明八十
- 柴胡麻黄证三十 阳明八十一
- 小柴胡证三十一 阳明八十二
- 小柴胡证三十二 阳明八十三
- 卷八·少阳经上篇 二十二章
- 少阳本病 腑病脏病连经
- 提纲 一章
- 少阳经提纲 少阳一
- 少阳经病小柴胡证一 少阳二
- 小柴胡证二 少阳三
- 小柴胡证三 少阳四
- 小柴胡证四 少阳五
- 小柴胡证五 少阳六
- 柴胡桂枝证六 少阳七
- 小柴胡证七 少阳八
- 小柴胡证八 少阳九
- 小柴胡证九 少阳十
- 属阳明证十 少阳十一
- 黄芩半夏证十一 少阳十二 入阳明去路
- 大柴胡证十二 少阳十三 入阳明去路
- 大柴胡证十三 少阳十四 入阳明去路
- 调胃承气证十四 少阳十五 入阳明去路
- 少阳传经 三章
- 少阳传经一 少阳十六
- 传经二 少阳十七
- 传经三 少阳十八 三阴去路
- 热入血室 三章
- 妇人热入血室一 少阳十九
- 热入血室二 少阳二十
- 热入血室三 少阳二十一
- 少阳解期 一章
- 少阳解期 少阳二十二
- 卷九·少阳经下篇 十六章
- 少阳坏病
- 提纲 一章
- 少阳坏病提纲一 少阳二十三
- 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八章
- 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谵语烦悸证一 少阳二十四
- 小建中证二 少阳二十五
- 炙甘草证三 少阳二十六
- 烦满惊悸证四 少阳二十七
- 柴胡龙骨牡蛎证五 少阳二十八
- 小柴胡证六 少阳二十九
- 大柴胡证七 少阳三十
- 大柴胡证八 少阳三十一
- 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章
- 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柴胡桂枝干姜证一 少阳三十二
- 误下身黄证二 少阳三十三
-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五章
- 少阳坏病结胸初证一 少阳三十四
- 结胸初证二 少阳三十五
- 结胸证三 少阳三十六
- 结胸证四 少阳三十七
- 结胸痞证五 少阳三十八
- 卷十·太阴经全篇 十七章
- 太阴脏病
- 提纲 一章
- 太阴经提纲一 太阴一
- 太阴经病桂枝证一 太阴二
-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
- 下利清谷证三 太阴四
- 四逆桂枝证四 太阴五
- 四逆证五 太阴六
- 黄连证六 太阴七
- 桂枝芍药证七 太阴八
- 桂枝大黄证八 太阴九
- 芍药大黄证九 太阴十
- 暴烦下利证十 太阴十一
- 茵陈蒿证十一 太阴十二
- 麻黄连翘赤小豆证十二 太阴十三
- 栀子柏皮证十三 太阴十四
- 寒湿发黄证十四 太阴十五
- 中风欲愈十五 太阴十六
- 太阴解期 一章
- 太阴解期 太阴十七
- 卷十一·少阴经全篇 四十六章
- 少阴脏病
- 提纲 一章
- 少阴经提纲一 少阴一
-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
- 麻附甘草证二 少阴三
-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
- 四逆证四 少阴五
- 附子证五 少阴六
- 附子证六 少阴七
- 咳利谵语证七 少阴八
- 发汗动血证八 少阴九
-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
- 咽痛吐利证十 少阴十一
- 甘草桔梗证十一 少阴十二
- 半夏散证十二 少阴十三
- 苦酒汤证十三 少阴十四
- 猪肤汤证十四 少阴十五
- 四逆证十五 少阴十六
- 下利烦渴证十六 少阴十七
- 吴茱萸证十七 少阴十八
- 真武汤证十八 少阴十九
- 呕利汗出证十九 少阴二十
- 猪苓证二十 少阴二十一
- 四逆散证二十一 少阴二十二
- 通脉四逆证二十二 少阴二十三
- 白通汤证二十三 少阴二十四
- 白通猪胆汁证二十四 少阴二十五
- 桃花汤证二十五 少阴二十六
- 桃花汤证二十六 少阴二十七
- 下利脓血证二十七 少阴二十八
- 身热便血证二十八 少阴二十九
- 少阴亡阳死证 六章
- 少阴亡阳死证一 少阴三十
- 死证二 少阴三十一
- 死证三 少阴三十二
- 死证四 少阴三十三
- 死证五 少阴三十四
- 死证六 少阴三十五
- 少阴阳回不死证 四章
- 少阴阳回不死证一 少阴三十六
- 阳回证二 少阴三十七
- 阳回证三 少阴三十八
- 阳回证四 少阴三十九
- 土盛水负证 五章
- 土盛水负证一 少阴四十
- 土胜水负黄连阿胶证二 少阴四十一
