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游)玄感传尸方〕(宋志。作苏 玄感论。注曰。 。一作游。按据外台秘要方。作苏 误。)旧唐志一卷 佚
〔许氏(孝崇)箧中方〕(宋志。作一卷。) 新唐志三卷 佚
按新唐志。作许孝宗。误。今改正。盖孝宗显庆四年。与李绩等。同修本草图经者。仕至尚药奉御。
〔亡名氏延年秘录〕旧唐志十二卷(崇文总目。作十卷。) 佚
〔崔氏(知悌)纂要方〕(新唐志。作崔行功。)旧唐志十卷 佚
按是书。旧新唐志所记崔氏名不同。今据外台秘要方所引考之。若灸骨蒸法图。注曰。崔氏别录骨蒸灸方图。并序。中书侍郎崔知悌撰。出第七卷中云。似是出于知悌者。然苏沈内翰良方。载崔氏增损理中丸。称西晋崔行功方。则未知孰是也。再考外台。又载崔氏疗鬼气。辟邪恶。阿魏药安息香方。后有余时任度支郎中语。又小续命汤方下曰。余昔至户部员外郎。患风疹。又云。余曾任殿中少监。以状设向说名医。征之旧新唐书。崔知悌及行功传,无是官衔。特大中十二年唐技所进郎官石柱题名。户部员外郎。有崔知悌名。则知其出于知悌者。仍据旧志。定为知悌书矣。良方称行功为西晋人。此以其方后。有予以告领军韩康伯右卫毛仲祖光禄王道预台郎顾君苗著作殷仲堪之语也。然崔氏所援诸书。若大小前胡汤。金牙散。并称出胡洽。疗骨蒸苍梧道士方后。载苏游玄感论。又载峦公调气方。刘涓子甘草汤。则知是书。决非晋人所着。至加减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论者也。
〔王氏(勃)医语纂要〕(艺文略。作医语纂要论。)宋志一卷 佚
旧唐书本传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 HT 。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干封初。诣阙上震游东岳颂。时东都造干元殿。又上干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峙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本传曰。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孟氏(诜)必效方〕旧唐志十卷 佚
〔补养方〕旧唐志三卷 佚
〔杨氏(阙名)太仆医方〕(幼幼新书。作杨太邺方。)新唐志一卷注曰。失名。天授二年上。 佚
〔张氏(文仲)随身备急方〕新唐志三卷 佚
旧唐书本传曰。张文仲洛州洛阳人也。少与乡人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文仲则天初为侍御医。时特进苏良嗣于殿廷。因拜跪便绝倒。则天令文仲慈藏随至宅候之。文仲曰。此因忧愤邪气激也。若痛冲胁。则剧难救。自朝候之。未及食时。即苦冲胁绞痛。文仲曰。若入心不可疗。俄顷心痛。不复下药。日旰而卒。文仲尤善疗风疾。其后则天令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仍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奏曰。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大体医药虽同。人性各异。庸医不达药之性。使冬夏失节。因此杀人。唯香港脚头风上气。尝须服药不绝。自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之。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于是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文仲久视年终于尚药奉御。撰随身备急方三卷。行于代。
〔法象论〕宋志一卷 佚
〔王氏(方庆)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 佚
按上见于旧唐书本传。与张文仲所撰。其目相类。唯卷帙不同。岂文仲就方庆之书。节抄成编者欤。
〔元氏(希声)行要备急方〕宋志一卷 佚
按外台秘要方。载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称元侍郎希声集。
〔段氏(元亮)病源手镜〕新唐志一卷 佚
〔伏氏(适)医苑〕新唐志一卷 佚
〔吴氏(升)苏敬徐王唐侍中三家香港脚论〕宋志一卷(据外台秘要方。当作二卷。)佚王焘曰。吴氏窃寻苏长史唐侍中徐王等香港脚方。身经自患。三二十年。各序气论。皆有道理。具述灸穴。备说医方。咸言总试。但有效验。比来传用。实愈非虚。今撰此三本。勒为二卷。色类同者。编次写之。仍以朱题苏唐徐姓号。各于方论下。传之门内。以救疾耳。(外台秘要方)
〔玄宗开元广济方〕新唐志五卷 佚
旧唐书玄宗纪曰。开元十一年九月己巳。颁上撰广济方于天下。仍令诸州。各置医博士一人。王应麟曰。天宝五载。八月癸未。诏广济方。令郡县良吏。选其要者。录于大板,以示坊村。
〔天宝单行方〕佚
按上见于证类本草积雪草图经注。
〔刘氏(贶)真人肘后方〕新唐志三卷 佚
旧唐书刘子玄传曰。子玄子贶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终于起居郎。修国史。撰六经外传三十七卷。续说苑十卷。太乐合璧记三卷。真人肘后方三卷。天官旧事一卷。
〔王氏(焘)外台秘要方〕新唐志四十卷 存
