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氏嘉言曰∶盖凡人当感后身中之元气已虚,身中之邪热未净,于此而补虚则热不可除,于此而清热则虚不能任,即一半补虚,一半清热,终属模糊不得要领。然舍补虚清热,外更无别法。当细辨之。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如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法∶初病时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清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黄牡丹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合法。河间每用天水散以清虚热,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义也。设误投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有鉴于斯,宁食淡茹蔬使体暂虚,而邪易出乃为贵耳。
德按∶《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物理论》云∶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生之术,常令谷气少,则病不生。谷气且然,况五味餍饫为五内之害乎。
龙集庚寅十二月望十六日辛亥写成。
目录
- 引言
-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 疹原
- 麻疹轻重
- 麻疹主治大法
- 麻疹未出证治
- 麻疹见形证治
- 麻疹收没证治
- 身热不退
- 烦渴
- 谵妄
- 喘急
- 咳嗽
- 喉痛
- 失音
- 呕吐
- 泻泄
- 痢疾
- 腹痛
- 衄血
- 瘙疹
- 盖痘疹
- 瘾疹
- 附司天掌诀歌
- 《专治麻痧》述古编叙
- 卷二
-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 小儿脉法
- 面部证
- 目部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五脏疮疹证治
-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 序
- 自序
- 总论
- 药方
- 附阎氏方
- 后序
- 朱氏翼中《类证活人书》
- 许白沙先生论小儿病脉
- 郭白云先生论痘疹三不宜
- 王海藏先生论痘疹出不快
- 卷三
- 缪氏《广笔记幼科》
- 痧疹论并治法
- 痧疹续论
- 缪氏《本草经疏》
- 聂氏《活幼心法》
- 麻疹避忌(附)
- 翁氏《痘疹金镜绿》(许宣治注释)
- 麻疹附余
- 麻疹辩疑赋
- 麻疹轻重不治要诀
- 朱氏《痘疹传心录》
- 疹
- 附治验
- 附妇人出疹治验
- 附治验
- 附治验
- 秦氏《痘疹折衷》
- 痧疹总论
- 痧疹发热证治
- 疹子不出证治
- 疹子出见证治
- 疹子出后证治
- 疹子不治证
- 疹子轻重不治证
- 张氏《痘疹诠》
- 麻疹述原
- 名义
- 疹逆顺
- 疹脉
- 疹证
- 疹期
- 麻疹初热
- 疹出没
- 疹形色
- 疹涕
- 疹吉凶
- 总论治法
- 疹禁忌
- 疹喘嗽
- 疹吐泻
- 疹饮食
- 疹饮水
- 疹渴
- 疹汗衄
- 疹躁妄狂乱
- 疹咽痛
- 疹唇口疮
- 疹腹痛
- 疹后诸证
- 附麻疹
- 水痘
- 周氏《慎斋遗书》
- 吴氏《温疫论》
- 费氏《救偏琐言》
- 怀娠出疹治验
- 卷四
- 许氏橡村《痘疹诀》
- 麻疹要略
- 麻后余义
- 许氏《怡堂散记》
- 风痰(七条)
- 怡堂散记续编
- 麻证续言
- 陈氏《幼幼集成》
- 万氏痘麻
- 陈氏飞霞删润万氏原本
- 麻疹证治
- 夏氏《幼科铁镜》
- 麻证
- 朱氏《痘疹定论》
- 麻疹
- 出疹家有四大忌
- 医疹家有三大忌
- 张氏《侣山堂类辨》
- 疹论(古名疹今名)
- 阎氏《胎产心法》
- 妊娠麻疹论
- 强氏《痘疹宝筏》
- 麻疹论
- 卷五
- 汪氏《医林纂要·麻疹部》
- 叶氏《幼科要略》
- 看三关法
- 附案
- 李氏《烂喉痧论》
- 吴医汇讲
- 祖氏鸿范《烂喉丹痧治宜论》
- 屠氏疏村《论白》
- 陆氏《世补斋医书》
- 丹痧斑疹辨
- 附不谢方
- 附案
- 顾氏《丹痧经验阐解》
- 总论
- 论证治
- 经验方
- 卷六
- 谢氏《蕙庭良方集腋合璧》
- 王氏沧洲《古方选注》
- 柯氏韵怕《名医方论》
- 程氏云鹏《慈幼筏》
- 喻氏《解后须知》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