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周身总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钤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及有液)。次颅为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髅前为顶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则无此骨)。髅后为脑骨者一(有势微液)。脑左为枕骨者一(有势无液)。脑右为就骨者一(有势无液)。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下为肺系之本)。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下属脊窳有髓)。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上复合于髅骨。有势无髓)。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髅前为囟骨者一(无势无液)囟下为服委骨者一(俚人讹为伏犀骨是也无髓势)。服委之下。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无髓势)。眉上左为天贤骨者一(无势无髓)。眉上右为天贵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
左睛之上为知宫骨者一(无髓无势)。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无髓势。两睛之下中则为鼻)。
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无髓无势)。梁之左为颧骨者一(有势有髓)。梁之右为 骨者一(有势无髓)。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无髓势其颧 之从。即耳之分)。左耳为司正骨者一(无髓无势)
右耳为纳邪骨者一(无髓无势)。正邪之后。为完骨者左右共二(无势无液)。正邪之上。附为嚏骨者一(无势少液)。嚏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有势少液)。嚏上为HT 。内骨者一(无势多液)。其HT 后连属左颔为乘骨者一(有势多液)。右颔为车骨者一(无势多液)。乘车上下出齿牙三十六事(无髓势下则不满其数)。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势)。复次钤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 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钤骨者二(多液)。钤骨为会之骨者一(无髓势)。钤之下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咽下为喉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无髓)。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无势髓)。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无髓)。谷下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无髓)。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少液)
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少液)。顺下之左为洞骨者一(女人无此)。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二(女人无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为 骨者一(无髓俚人呼为鸠尾)。 直下为天枢骨者一(无髓)。天枢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有势多液)。左缺盆前之下。为下HT 骨者二(无髓)
右缺盆前之下为分膳骨者一(无髓)。HT 膳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无髓)。仓之下左右为 骨者共八(无液无势)。 下之左为脑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下之右为荡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脑之下者为鸟骨一(男女此骨满者早发勇)。荡之下为臆骨者一(此骨高则使人多说妄)。钤中之后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为大动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动之端为归下骨者一(道家谓之尾闾)。归下之后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归下之前为 骨者一(此骨多处薄者贫下)。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此下至分两手众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长则贤)。前支缺盆为飞动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则病痱缓)。次飞动之左为龙 骨者一(有势。多髓多液)。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有势。多髓多液)。龙 之下为龙本骨者一(有势。多髓)。虎冲之下为虎端骨者一(有势。多髓)。本端之下为腕。龙本之上为进贤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则为名臣)。虎端之上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则为命妇)。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有势。多液)。次上力为驻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驻骨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搦为肋势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为爪。右肋外为甲)。爪甲之下各有衬骨者左右共十(无势。无液)。复次 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五十一字。中关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两乳下分左右。至两足心。众骨所会剧也。 之右。为心蔽骨者一(无髓)。 之左为胁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肠之分也)。左胁之端。各有胁隐骨者。分次一十二(无髓)。胁骨之下。为季胁骨者。共二(多液)。季胁之端。为季隐骨者。共二(无髓)。 之右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肠之分也)
肋骨之下。为 肋骨者共二(各无隐骨惟兽有之)。右肋之端。为肋隐骨者共十二(无髓)。 骨之前。为大横者一(有势。少髓)横骨之前。为白环骨者共二(有势。有液)。白环之前。为内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内辅之后。为骸关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骸关之下。
