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
凡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所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方既传之今人。
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天横。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挛蒸未解。慎不可针灸。爪之动其百脉。仍因惊而成痫也。
惟阴痫噤痉。可针灸爪之。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承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若身体不甚热。心腹下胀满。便可灸之。若壮热满者。先须下后灸。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阴。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右痫发时病所在。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
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当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
王氏云。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或鼻口青时小惊。或巨闭青时小惊。
或身热头常汗出。或身热吐 而喘。或身热目时直视。或卧惕惕而惊。手足动摇。或卧梦笑。手足动摇。或意气下而妄怒。或咽乳不利。或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或喜欠上视。或身热小便难。
或身热目视不清。或吐利不止。厥痛时起。或弄舌摇头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
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及遇绝脉。亦根据方与汤。又童子直视腹满啭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汗出发热。为卧不寤。手足掣 喜惊。凡八条。痫之处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当时而灸之。
法
治肝痫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
治心痫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
治脾痫病。面黄腹大吐利。灸胃脘三壮。侠胃脘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
治肺痫病。面目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
治肾痫病。面黑。正直视不摇。如尸状。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阴少阳各二壮。
治膈痫病目反。四肢不举。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灸之。
治阳痫病不动摇。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五十壮。
治马痫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顶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
又灸仆参。
治牛痫病。目正直视。腹胀乃发。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烧牛蹄末服之良。
治羊痫病。喜扬目吐舌羊鸣。灸大椎上三壮。又灸第九椎下节间三壮。
治猪痫病如尸厥。口哕。喜吐沫。灸完骨两傍各一寸七壮。又法。灸巨阙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
治犬痫病。手屈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肋户一壮。又法。灸足阳明脚头两空。各一壮。
治鸡痫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又法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阴 穴陷者中。
治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傍各一寸。
凡六处。又灸当复度取背。以绳绕颈。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尽绳头。灸两傍各一寸五壮。若面白啼哭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尽为度。从颊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灸三壮。次灸当头上入发二分许。直望鼻为正。次灸其两边。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次灸顶上回毛中 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节开动脉陷中是也。次灸两耳上卷取之。当卷上耳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项后高骨是也。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下。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量取。次灸头两角。当回毛两边起是也。又灸鼻人中。口上灸。当令近鼻。次灸承浆。至此又有太极者。可灸两眉头是出(出婴孺方)。以上头部。凡十九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俱灸之。轻者只要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
