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咽者,水谷之道路,喉者,呼吸之门户,乃人身要害之地。症虽不一,大要总归于火,盖少阴少阳,君相二火。其脉并络于咽喉,故往往为症之所结叙。经云∶一阳一阴,结为喉痹。痹者,闭也。不通其闭,则火郁痰塞而死。火乃痰之本,痰乃火之标,故言火,则痰在其中,言咽喉,则牙舌亦包罗于内矣。【谔按∶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上逆,痰随气涌,化痰以降气为先,气因火逆,降气以清火为要,此为治喉症之不二法门,即伏邪之已化热而挟痰火者,亦当宗之。若表未清而挟饮邪,热未化而有食滞者,不可轻试。】火有虚实。实火,因过食煎炒炙爆,蕴热积毒,其症烦渴,二便闭塞,风火生痰上壅,将发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脉弦而数。治宜先去风痰,后解热毒。虚火,或饮食太过,或因忿怒,或因色欲,火痰上攻,咽喉干燥,必二便如常,少阴脉微虚。治宜补虚降火。【谔按∶此补字宜看得活。】凡用药不可纯用寒凉,取效目前。【谔按∶早用寒凉,炉焰之火虽熄,灰中尚有余火也。】盖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黑色,七日以后,全不进食,口如鱼口者死。治喉症最忌发汗,误人不浅,如针出血,即汗之之义。若寒伤于肾,及帝中肿者,尤不宜针,至如内伤虚损,咽喉失音,无法可疗。喉症初发,一日即见寒战,战后身凉,口不碎,又无重舌,或二便俱利,不可认作热症,此上盛下虚,其痰不可提尽,此痰即津液所化,只宜消降,亦不可太降,其与热症乳蛾、HT 舌之痰毒肿一处,以消尽毒痰而愈者不同。若提尽,则津竭神枯,必死。须以吹药,或用灯草取嚏,使喉一通,即服煎剂。第一剂,发散和解。第二剂,养阴温补。设三四日后。再发寒战,或心痛、骨痛、脚痛、等症,皆属难治。发时牙关紧闭,喉舌俱胀,口碎而臭,或有重舌,及舌有黄屑。发后,下午再发寒热,二便闭寒,即作热症。【谔按∶天气弥漫郁蒸,地道必不能通,所以果属热症,大便必坚。】芩连败毒散主之,此亦易愈之症。如渐至三四日后,而寒热者,虽凶亦不为患。惟牙关反不紧闭,唇不肿,口不臭,又无表热者,难治。舌、以筋押之,其色雪白,起筋即紫红色,此血肉已死。(原注∶舌押之即白,未必为死也。)然口臭者,或有可生。【谔按∶胃气尚存,故得上熏于喉而为臭,其毒有向外出之机也。】若口渴气急,痰多而稠,如桃胶者,则死期已速。一颈具红肿者,亦危症也。面带紫色,面青带白,神气虚者,俱难救,不语者死。略能语者,尚有可生之机。面色无神,喜坐低处,难治。喉花为帝中,性命所关,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白肿不治,伤之即死。凡治不可不审之。
- 张序
- 俞序
- 凡例
- 卷上
- 诊法
- 诊喉症当辨内外二因
- 论脉之部位及其现状
- 论舌之部位及其所属
- 辨症
- 咽喉症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及其治法论
- 论缠喉风不宜过用涤痰
- 类证
- (一)乳蛾
- (二)喉菌
- (三)蚁毒
- (四)喉癣
- (五)塞喉风
- (六)喉痈
- (七)HT舌喉痈
- (八)缠喉风
- (九)喉刺
- (十)酒毒喉痹
- (十一)喉瘤
- (十二)喉肉球
- (十三)心出气
- (十四)喉百叶
- (十五)牙槽风
- (十六)牙漏
- (十七)牙HT
- (十八)牙宣
- (十九)牙痈
- (二十)牙菌
- (二十一)穿牙疔毒
- (二十二)走马疳
- (二十三)小儿走马疳
- (二十四)崩砂口疳风
- (二十五)舌痈
- (二十六)重舌
- (二十七)蝉舌
- (二十八)连珠口疳风
- (二十九)木舌
- (三十)蛾口
- (三十一)马牙
- (三十二)悬痈
- (三十三)松子风
- (三十四)结毒
- (三十五)紫舌胀
- (三十六)舌菌
- (三十七)帝中喉风
- (三十八)颊痈
- (三十九)蜂子毒
- (四十)面痈
- (四十一)托腮痈
- 治法
- 药例
- 总论
- 卷下
- 医方论上
- (一)甘遂散
- (二)阴阳散
- (三)连砂散
- (四)散坚方
- (五)去腐方
- (六)钟乳石散
- (七)柳仙散
- (八)蝼蛄散
- (九)琥珀散
- (十)喉癣方
- (十一)蚀鼻方
- (十二)代针散
- (十三)珍珠散
- (十四)麝香散
- (十五)开关散
- (十六)熏鼻方
- (十七)胜烟筒
- (十八)山甲散
- (十九)珠黄散
- (二十)消标散
- (二十一)青灵丹
- (二十二)紫雪丹
- (二十三)砂散
- (二十四)固齿白玉膏
- (二十五)拔疔散
- (二十六)小蓟散
- (二十七)牢牙散
- (二十八)加味硝黄散
- (二十九)七味僵蚕散
- (三十)八味薄荷散
- (三十一)铜绿散
- (三十二)加味铜绿散
- (三十三)红枣散
- (三十四)地骨皮散
- (三十五)白田螺散
- (三十六)人中白散
- (三十七)抹口方
- (三十八)牛黄益金散
- (三十九)玉钥匙
- (四十)喉癣神方
- (四十一)喉风急救神方
- (四十二)冰硼散
- (四十三)烂喉痧方
- (四十四)三黄散
- (四十五)又方
- (四十六)熊胆冰黄散
- (四十七)柳黄散
- 医方论下
- (一)上清丸
- (二)噙化丸
- (三)百草膏
- (四)内托护心散
- (五)又方
- (六)清肺饮
- (七)犀角地黄汤
- (八)导赤散
- (九)四物汤
- (十)六一散
- (十一)蜜煎导法
- (十二)泻黄散
- (十三)钱乙泻黄散
- (十四)清咽太平丸
- (十五)甘露饮
- (十六)黄连解毒汤
- (十七)凉膈散
- (十八)清胃散
- (十九)泻白散
- (二十)凉肺汤
- (二十一)消毒犀角饮
- (二十二)玉液上清丸
- (二十三)清咽诃子丸
- (二十四)柏母丸
- (二十五)柏花丸
- (二十六)除疮落菌膏
- (二十七)利膈汤
- (二十八)玉屑无忧散
- (二十九)加味射干汤
- (三十)滋阴消痹汤
- (三十一)清肺散火汤
- (三十二)滋水开阴汤
- 制药
- (一)制玉丹法
- (二)制黑鱼胆法
- (三)制灯草灰法
- (四)制巴豆法
- (五)制蜒蚰梅法
- (六)制琥珀法
- (七)制指甲法
- (八)制砂法
- (九)制蝼蛄法
- (十)制炼盐法
- 附录验方
- 王梦隐青龙白虎汤
- 王跋
- 张跋
- 增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