有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 骨之下。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髀枢之端。为膝盖骨者左右共二(无势。多液)。膝盖左右。各有侠升骨者共二(有势。多液)。髀枢之下为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髓)。 骨之外。为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 骨之下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有势。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势。多液)。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
下力之前。各有释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势。有液)。释欹之前。各有起仆骨。左右共十(有势)起仆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势)。有肋之前。各有衬甲骨者左右共十(无势。少液)。释欹两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有液女人无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灵。其女人则无顶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衬或无髓势。干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诸筋。以会诸脉溪。相需而成身形。谓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满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至下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头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下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络之在身。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凡欲用针。须明骨空所在。及机关之节。机关者。内经曰。辅骨上。横骨下为 。狭髋为机膝解为骸关。狭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 为关头。横骨为枕是也。骨空者内经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风府穴也)。一在断基下(下颐穴也)。一在项后中复骨下(哑门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脑户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长强穴也)数髓空在面侠鼻(颧 穴也)。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大迎穴也)。两膊骨空在膊骨之阳(近肩膊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通关穴也)。股骨上穴。在股阳出上膝四寸(承 穴也)。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犊鼻穴也)。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经阙穴也)。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八 穴也)。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是也。凡病属巨阴少阳之经。与冲脉任脉督脉之分者。病本于骨。各随其要而灸刺之。故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恶寒。汗出身重。头痛。或颈项痛者。治在风府。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横骨间(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阳关穴也)。 给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大风汗出则灸之。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仰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三脉生病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者治其渐。渐者。上狭颐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 。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大颧穴也)。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三甲穴也)。若别治巨阳少阴荣(通谷及然谷也)。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络。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 卷一
- 明堂灸经序
- 铜人针灸经序
- 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 流注针经序
- 常山阎明广序
- 燕山牛良 序
- 资生经序
- 赵编序
- 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
- 流注指微针赋
- 针经标幽赋
- 流注通玄指要赋
- 九针论
- 灸刺论
- 卷二
- 论针之名
- 论三阳三阴经脉
- 论虚实补泻
- 论下针分寸
- 气血问答
- 经脉统论
- 骨度统论
- 离合真邪说
-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
- 络说
- 络穴说
- 络穴辨
- 交经辨
- 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
- 八穴交会
- 定八穴所在
- 论补泻说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 诸病在阴在阳并用针药论
-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 六节藏象论
- 诸经贯舌并取廉泉辨
- 辨陷下则灸
- 论五脏六腑治证
- 灸刺禁忌论
- 奇经八脉论
- 热病灸刺法论
- 针经直说
- 窦汉卿针经气血问答
- 卷三
- 九针式
- 煮针法
- 折量取穴法
- 点穴法
- 孔穴相去法
- 点灸法
- 穴名同异
- 制熟艾法
- 艾炷大小法
- 点灸火法
- 下火法
- 定灸多少法
- 用火法
- 定发际法
- 论壮数多少法
- 用针呼吸法
- 针灸须药
- 审方书
- 候天色法
- 用针略例
- 灸例
- 补泻法
- 灸用火善恶补泻法
- 迎随补泻法
- 真言补泻手法
- 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法
-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 生成数法
- 手指补泻法
- 呼吸补泻法
- 夫妇配合
- 经络取原法
- 王海藏拔原法
- 经络俞穴配合法
- 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 古法流注