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慕。在乳上第二肋间宛中。悬绳取之。当童子是。穴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脐中。次灸薛息。薛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寸之分。去鸠毛下一寸是也。次灸胃脘。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札前中分之。以上腹部十二处。胸堂巨阙胃管。十日儿只可灸二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阴下缝中可灸二壮(或云随年壮)。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以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若手足掣 惊者。灸尺泽。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间。次灸少阳。以上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以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火动。手足掣 者。尽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节后。
治小儿癫痫螈 。脊强低引项。灸长强穴三十壮。在脊底端。跗地取之乃得。
治小儿癫痫。惊风目眩。灸神庭穴七壮。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
治小儿风痫者。先屈指手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
治小儿惊痫。先惊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旋毛中即百会穴也)。
治痫。头目眩痛。颈项强息。胸胁相引。不得倾侧。癫疾呕吐涎沫。灸本神。在曲差傍一寸半。在发际。又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
治小儿惊痫。灸临泣。当目上直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灸三壮。
主颊主目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小儿惊痫反视。甲乙经云。灸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
督脉气所发。俯取之。灸三壮。主小儿惊痫螈 。狂走。脊急强。目转上插。圣惠灸长强一穴。在腰 下。脊体骸端陷者中。灸五壮。主腰脊急强。不可俯仰。癫狂病。大小便难。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儿惊痫病。又灸 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内鸡足青脉是穴。主头风耳后痛。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注。惊恐失精。视瞻不明HT 曹。灸二壮。针入一分。又小儿惊痫。灸鬼禄穴一壮。右唇中央弦上炷如小麦大。用钢刀尖断更住。又秦承祖。灸小儿胎痫奶痫惊痫狐魅神邪。及癫狂病。诸般医治不瘥者。以并两手大拇指。用软丝绳子急搏之。灸三壮。艾炷着四处。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灸不愈。神效不可量也。
诸开灸上一壮如小麦大。婴孺方审是痫候。急灸顶上旋发中。若眼直视。灸两目直瞳子发际各一处。心下一寸宛宛中。脊上一处。当脱骨上一处。大观一处。各灸二壮。七顶上多灸亦良。更见有痫候。两乳内各一寸七壮。累试大效。小儿食痫者先寒热。洒沂乃发也。灸鸠尾头上各穴。不可一时下灸。待诸处无效即续次灸之。轻者囟中。额上发际。鼻人中。耳门风池。玉枕可也。凡灸头风。火多者。不过三十壮。此则沉者不可顿灸。可日日灸之也。
又灸口吻。各二七壮。又灸诸痫穴。不可悉灸。候诸处无效。方灸之。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中骨也。凡三处。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合等参合。如 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夹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灸所五处。各百壮。削竹为藤绳。婴孺方又云。凡灸痫得啼为轻。易治。不得啼为重。难治。小儿生十数日。便得痫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壮。其要极若三五壮。
治小儿惊痫。灸囊下缝二七壮。又两乳头三壮。又灸天窗百会。又灸耳上发际各五壮。
治小儿痫喘不得息。耳聋。穴颅息治痫惊如有见者。穴列缺 并取阳明络。
治痫 遗清溺。虚则病诸瘕癫。实则癃闭。少腹中热。善寐。穴大敦。