自序曰。昔者农皇之治天下也。尝百药。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诊以救性命之昏札。俾厥土宇。用能康宁。广矣哉,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上。失四下之。我国家率由兹典。动取厥中。置医学。颁良方。亦所以极元气之和也,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乎此乎。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从来者远矣。自雷岐仓缓之作,彭扁华张之起。迨兹厥后。仁贤间出。岁且数千。方逾万卷。专车之不受。广厦之不容。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取舍则论甘忌苦。永言笔削。未暇尸之。余幼多疾病。长好医术。遭逢有道。遂蹑亨衢。七登南宫。再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量移大宁郡。提携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瘿 。十有六七。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难称述。遂发愤刊削。庶几一隅。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近代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许仁则吴升等十数家。皆有编录。并行于代。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何者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妙。俾夜作昼。经之营之。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岁。上自炎昊。迄于盛唐。括囊遗阙。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学乃至于此耶。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寿也。岂进于学哉。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投药治疾。庶几有瘳乎。又谓余曰。禀生受形。咸有定方。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饥饱失常。嗜欲攻中。寒温伤外。如此之患。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则圣人不合启金 。贤者曷为条玉板。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呜呼。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曾闵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主上尊贤重道。养寿祈年。故张王李等数先生继入。皆钦风请益。贵而遵之。故鸿宝金匮青囊绿帙。往往而有。则知日月所照者远。圣人所感者深。至于啬神养和。休老补病者。可得闻见也,余敢采而录之。则古所未有。今并缮缉。而能事毕矣。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调上调下。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不诬方将。请俟来哲。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传之都邑。且欲施于后贤。如或询谋。亦所不隐。是岁天宝十一载。岁在执除。月之哉生明者也。新唐书王 传曰。 孙焘。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书。号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历给事中。邺郡太守。治闻于时。孙兆序曰。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唐王焘台阁二十余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密枢要也。以出守于外。故号曰外台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单四门。以巢氏病源。诸家论辨。各冠其篇首。一家之学。不为不详。王氏为儒者。医道虽未及孙思邈。然而采取诸家之方。颇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诜之论也。且古之如张文仲集验短剧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后之学人。皆知所出。此其所长也。又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针。亦医家之弊也。此方撰集之时。或得缺落之书。因其阙文。义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承命。HT 其书方证之重者删去。以从其简。经书之异者。注解以着其详。鲁鱼亥豕。焕然明白。臣谓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正以侍医李柱国较方伎。亦未尝命儒臣也。臣虽滥吹儒学。但尽所闻见。以修正之。有所阙疑。以待来哲。总四十卷。并目录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无疵疠。人不夭横。熙熙然乐于圣造者也。前将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医书。臣孙兆谨上。洪迈曰。外台秘要。载制虎方。称到山下先闭云云。虎即走。予谓人卒逢虎。魂魄惊怖。窜伏之不暇。岂能雍容步趋。仗咒语七字而脱耶。因读北方。聊书之以发一笑。此书。乃唐王 之孙焘所作。本传云。焘视母疾。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书。讨绎精明。世宝焉。盖不深考也。(容斋四笔)