-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三 少阴四十二
-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四 少阴四十三
-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五 少阴四十四
- 少阴中风欲愈 一章
- 少阴中风欲愈一 少阴四十五
- 少阴解期 一章
- 少阴解期一 少阴四十六
- 卷十二·厥阴经全篇 五十章
- 厥阴脏病
- 提纲 一章
- 厥阴经提纲一 厥阴一
-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
- 手足厥冷证二 厥阴三
- 厥热胜复证三 厥阴四
- 厥热胜复证四 厥阴五
- 厥多热少证五 厥阴六
- 厥少热多证六 厥阴七
- 热胜便血证七 厥阴八
- 彻热除中证八 厥阴九
- 热胜痈脓证九 厥阴十
- 厥胜下利证十 厥阴十一
- 热胜喉痹证十一 厥阴十二
- 热胜便脓证十二 厥阴十三
- 脉促发厥证十三 厥阴十四
- 当归四逆证十四 厥阴十五
- 瓜蒂散证十五 厥阴十六
- 少腹满痛证十六 厥阴十七
- 脉虚厥逆证十七 厥阴十八
- 水渍作利证十八 厥阴十九
- 腹痛欲利证十九 厥阴二十
- 当归四逆证二十 厥阴二十一
- 四逆证二十一 厥阴二十二
- 四逆证二十二 厥阴二十三
- 通脉四逆证二十三 厥阴二十四
- 干姜连芩人参证二十四 厥阴二十五
- 吴茱萸证二十五 厥阴二十六
- 痈脓作呕证二十六 厥阴二十七
- 麻黄升麻证二十七 厥阴二十八
- 四逆证二十八 厥阴二十九
- 热厥下利证二十九 厥阴三十
- 厥阴阳绝死证 七章
- 厥阴阳绝死证一 厥阴三十一
- 死证二 厥阴三十二
- 死证三 厥阴三十三
- 死证四 厥阴三十四
- 死证五 厥阴三十五
- 死证六 厥阴三十六
- 死证七 厥阴三十七
- 厥阴阳回不死证 十二章
- 厥阴阳回不死证一 厥阴三十八
- 阳回证二 厥阴三十九
- 阳回证三 厥阴四十
- 阳回圊脓证四 厥阴四十一
- 阳回圊脓证五 厥阴四十二
- 阳回自愈证六 厥阴四十三
- 阳回有热证七 厥阴四十四
- 阳回饮水证八 厥阴四十五
- 阳回热利证九 厥阴四十六
- 阳回谵语证十 厥阴四十七
- 阳回生烦证十一 厥阴四十八
-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
- 厥阴解期 一章
- 厥阴解期 厥阴五十
- 卷十三·伤寒类证 三十六章
- 温病 一章
- 温病一
- 痉病 五章
- 痉病一
- 痉病二
- 痉病三
- 痉病四
- 痉病五
- 湿病 九章
- 湿病一
- 湿病二
- 湿病三
- 湿病四
- 湿病五
- 湿病六
- 湿病七
- 湿病八
- 湿病九
- 暍病 三章
- 暍病一
- 暍病二
- 暍病三
- 霍乱 十一章
- 霍乱一
- 霍乱二
- 霍乱三
- 霍乱四
- 霍乱五
- 霍乱六
- 霍乱七
- 霍乱八
- 霍乱九
- 霍乱十
- 霍乱十一
- 差后劳复 六章
- 差后劳复一
- 差后劳复二
- 差后劳复三
- 差后劳复四
- 差后劳复五
- 差后劳复六
- 阴阳易 一章
- 阴阳易一
- 卷十四·汗下宜忌 五十一章
- 汗下
- 不可汗 十八章
- 不可汗一
- 不可汗二
- 不可汗三
- 不可汗四
- 不可汗五
- 不可汗六
- 不可汗七
- 不可汗八
- 不可汗九
- 不可汗十
- 不可汗十一
- 不可汗十二
- 不可汗十三
- 不可汗十四
- 不可汗十五
- 不可汗十六
- 不可汗十七
- 不可汗十八
- 不可下 十六章
- 不可下一
- 不可下二
- 不可下三
- 不可下四
- 不可下五
- 不可下六
- 不可下七
- 不可下八
- 不可下九
- 不可下十
- 不可下十一
- 不可下十二
- 不可下十三
- 不可下十四
- 不可下十五
- 不可下十六
- 不可汗下 四章
- 不可汗下一
- 不可汗下二
- 不可汗下三
- 不可汗下四
- 可汗 一章
- 可汗一
- 可吐 三章
- 可吐一
- 可吐二
- 可吐三
- 可下 九章
- 可下一
- 可下二
- 可下三
- 可下四
- 可下五
- 可下六
- 可下七
- 可下八
- 可下九
- 卷末·附王叔和《伤寒例》
- 附:方剂索引
- 拼音索引
- B
- C D
- F
- G
- H J K L
- M
- S Sh
- T W
- X
- Y
- Z Zh
- 笔画索引
- 二画 三画
- 四画 五画
- 六画 七画
- 八画 九画
- 十画
- 十一画以上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