- 四季人神不宜灸
- 逐日人神歌诀
- 十二支人神所在诸法
- 每月血支
- 避人神等法
- 旁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图缺)
- 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 十二时忌不宜灸
- 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
-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 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图缺)
- 新忌旁通不宜灸
- 针禁忌法
- 针忌
- 灸禁忌法
- 甲乙经灸禁穴
- 杂忌法
-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 针灸吉日
- 十干日不治病
- 十干日不针灸
- 推行年医法
- 求岁天医法
- 求月天医法
- 推避病法
- 推治病法
- 唤师法
- 释运气定日下血气法
- 释流注逐日时开穴法
- 释流注十二经所属法
- 释流注十二经动脉原穴所在法
- 十二经配十二支
- 十二经配合
- 论九针孔穴应候诀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骨空穴法
- 洁古刺诸痛法
- 治灸疮不发法
- 淋洗灸疮法
- 贴灸疮法
- 忌食物法
- 卷四
- 总论
- 流注经络井荣说
-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
- 手太阴肺之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五
- 井荣俞经合部分
- 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
- 五子元建日时歌
- 五藏六府井荣俞经合
- 甲日 甲与己合
- 乙日 乙与庚合
- 丙日 丙与辛合
- 丁日 丁与壬合
- 戊日 戊与癸合
- 己日 甲与己合
- 庚日 庚与乙合
- 辛日 丙与辛合
- 壬日 丁与壬合
- 三焦与包络合为表里
-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 癸日 戊与癸合
- 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
- 肺
- 大肠
- 肝
- 胆
- 脾
- 胃
- 心
- 小肠
- 心包
- 肾
- 膀胱
- 三焦
- 卷六
- 穴
- 卷七
- 穴
- 卷八
- 穴
- 灸膏肓穴法
- 量同身寸法第一
- 正坐伸臂法第二
-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 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
- 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 参验求穴法第六
- 坐点坐灸法第七
- 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
- 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 灸讫补养法第十
-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 全婴方灸法
- 卷九
- 诸风
- 中风
- 中风不语
- 偏风
- 风劳
- 风痉
- 风眩
- 风痹
- 风痫
- 癫痫
- 癫疾
- 惊痫
- 风癫狂
- 癫邪
- 癫痫螈
- 风疹
- 历节风
- 卷十
- 伤寒
- 伤寒头痛
- 伤寒寒热
- 寒热
- 伤寒热气
- 身寒痹
- 自汗
- 汗不出
- 伤寒无汗
- 伤寒呕哕
- 疟论
- 黄胆
- 卷十一
- 头风
- 头痛
- 脑痛
- 头旋
- 头肿
- 颈项强
- 面肿
- 面痛
- 目痛
- 目上视
- 目泪出
- 目眩
- 目不明
- 目翳膜
- 目赤
- 青盲
- 耳鸣
- 耳痛
- 耳聋
- 耳
- 鼻塞不利
- 鼻有息肉
- 鼻涕出
- 鼻痛
- 鼻衄
- 口缓
- 口喑哑
- 口眼
- 口舌干苦
- 口齿疳疮
- 唇颊肿痛
- 舌强
- 牙痛
- 齿龋
- 齿噤
- 咽喉肿痛
- 咽喉鸣
- 咽喉干
- 喉痹
- 卷十二
- 心气
- 心痛
- 心恍惚
- 心惊悸
- 心喜笑
- 心忧悲
- 心烦闷
- 胆虚
- 叹息
- 嗜卧
- 不卧
- 梦魇
- 腹满
- 胸满
- 腹胀
- 心腹坚大
- 小腹胀满
- 鼓胀
- 水肿
- 脾疼
- 胃痛
- 反胃
- 食不下
- 不能食
- 不嗜食
- 食气
- 食多
- 卷十三
- 虚损
- 肾虚
- 劳瘵
- 梦遗失精
- 消渴
- 咳逆上气
- 少气
- 咳逆
- 贲豚气
- 膀胱气
- 腹痛
- 小腹痛
- 脐痛
- 膺痛
- 胸胁痛
- 膈痛
- 背痛
- 肩背酸痛
- 肩痹痛
- 臂痛
- 腋痛
- 肘痛
- 脚膝痛
- 膝痛
- 腰脚痛
- 腰痛
- 腰脊痛
- 脊痛
- 骨疼
- 腠理痛
- 肠痛
- 卷十四
- 喘
- 咳嗽
- 肺气
- 唾血
- 唾
- 痰涎
- 水饮不消
- 霍乱吐泻
- 霍乱转筋
- 呕吐
- 噫
- 哕
- 积聚
- 积气
- 癖
- 癖
- 疝瘕
- 疝
- 手痹
- 足寒热
- 足杂病
- 四肢厥
- 卷十五
- 香港脚
- 脚弱
- 脚肿
- 足痹
- 泻利
- 溏泄
- 飧泄
- 痢
- 肠鸣
- 脱肛
- 肠风
- 肠
- 痔漏
- 便血
- 淋癃
- 小便难
- 小便五色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大便不禁
- 转胞
- 阴痿缩
- 阴茎痛
- 阴汗
- 阴肿
- 诸疮肿
- 癣疥
- 发背痈疽
- 瘰
- 疣目
- 蛊毒
- 尸厥中恶
- 虫兽伤
- 卷十六
- 妇人诸疾
- 妇人血气痛
- 血块
- 血崩
- 月事
- 赤白带下
- 难产
- 产后余疾
- 乳痈
- 乳肿痛
- 阴挺出
- 绝孕
- 初生诸疾
- 惊风
- 诸风
- 痫病
- 针灸门
- 疳病
- 呕吐
- 疟
- 泄利
- 目病
- 大小便病
- 病
- 杂病
- 卷十七
- 本草药品畏恶
- 玉石上部
- 玉石中部
- 玉石下部
- 草药上部
- 草药中部
- 草药下部
- 木药上部
- 木药中部
- 木药下部
- 兽上部
- 兽中部
- 兽下部
- 虫鱼上部
- 虫鱼中部
- 虫鱼下部
- 果上部
- 果下部
- 菜上部
- 菜中部
- 米上部
- 米中部
- 药相反歌
- 服诸药禁忌
- 肝脏用药
- 心脏用药
- 脾脏用药
- 肺脏用药
- 肾脏用药
- 治风通用药
- 风眩
- 头面风
- 中风脚弱
- 久风湿痹
- 贼风挛痛
- 风瘙痒
- 伤寒
- 时气
- 热病
- 大热
- 劳热
- 劳复
- 疟病
- 霍乱
- 转筋
- 呕哕
- 大腹水肿
- 肠下利
- 大便不通
- 小便淋
- 小便利
- 溺血
- 消渴
- 黄疸
- 上气咳嗽
- 肺痿
- 呕吐
- 痰饮
- 宿食
- 腹胀满
- 心腹冷痛
- 肠鸣
- 心下满急
- 虚冷气
- 心烦
- 积聚瘕
- 中恶
- 鬼疰
- 尸疰病
- 惊邪
- 惊悸
- 癫痫
- 喉痹病
- 噎病
- 骨鲠
- 齿痛
- 口疮
- 吐唾血
- 鼻衄血
- 鼻壅
- 耳聋
- 鼻肉
- 目赤热痛
- 目肤翳
- 明目
- 通声
- 面
- 发秃落
- 灭瘢
- 金疮
- 折
- 瘀血
- 火灼
- 痈疽
- 恶疮
- 漆疮
- 瘿瘤
- 疮
- 五痔
- 脱肛
- 蜇疮
- 蛇虫
- 寸白
- 虚劳
- 阳萎
- 阴
- 囊湿
- 泄精
- 好眠
- 不得眠
- 腰痛
- 诸疼痛
- 血气
- 崩中
- 月闭
- 无子
- 安胎
- 堕胎
- 难产
- 产后腹痛
- 下乳汁
- 中蛊
- 出汗
- 止汗
- 吐药
- 卷十八·本草药性异名
- 玉石部
- 草部
- 木部
- 人部
- 兽部
- 禽部
- 鱼虫部
- 果部
- 谷部
- 菜部
- 草木类
- 虫类
- 玉石类
- 唐本退十种
- 本经外草类
- 卷十八·直音略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