赵希弁曰。外台秘要方四十卷。上唐王焘撰。焘之序云。尝得古方书数千百卷。因述诸病证候。删集方药符禁针灸之法。陈振孙曰。外台秘要四十卷。唐邺郡太守王焘撰。自为序。天宝十一载也。其书博采诸家方论。如肘后千金。世尚多有之。至于短剧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犹间见于此书。大凡医书之行于世。皆仁庙朝所校定也。按会要嘉 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以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并为校正。后又命孙奇高保衡孙兆同校正。每一书毕。即奏上亿等皆为之序。下国子监板行并补注本草图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伤寒论。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呜呼。圣朝仁民之意溥矣。王 曰。王焘外台秘要所言。方证符法灼灸甚详。然谓针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则一偏之论也。(青岩丛)
徐大椿曰。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医学源流论)
四库全书提要曰。外台秘要四十卷。唐王焘撰。焘 人王 孙也。唐书附见 传。称其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案视絮二字未详。然玉海所引亦同。是宋本已然。姑仍其旧。)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历给事中。邺郡太守。艺文志载外台秘要四十卷。又外台要略十卷。今要略久佚。惟秘要尚传。此本为宋治平四年。孙兆等所校。明程衍道所重刻。前有天宝十一载焘自序。又有皇 二年。内降札子。及兆校上序。其卷首题林亿等名。考书录解题。引宋会要云云。则卷首题林亿名。乃统以一局之长。故有等字也。焘居馆阁二十余年。多见宏文馆图籍方书。其作是编。则成于守邺时。其结衔。称持节邺郡诸军事。兼守刺史。故曰外台。(案猗觉寮杂记曰。外台。见唐高元裕传。故事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号外台。)书录解题。作外台秘要方。自序亦同。唐书及孙兆序中。皆无方字。盖相沿省其文耳。书分一千一百四门。皆先论而后方。其论多以巢氏病源为主。每条下。必详注原书在某卷。世传引书注卷第。有李涪刊误。及程大昌演繁露。而不知例创于焘。可以见其详确。其方多古来专门秘授之遗。陈振孙在南宋末。已称所引短剧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犹间见于此书。今去振孙四五百年。古书益多散佚。惟赖焘此编以存。弥可宝贵矣。其间及禁术。盖千金翼方。已有此例。唐小说。载贾耽以千年梳治虱瘕为异闻。其方乃出于此书。第十二卷中。宋小说。载以念珠取误吞渔钩为奇伎。其方乃在今八卷中。又唐制。腊日赐口脂面药。今不知为何物。其方亦具在三十一卷中。皆足以资博物。三十七卷。三十八卷。皆乳石论。世说载何晏称服五石散。令人神情开朗。玉台新咏。有姬人怨服散诗。盖江左以来。用为服食之术。今无所用。又二十八卷。载猫鬼野道方。与巢氏病源同。亦南北朝时鬼病。唐以后绝不复闻。然存之亦足资考订也。衍道刻此书。颇有校正。惟不甚解唐以前语。与后世多异。如痢门称疗痢稍较。衍道注曰。较字疑误。考唐人方言。以稍可为校。故薛能黄蜀葵诗。有记得玉人春病校句。冯班校才调集,辨之甚明。衍道知其有误。而不知较为校误。犹为未审。然大致多所订定。故今亦并存焉。按外台有三义。逸周书王会解曰。受贽者八人。东面者四人。陈币当外台。又魏志王肃传注曰。薛夏太和中。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推使当有坐者。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又唐书高元裕传所载。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赵升朝野类要曰。安抚转运。提刑提举。实分御史之权。亦似汉绣衣之义。而代天子巡狩也。故曰外台。考王焘所以命是书。其自序。署曰银青光禄大夫。持节邺郡诸军事。兼守刺史。上柱国。清源县开国伯。而不载带御史。则提要所谓是编成于守邺时。故称外台者。恐未的确。自序又曰。两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岁。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云。据此其义取魏志兰台为外台之谓者也。先考弟子 本崧庵(崧)曰。王焘传所谓视絮汤药者。提要以为未详。误。曲礼云。母絮羹。郑玄注。絮。犹调也。释文。絮。敕虑反。谓加以盐梅也。视絮。即调剂之义也。
