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病,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气,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
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取出虽有道路之异,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治此证者,须知此意。看其疙瘩与疮,上先见者、上体多者,在上也;下先见者、下体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复在下也。阳明胃经与大肠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血气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此。夫从上从下以渐而来者,皆可治。人见其病势之缓,多忽之。虽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绝色,皆不免再发,发则终于不能救也。余曾治五人中间,唯一妇人不再发,以其贫甚而且寡,无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四年后皆再发。
孙真人云∶吾尝治四五十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真人不能治,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妇人本病药外,又服百余帖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方得经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后用通神散,及三棱针于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绝房者,不治之也。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各半两为粗末,同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参 栝蒌根 防风(各半两)
上八味为细末,每一两半入轻粉三钱,拌匀。大人一钱,空心,日午、临睡各一服,淡茶调下。五七日间,必于齿缝中出臭涎水,浑身觉痛,昏闷如醉,利下恶臭屎为度。量大小虚实加减与之。证候重而急者,须以再造散下之,候补养得还,复与此药吃。须断盐酱醋诸般鱼肉椒料果子烧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时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乌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药力。
再造散∶郁金(半两,生用) 大黄(一两,炮) 皂角刺(一两,黑者大者) 白牵牛(头末六钱半,炒半生用之。)
上为末,五钱临夜冷酒调下。以净桶伺候泄出虫。如虫口黑色,乃是多年虫;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数日又进一服,直候无虫,即绝根也。
- 卷第一
- 中风
- 六郁
- 癞
- 寒
- 伤寒
- 暑
- 注夏
- 暑风
- 湿
- 内伤
- 火
- 伤风
- 发斑
- 疹
- 温病
- 疟
- 咳嗽
- 痰
- 喘
- 哮
- 痢
- 禁口痢
- 泄泻
- 脾泄
- 霍乱
- 干霍乱
- 呕吐
- 恶心
- 翻胃
- 伤食
- 痞
- 嗳气
- 吞酸
- 嘈杂
- 五疸
- 消渴泄泻
- 水肿
- 鼓胀
- 自汗
- 盗汗
- 吃逆
- 头风
- 头痛
- 头眩
- 眩晕
- 眉棱痛
- 耳聋
- 卷第二
- 心痛
- 腰痛
- 胁痛
- 腹痛
- 痛风
- 劳瘵
- 咳血
- 呕血
- 咯血
- 衄血
- 溺血
- 下血
- 肠风
- 梦遗
- 精滑
- 浊
- 淋
- 小便不通
- 关格
- 小便不禁
- 痫
- 健忘
- 怔忡
- 惊悸
- ??
- 血块
- 吐虫
- 瘕
- 疝
- 脚气
- 痿
- 发热
- 阳虚恶寒
- 手心热
- 手麻
- 手木
- 厥
- 面寒面热
- 喉痹
- 缠喉风
- 咽喉生疮
- 口疮
- 酒鼻
- 肺痈
- 肺痿
- 天疮
- 漏疮
- 痔漏
- 肠痈
- 结核
- 脱肛
- 卷之三妇人科
- 经水
- 血崩
- 带下赤白
- 子嗣
- 产前胎动
- 恶阻
- 束胎
- 安胎
- 胎漏
- 子肿
- 难产
- 催生方
- 产后血晕
- 产后补虚
- 消血块
- 泄
- 恶露不尽
- 中风
- 发热恶寒
- 卷之三小儿科
- 吐泻黄胆
- 急慢惊风
- 疳病
- 痘疮
- 腹胀
- 夜啼
- 口糜
- 脱囊肿大
- 脱肛
- 木舌
- 瘾疹
- 咯红
- 吃泥
- 痢疾食积
- 解颅
- 蛔虫
- 口噤
- 风痰
- 癞头
- 赤瘤
- 鼻赤
- 附录
- 一、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
- 二、气属阳动作火论
- 三、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 四、滞下辩论
- 五、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 六、泄泻从湿治有多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