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妊者,两精相搏,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养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如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湮郁,冲和之气,渐而壅阻,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等证作矣。且胎气在中,升降不利,水偏于下润,火偏于上炎,是以胎妊之证,往往下寒而上热也。阴阳郁格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以豆蔻苓砂汤主之。如堕胎之证,缘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生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
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若生长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胎妊欲堕,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难经》云∶“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堕伤之原也。以胶艾苓参汤主之。如胎漏之证,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是以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 块。或其平日原有宿 ,亦能致此。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矣。如下血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如妊娠血下腹痛者,以艾叶地黄阿胶汤主之。如妊娠下血 块连胎者,以桂枝茯苓汤主之。如临产交骨不开者,以加味芎归汤主之。当归补血汤亦主之。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 杏仁(二钱) 甘草(一钱) 砂仁(一钱炒研) 芍药(二钱) 竹茹(三钱) 茯苓(三钱) 橘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之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胶艾苓参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艾叶(三钱) 阿胶(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欲堕者,腹痛加砂仁。
艾叶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 地黄(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艾叶(三钱) 芍药(三钱)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血下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桃仁(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下血, 块连胎者。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加味芎归汤
当归(五钱) 龟板(童便炙酥) 川芎(各三钱) 血余炭(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产妇交骨不开,属血虚者,约人行五里许即生。设是死胎亦下。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水煎服。治交骨不开,属气虚者。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太阳经提纲
- 太阳经坏病提纲
- 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
- 阳明经提纲
- 阳明经虚证提纲
- 少阳经提纲
- 少阳经坏病提纲
- 少阳经坏病结胸痞证提纲
- 太阴经提纲
- 少阴经提纲
- 厥阴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表寒证
- 表热证
- 表虚证
- 表实证
- 里寒证
- 里热证
- 里虚证
- 里实证
- 表寒里热证
- 表热里寒证
- 表虚里实证
- 表实里虚证
- 表里俱寒证
- 表里俱热证
- 表里俱虚证
- 表里俱实证
- 杂治方
- 伤寒证辨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渴证
- 渴证
- 呕证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呃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斑疹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易愈生证
- 难治死证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五声通五脏
- 声发于形
- 声感于情
- 五声主病
- 辨声于息
- 辨声于言
- 问证
- 问视五入以察病情
- 问精神以察盛衰虚实
- 问昼夜起居以辨阴阳气血
- 问饮食以辨寒热虚实
- 问大小便以辨寒热虚实
- 附录十问歌
- 切脉
- 寸关尺部位
- 六脉候脏腑
- 男女异脉
