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属阴而有定处,聚属阳而无常形。肝之积曰肥气②。心之积曰伏梁③。脾之积曰痞气④。肺之积曰息贲⑤。肾之积曰奔豚⑥,世人谓之气块。丹溪论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俱是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积,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妇人腹中有块,多是死血。不能移动者曰□(病去丙换征),能移动者曰瘕。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溃坚汤、溃坚丸治之。外用琥珀膏、三圣膏贴之。
②肥气:在左胁下,状如复杯,有头有足.
③伏粱:起脐上,大如拿,上至心下。
④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
⑤息贲:在右助下.复大如杯。
⑥奔豚:起于少腹,上乘于心,或冲咽喉,如豚之奔突状。
溃坚汤
溃坚枳实(当)归,半(夏)陈(皮)白术随,香附(厚)朴山查,砂仁木香陪。左胁有块加青皮,右胁有块加莪术。血块加桃仁、红花,肉桂去半夏。食积块加神曲。痰块加海浮石、瓜蒌去山查。瘦人加人参少许。
溃坚丸
即溃坚汤加海石、瓦楞子、鳖甲,共为细末,另将阿魏用醋煮化和入药中,生姜汁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黄酒送下。
琥珀膏
用大黄、芒硝等分为末,以独头大蒜捣膏贴之。以线束住,鼻闻臭气则效。
三圣膏
用未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撤火,候热少减入大黄末一两,在炉外拌炒。候热减,再下桂心末五钱,略微一炒,人米醋同熬,搅匀成黑膏。调药厚摊。烘热贴。
目录
- 修订说明
- 修订说明
- 写在卷首
- 诊脉传心诀
- 诸脉主病
- 诊脉总要
- 诊脉六法
- 三部总看歌
- 发言须当理
- 引经药
- 用药传心赋
- 治病主药诀
- 四君汤加减歌
- 四物汤加减歌
- 二陈汤加减歌
- 小柴胡汤加减歌
- 平胃散加减歌
- 病因赋
- 百病皆生于六气
- 诸症莫逃乎四因
-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 太阳经证用药诀
- 阳明经证用药决
- 少阳经证用药诀
- 太阴经证用药诀
- 少阴经证用药诀
-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受湿有内外之分
- 火有七说
- 痰有十因
- 气有九论
- 郁有六名
-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 嗳气皆由于痰火
- 咽酸尽为乎食停
- 附:嘈杂症
-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 附:浮肿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 喘急有虚有实
- 痉症有阴有阳
-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 吐血出于胃腑
- 衄血本乎肺经
- 痰涎血属于脾脏
- 咯唾血属于肾经
-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 便浊有赤白之异
- 汗出有自盗之名
-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 胁痛有两边之别
- 头风有左右之分
-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 痿症不足与湿热
- 痹症寒湿与风乘
-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 眩晕者无痰不作
- 消渴者无火不生
-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 耳聋者肾虚之故
- 目疾者肝火之因
- 齿痛乃胃热气虚
- 喉痹乃火动痰升
-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 附:保产无忧汤
-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