治痫 手足扰。目昏口噤溺黄。穴商丘治风从头至足。痫 口闭不得开。每大便腹暴满。按之不下。一作噫悲喘。穴昆仑治痫病腹满。常噎气。灸膻中巨阙各五壮。膻中在乳中间。平乳取之。巨阙在脐上六寸治风眩痫病。角弓反张(全婴方)。灸上星三壮。
治马痫。穴金门 仆参治羊痫。穴会宗下空中治小儿但是风痫病症。诸医治不瘥(明堂经)。穴率谷治小儿发痫螈 。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穴颅囟治小儿发痫螈 。穴昆仑治小儿发痫螈 。穴 脉 神道 颅囟治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穴金门治狂痫不识人。及治风痫(全婴方)。灸百会五壮。
治风癫。灸督脉。在鼻直中央入发际三壮。
治癫厥。狂走后死。灸足大指生毛处五壮。
治狂邪发作无常。披发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灸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中间。男左女右。随年壮。
治小儿惊痫。风痫螈 。发作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穴前顶治小儿惊痫。穴长强 身柱治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穴 脉 长强治小儿惊痫。穴囟会 前顶 本神 大柱治小儿惊痫。张口摇头。啼叫反折(全婴方)。灸脐中三壮。
治痫发目上插。穴攒竹治小儿痫。喘不得息。穴囟会
- 卷一
- 明堂灸经序
- 铜人针灸经序
- 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 流注针经序
- 常山阎明广序
- 燕山牛良 序
- 资生经序
- 赵编序
- 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
- 流注指微针赋
- 针经标幽赋
- 流注通玄指要赋
- 九针论
- 灸刺论
- 卷二
- 论针之名
- 论三阳三阴经脉
- 论虚实补泻
- 论下针分寸
- 气血问答
- 经脉统论
- 骨度统论
- 离合真邪说
-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
- 络说
- 络穴说
- 络穴辨
- 交经辨
- 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
- 八穴交会
- 定八穴所在
- 论补泻说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 诸病在阴在阳并用针药论
-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 六节藏象论
- 诸经贯舌并取廉泉辨
- 辨陷下则灸
- 论五脏六腑治证
- 灸刺禁忌论
- 奇经八脉论
- 热病灸刺法论
- 针经直说
- 窦汉卿针经气血问答
- 卷三
- 九针式
- 煮针法
- 折量取穴法
- 点穴法
- 孔穴相去法
- 点灸法
- 穴名同异
- 制熟艾法
- 艾炷大小法
- 点灸火法
- 下火法
- 定灸多少法
- 用火法
- 定发际法
- 论壮数多少法
- 用针呼吸法
- 针灸须药
- 审方书
- 候天色法
- 用针略例
- 灸例
- 补泻法
- 灸用火善恶补泻法
- 迎随补泻法
- 真言补泻手法
- 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法
-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 生成数法
- 手指补泻法
- 呼吸补泻法
- 夫妇配合
- 经络取原法
- 王海藏拔原法
- 经络俞穴配合法
- 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 古法流注
- 四季人神不宜灸
- 逐日人神歌诀
- 十二支人神所在诸法
- 每月血支
- 避人神等法
- 旁通十二经络流注孔穴(图缺)
- 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 十二时忌不宜灸
- 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
-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 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图缺)
- 新忌旁通不宜灸
- 针禁忌法
- 针忌
- 灸禁忌法
- 甲乙经灸禁穴
- 杂忌法
- 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 针灸吉日
- 十干日不治病
- 十干日不针灸
- 推行年医法
- 求岁天医法
- 求月天医法
- 推避病法
- 推治病法
- 唤师法
- 释运气定日下血气法
- 释流注逐日时开穴法
- 释流注十二经所属法
- 释流注十二经动脉原穴所在法
- 十二经配十二支
- 十二经配合
- 论九针孔穴应候诀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骨空穴法
- 洁古刺诸痛法
- 治灸疮不发法
- 淋洗灸疮法
- 贴灸疮法
- 忌食物法
- 卷四
- 总论
- 流注经络井荣说
-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
- 手太阴肺之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五
- 井荣俞经合部分
- 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
- 五子元建日时歌
- 五藏六府井荣俞经合
- 甲日 甲与己合
- 乙日 乙与庚合
- 丙日 丙与辛合
- 丁日 丁与壬合
- 戊日 戊与癸合
- 己日 甲与己合