- 脉有反关
- 脉合呼吸
- 脉占动止
- 五脏平脉
- 四时平脉
- 脉象主病
- 脉有宜忌
- 妇人脉象
- 脉象危候
- 杂诊法
- 色合问诊法
- 色合情诊法
- 色合脉诊法
- 色合形诊法
- 辨毛发
- 辨皮肤
- 辨络色
- 辨宗气
- 辨脐上下
- 辨胃肠
- 辨形肉
- 辨形脉
- 辨形肿
- 辨形惫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感寒
- 伤风
- 温证
- 暑证
- 湿证
- 燥证
- 瘟疫
- 斑疹
- 喉风(后咽喉门宜与此参看)
- 痉证
- 疟疾
- 痧证
- 中风
- 历节风
- 痹证
- 鹤膝风
- 脚气
- 里证类
- 心腹痛
- 腰痛
- 头痛
- 眩晕
- 痰饮
- 咳嗽
- 喘促
- 哮证
- 肺痈
- 气鼓
- 水胀
- 噎膈
- 反胃
- 不能食(谷劳附)
- 呕吐哕呃逆
- 吞酸
- 泄泻
- 痢疾
- 秘结
- 五淋癃闭
- 黄胆(黄汗附)
- 寒证类
- 霍乱
- 疝气
- 奔豚
- 厥证
- 热证类
- 口糜龈烂出血
- 食亦
- 三消
- 虚证类
- 虚劳
- 精遗
- 神惊
- 气证
- 血证
- 脱证
- 盗汗自汗
- 不寐
- 怔忡
- 痿证
- 阳痿
- 赤白浊
- 遗溺
- 脱肛
- 实证类
- 积聚
- 痞满
- 伤食
- 伤酒
- 蛔虫
- 颠狂
- 痫证
- 祟病
- 七窍病类
- 目病
- 耳病
- 鼻病
- 口病
- 舌病
- 牙痛
- 咽喉
- 声音
- 须发
- 妇人科
- 经脉
- 胎妊
- 产后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补气类
- 补血类
- 壮阳类
- 滋阴类
- 健脾类
- 润肠类
- 攻药门
- 攻气类
- 攻血类
- 攻食类
- 攻水类
- 攻痰类
- 攻虫类
- 攻积类
- 吐涌类
- 散药门
- 温散类
- 凉散类
- 升提类
- 宣通类
- 去湿散风类
- 固药门
- 固精类
- 固血类
- 固神类
- 固肠类
- 寒药门
- 微寒类
- 大寒类
- 热药门
- 微热类
- 伤寒证方歌括
- 自叙
- 太阳本病
- 桂枝证
- 麻黄证
- 桂枝麻黄各半证
- 桂枝二麻黄一证
- 桂枝二越婢一证
- 大青龙证
- 小青龙证
- 白虎证
- 白虎加人参证
- 五苓证
- 文蛤白散证
- 桃仁承气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太阳坏病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证
- 人参白虎证
- 调胃承气证
- 五苓散证
- 甘草干姜证
- 四逆桂枝证
- 葛根黄芩黄连证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
- 栀子香豉证
- 桂枝加附子证
-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证
- 真武证
- 桂枝加桂证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证
- 太阳坏病结胸证
- 大陷胸证
- 太阳坏病痞证
- 十枣证
- 生姜泻心证
- 甘草泻心证
- 五苓证
- 旋复代赭石证
- 瓜蒂证
- 阳明实证
- 桂枝证
- 麻黄证
- 葛根证
- 调胃承气证
- 小承气证
- 大承气证
- 大承气证
- 麻仁证
- 抵当证
- 阳明虚证
- 四逆证
- 吴茱萸证
- 五苓证
- 栀子豉证
- 白虎加人参证
- 猪苓证
- 白虎证
- 茵陈蒿证
- 小柴胡证
- 少阳本病
- 小柴胡证
- 柴胡桂枝证
- 麻黄证
- 小建中证
- 大柴胡证
- 调胃承气证
- 小柴胡证
- 少阳坏病
- 小建中证
- 炙甘草证
- 柴胡加龙骨牡蛎证
- 小柴胡证
- 大柴胡证
- 柴胡桂枝干姜证
- 少阳坏病结胸证
- 大陷胸证
- 少阳坏病痞证
- 半夏泻心证
- 太阴脏病
- 桂枝证
- 四逆证
- 四逆桂枝证
- 四逆证
- 黄连证
- 茵陈蒿证
- 麻黄连翘赤小豆证
- 少阴脏病
- 四逆证
- 附子证
- 附子证
- 四逆证
- 吴茱萸证
- 真武证
- 猪苓证
- 四逆散证
- 通脉四逆证
- 白通加猪胆汁证
- 桃花证
- 大承气证
- 大承气证
- 大承气证
- 厥阴脏病
- 乌梅证
- 瓜蒂证
- 茯苓甘草证
- 当归四逆证
- 四逆证
- 通脉四逆证
- 吴茱萸证
- 四逆证
- 小承气证
- 栀子豉证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感寒
- 伤风
- 温证
- 暑证
- 湿证
- 燥证
- 温疫
- 寒疫
- 斑疹
- 喉风
- 痉证
- 疟疾
- 痧证
- 中风
- 历节风
- 痹证
- 鹤膝风
- 脚气
- 里证类
- 心腹痛
- 腰痛
- 头痛
- 眩晕
- 痰饮
- 咳嗽
- 喘促
- 哮证
- 肺痈
- 气鼓
- 水胀
- 噎膈
- 反胃
- 不能食
- 谷劳
- 呕吐哕呃逆
- 吞酸
- 泄泻
- 痢疾
- 秘结
- 淋癃
- 黄疸
- 阴黄
- 阳黄
- 黄汗
- 寒证类
- 霍乱
- 疝气
- 奔豚
- 厥证
- 热证类
- 口糜龈烂出血
- 食亦
- 三消
- 虚证类
- 虚劳
- 精遗
- 神惊
- 气证
- 血证
- 脱证
- 盗汗自汗
- 不寐
- 怔忡
- 痿证
- 阳痿
- 赤白浊
- 遗溺
- 脱肛
- 实证类
- 积聚
- 痞满
- 伤食
- 伤酒
- 蛔虫
- 颠狂
- 痫证
- 祟病
- 七窍病类
- 目病
- 耳病
- 鼻病
- 口病
- 舌病
- 牙痛
- 咽喉
- 声音
- 须发
- 妇人科
- 经脉
- 胎妊
- 产后
- 附录
- 一、天人解
- 阴阳变化
- 五行生克
- 脏腑生成
- 气血原本
- 精神化生
- 形体结聚
- 五官开窍
- 五气分主
- 五味根原
- 五情缘起
- 精华滋生
- 糟粕传导
- 经络起止
- 奇经部次
- 营气营运
- 卫气出入
- 二、六气解
- 六气名目
- 六气从化
- 六气偏见
- 本气衰旺
- 厥阴风木
- 少阳相火
- 少阴君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