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发背)

发散诸般毒。多碾白芙蓉叶入草乌叶少许。蜜调敷。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诸毒用膏药欲散。搓入麝香欲溃。搓入雄黄。

一应毒证。已作渴。或脓过多。防其为渴。宜于千金内补散之外。兼进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发热恶寒。状如伤寒而痛者。其痛处欲为痈疽。痈属腑。故生浅。皮薄而肿高。疽属脏故生深。皮浓而肿坚。又有轻于痈疽者。名曰疖毒。痈壅也。疽沮也。疖节也。言气血壅滞沮节也。并威灵仙饮微利之。或五香连翘散。佐以复元通气散。若脓血结成。不可发散。已溃未溃宜小托里散。或千金内补散、加木香羌活白芍药乌药等分。渴加栝蒌根。此数药皆治阳证。若阴证宜于千金内补散。减防风桔梗之半。倍加白术。未效更加熟附。与诸药煎服尤佳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气既衰。药毒偏胜。金石与肺同类。肺附于肾。所以多成发背之疾又有好鳖为 亦至发背。盖鳖之阳气皆聚于上甲。所以上甲可入药也。治法同前。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

毒之初发。并宜酒调复元。通气散。或病在下者。酒糊丸。通气散。却用木香汤吞下。

治诸毒方结成者。以皂角树上所生之葚。磨乌醋调涂。此葚须预藏在烟阁头。缓急取用患背疮人及诸毒已溃后。血去过多。津液少者。宜换肌散。毒初发。头疼体痛。乍寒乍热。恐挟外邪。宜香苏饮。加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陈皮之类。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虚阳外发。内外俱虚。此为极病。凡消渴愈后生毒毒愈后消渴。皆非可治之病也。

痈疽疖。此毒总名。亦举其大概耳。其他证状不一。名称亦异。未溃之际。增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病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则为坏伤寒矣。若淋洗贴敷。自属外科。痈疽发背已溃。出脓过多。而羸瘦者芎归汤。凡所服药。并不可用白术。能生脓故也。未溃与初发阴证用之却可。

若其人呕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内补散。滞其脾。恐挟外邪。未溃者。二陈汤加芎。或不换金正气散。已溃者。谷神加禾饮。

又一方治毒并不喜食。于不换金正气散加白茯苓半夏等分。人参木香减半。亦名正气散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竭。多病于渴。纵有发热燥扰等证。不可以治者。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治。

肠痈。即肠中生痈也。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证状难辨。因下脓血乃觉。或小腹肿满。或小便涩滞。或脓从脐出。宜吞太乙膏。

疮毒久不干。成漏者。忍冬草浸酒常服。

疮毒而大便坚者。升麻和气饮。和消毒饮。加以身上发热甚者。消毒饮和败毒散。

有火邪逼身。及因炙后遍身发为赤核。肿痛漩盘。用荆防汤浸取洗。

露名为羊核。生取石菖蒲烂研 之。仍以石首胶一两许。火 存性。研为末。酒调服有不敷药时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药时不痛。敷之则痛。盖寒热风湿并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禁药拔出之。故不痛也。血死阴毒在中。愈服愈深。愈不觉痛。药发之于外。故反痛也。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