〔外台要略〕新唐志十卷 佚
〔徒都子膜子外气方〕(宋志。作膜外气方。)崇文总目一卷 佚
圣济总录曰。诸家方书。论水气甚详。未尝有言膜外气者。唐天宝间。有徒都子者。始着膜外气方书。本末完具。自成一家。今并编之。然究其义。本于肺受寒邪。传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湿散溢于肌肤之间。气攻于腹膜之外。故谓之膜外气。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之没指。是也。郑樵曰。膜外气方。即水气也。
〔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新唐志五卷 佚
旧唐书德宗纪曰。贞元十二年。正月乙丑。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太平御览。作亲为之制序。敢题于天下通衢。其方总六十三种。三百八十六首。
〔陆氏(贽)集验方〕(新唐书本传。作今古集验方五十篇。)新唐志十五卷佚旧唐书本传曰。贽在忠州十年。常闭关静处。人不识其面。复避谤不着书。家居瘴乡。人多疠疫。乃抄疠方。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世。叶梦得曰。陆宣公在忠州。集古方书五十卷。史云。避谤不着书。故事尔。避谤不着书可也。何用集方书哉。或曰。忠州边蛮夷多瘴疠。宣公多疾。盖将以自治。尤非也。宣公岂以一己为休戚者乎。是殆援人于疾苦死亡。而不得者,犹欲以是见之。在它人不可知。若宣公此志必矣。(避暑录话)
赵希弁曰。陆宣公经验方二卷。上唐陆宣公贽在忠州时所集。而山阴陆游所跋也。或问朱文公曰。陆宣公既贬避谤。阖门不着书。只为古今集验方云。此亦未见陆宣公是处。岂无圣经贤传。不以传。可以玩索。可以讨论。杨万里跋曰。陆宣公之贬也。杜门集古方书而已。或曰。避谤者欤。或曰。穷而不怨也。杨子曰。宣公之心。利天下而已矣。其用也。则医之以奏议。其不用也。则医之以方书。有用有不用者。宣公之身也,宣公之心。亦有用有不用乎哉。(文集)
〔李氏(暄)岭南香港脚论〕新唐志一卷 佚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李暄。长州主簿。
〔香港脚方〕新唐志一卷 佚
〔青溪子万病拾遗〕(宋志。作李温。)新唐志三卷 佚
〔消渴论〕新唐志一卷 佚
艺文略曰。青溪子消渴论一卷。唐李暄撰。
〔香港脚论〕新唐志三卷 佚
崇文总目曰。新撰香港脚论三卷。李暄撰。按据崇文总目。艺文略。青溪子即李暄别号也。宋志。作李温。岂有所避而改者欤。
〔亡名氏袖中备急要方〕新唐志三卷 佚
〔针灸服药禁忌〕新唐志五卷 佚
〔卫氏(嵩)医门金宝鉴〕(艺文略。作医门金鉴。)新唐志三卷 佚
- 卷一
- 医经(一
- 卷二
- 医经(二)
- 卷三
- 医经(三)
- 卷四
- 医经(四)
- 卷五
- 医经(五)
- 卷六
- 医经(六
- 卷七
- 医经(七)
- 卷八
- 医经(八)
- 卷九
- 本草(一)
- 卷十
- 本草(二)
- 卷十一
- 本草(三)
- 卷十二
- 本草(四)
- 卷十三
- 本草(五)
- 卷十四
- 本草(六)
- 卷十五
- 食治
- 卷十六
- 脏象
- 卷十七
- 诊法(一)
- 卷十八
- 诊法(二)
- 卷十九
- 诊法(三)
- 卷二十
- 诊法(四)
- 卷二十一
- 明堂经脉(一)
- 卷二十二
- 明堂经脉(二)
- 卷二十三
- 方论(一
- 卷二十四
- 方论(二)
- 卷二十五
- 方论(三)
- 卷二十六
- 方论(四)
- 卷二十七
- 方论(五)
- 卷二十八
- 方论(六)
- 卷二十九
- 方论(七)
- 卷三十
- 方论(八)
- 卷三十一
- 方论(九)
- 卷三十二
- 方论(十)
- 卷三十三
- 方论(十一)
- 卷三十四
- 方论(十二)
- 卷三十五
- 方论(十三)
- 卷三十六
- 方论(十四)
- 卷三十七
- 方论(十五)
- 卷三十八
- 方论(十六)
- 卷三十九
- 方论(十七)
- 卷四十
- 方论(十八)
- 卷四十一
- 方论(十九)
- 卷四十二
- 方论(二十)
- 卷四十三
- 方论(二十一)
- 卷四十四
- 方论(二十二)
- 卷四十五
- 方论(二十三)
- 卷四十六
- 方论(二十四)
- 卷四十七
- 方论(二十五)
- 卷四十八
- 方论(二十六)
- 卷四十九
- 方论(二十七)
- 卷五十
- 方论(二十八)
- 卷五十一
- 方论(二十九)
- 卷五十二
- 方论(三十)
- 卷五十三
- 方论(三十一)
- 卷五十四
- 方论(三十二)
- 卷五十五
- 方论(三十三)
- 卷五十六
- 方论(三十四)
- 卷五十七
- 方论(三十五)
- 卷五十八
- 方论(三十六)
- 卷五十九
- 方论(三十七)
- 卷六十
- 方论(三十八)
- 卷六十一
- 方论(三十九)
- 卷六十二
- 方论(四十)
- 卷六十三
- 方论(四十一)
- 卷六十四
- 方论(四十二)
- 卷六十五
- 方论(四十三)
- 卷六十六
- 方论(四十四)
- 卷六十七
- 方论(四十五)
- 卷六十八
- 方论(四十六)
- 卷六十九
- 方论(四十七)
- 卷七十
- 方论(四十八)
- 卷七十一
- 方论(四十九)
- 卷七十二
- 方论(五十)
- 卷七十三
- 方论(五十一)
- 卷七十四
- 方论(五十二)
- 卷七十五
- 方论(五十三)
- 卷七十六
- 方论(五十四)
- 卷七十七
- 方论(五十五)
- 卷七十八
- 方论(五十六)
- 卷七十九
- 史传
- 卷八十
- 运气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