- 庚日 庚与乙合
- 辛日 丙与辛合
- 壬日 丁与壬合
- 三焦与包络合为表里
-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 癸日 戊与癸合
- 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
- 肺
- 大肠
- 肝
- 胆
- 脾
- 胃
- 心
- 小肠
- 心包
- 肾
- 膀胱
- 三焦
- 卷六
- 穴
- 卷七
- 穴
- 卷八
- 穴
- 灸膏肓穴法
- 量同身寸法第一
- 正坐伸臂法第二
-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 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
- 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 参验求穴法第六
- 坐点坐灸法第七
- 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
- 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 灸讫补养法第十
- 明堂应验小儿灸穴
- 全婴方灸法
- 卷九
- 诸风
- 中风
- 中风不语
- 偏风
- 风劳
- 风痉
- 风眩
- 风痹
- 风痫
- 癫痫
- 癫疾
- 惊痫
- 风癫狂
- 癫邪
- 癫痫螈
- 风疹
- 历节风
- 卷十
- 伤寒
- 伤寒头痛
- 伤寒寒热
- 寒热
- 伤寒热气
- 身寒痹
- 自汗
- 汗不出
- 伤寒无汗
- 伤寒呕哕
- 疟论
- 黄胆
- 卷十一
- 头风
- 头痛
- 脑痛
- 头旋
- 头肿
- 颈项强
- 面肿
- 面痛
- 目痛
- 目上视
- 目泪出
- 目眩
- 目不明
- 目翳膜
- 目赤
- 青盲
- 耳鸣
- 耳痛
- 耳聋
- 耳
- 鼻塞不利
- 鼻有息肉
- 鼻涕出
- 鼻痛
- 鼻衄
- 口缓
- 口喑哑
- 口眼
- 口舌干苦
- 口齿疳疮
- 唇颊肿痛
- 舌强
- 牙痛
- 齿龋
- 齿噤
- 咽喉肿痛
- 咽喉鸣
- 咽喉干
- 喉痹
- 卷十二
- 心气
- 心痛
- 心恍惚
- 心惊悸
- 心喜笑
- 心忧悲
- 心烦闷
- 胆虚
- 叹息
- 嗜卧
- 不卧
- 梦魇
- 腹满
- 胸满
- 腹胀
- 心腹坚大
- 小腹胀满
- 鼓胀
- 水肿
- 脾疼
- 胃痛
- 反胃
- 食不下
- 不能食
- 不嗜食
- 食气
- 食多
- 卷十三
- 虚损
- 肾虚
- 劳瘵
- 梦遗失精
- 消渴
- 咳逆上气
- 少气
- 咳逆
- 贲豚气
- 膀胱气
- 腹痛
- 小腹痛
- 脐痛
- 膺痛
- 胸胁痛
- 膈痛
- 背痛
- 肩背酸痛
- 肩痹痛
- 臂痛
- 腋痛
- 肘痛
- 脚膝痛
- 膝痛
- 腰脚痛
- 腰痛
- 腰脊痛
- 脊痛
- 骨疼
- 腠理痛
- 肠痛
- 卷十四
- 喘
- 咳嗽
- 肺气
- 唾血
- 唾
- 痰涎
- 水饮不消
- 霍乱吐泻
- 霍乱转筋
- 呕吐
- 噫
- 哕
- 积聚
- 积气
- 癖
- 癖
- 疝瘕
- 疝
- 手痹
- 足寒热
- 足杂病
- 四肢厥
- 卷十五
- 香港脚
- 脚弱
- 脚肿
- 足痹
- 泻利
- 溏泄
- 飧泄
- 痢
- 肠鸣
- 脱肛
- 肠风
- 肠
- 痔漏
- 便血
- 淋癃
- 小便难
- 小便五色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大便不禁
- 转胞
- 阴痿缩
- 阴茎痛
- 阴汗
- 阴肿
- 诸疮肿
- 癣疥
- 发背痈疽
- 瘰
- 疣目
- 蛊毒
- 尸厥中恶
- 虫兽伤
- 卷十六
- 妇人诸疾
- 妇人血气痛
- 血块
- 血崩
- 月事
- 赤白带下
- 难产
- 产后余疾
- 乳痈
- 乳肿痛
- 阴挺出
- 绝孕
- 初生诸疾
- 惊风
- 诸风
- 痫病
- 针灸门
- 疳病
- 呕吐
- 疟
- 泄利
- 目病
- 大小便病
- 病
- 杂病
- 卷十七
- 本草药品畏恶
- 玉石上部
- 玉石中部
- 玉石下部
- 草药上部
- 草药中部
- 草药下部
- 木药上部
- 木药中部
- 木药下部
- 兽上部
- 兽中部
- 兽下部
- 虫鱼上部
- 虫鱼中部
- 虫鱼下部
- 果上部
- 果下部
- 菜上部
- 菜中部
- 米上部
- 米中部
- 药相反歌
- 服诸药禁忌
- 肝脏用药
- 心脏用药
- 脾脏用药
- 肺脏用药
- 肾脏用药
- 治风通用药
- 风眩
- 头面风
- 中风脚弱
- 久风湿痹
- 贼风挛痛
- 风瘙痒
- 伤寒
- 时气
- 热病
- 大热
- 劳热
- 劳复
- 疟病
- 霍乱
- 转筋
- 呕哕
- 大腹水肿
- 肠下利
- 大便不通
- 小便淋
- 小便利
- 溺血
- 消渴
- 黄疸
- 上气咳嗽
- 肺痿
- 呕吐
- 痰饮
- 宿食
- 腹胀满
- 心腹冷痛
- 肠鸣
- 心下满急
- 虚冷气
- 心烦
- 积聚瘕
- 中恶
- 鬼疰
- 尸疰病
- 惊邪
- 惊悸
- 癫痫
- 喉痹病
- 噎病
- 骨鲠
- 齿痛
- 口疮
- 吐唾血
- 鼻衄血
- 鼻壅
- 耳聋
- 鼻肉
- 目赤热痛
- 目肤翳
- 明目
- 通声
- 面
- 发秃落
- 灭瘢
- 金疮
- 折
- 瘀血
- 火灼
- 痈疽
- 恶疮
- 漆疮
- 瘿瘤
- 疮
- 五痔
- 脱肛
- 蜇疮
- 蛇虫
- 寸白
- 虚劳
- 阳萎
- 阴
- 囊湿
- 泄精
- 好眠
- 不得眠
- 腰痛
- 诸疼痛
- 血气
- 崩中
- 月闭
- 无子
- 安胎
- 堕胎
- 难产
- 产后腹痛
- 下乳汁
- 中蛊
- 出汗
- 止汗
- 吐药
- 卷十八·本草药性异名
- 玉石部
- 草部
- 木部
- 人部
- 兽部
- 禽部
- 鱼虫部
- 果部
- 谷部
- 菜部
- 草木类
- 虫类
- 玉石类
- 唐本退十种
- 本经外草类
- 卷十八·直音略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