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二十七首 论一首
阿魏药主一切尸疰、恶气疗人,有亲近死尸,恶气入腹,终身不愈,遂至死亡,医所不疗,亦主一切疰神效方∶阿魏药(三两,碎之如麻子大)
上一味,以馄饨面裹半两,熟煮吞之,日三服之,服满二七日永瘥。忌五辛油面,生冷酢滑,以酒服之即瘥。
玉壶方
主万病皆用之。
雄黄(二两) 八角附子(二两,炮) 藜芦(二两) 丹砂(二两) 石(二两,烧) 巴豆仁(二两,去皮)
上六味,以王相日,童子斋戒,天晴明时合,先捣巴豆三千杵,次纳 石又三千杵,次纳藜芦又三千杵,次纳雄黄又三千杵,次纳丹砂又三千杵,次纳附子又三千杵,次纳白蜜又三千杵,讫,更治万杵,佳。无丹砂用真朱四两代之,每纳药即下少蜜,恐药飞扬,盛密器中封之,勿泻气,安清净处,大人丸如小豆许,服药下病者宿勿食,旦服二丸,不知者,暖粥饮发之,在膈上者吐,膈下者利,或但噫气而已,即愈。一切万病量之不过一丸二丸,莫不悉愈。必以王相天晴明日合之,大有神验。若非此日合之,极不中用,徒事苦耳。
仓公散
主万病方∶矾石(烧) 皂荚(炙,去皮子) 雄黄(研) 藜芦(熬)
上四味,等分为散,主猝鬼打鬼排鬼刺心腹痛,吐下血便,死不知人,及卧魇啮脚踵不觉者。诸恶毒瓦斯病,取药如大豆,纳竹管中,吹鼻得嚏,则气通便活,未嚏更吹之,以嚏为度。
备急方
主暴病胀满方∶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心,熬)
上三味,等分,先捣大黄、干姜下筛,研巴豆如脂,纳散中合捣一千杵,即用之,蜜和为丸亦佳,密器贮之勿令歇,主心腹暴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刺痛,口噤气急,停尸卒死者,以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枚,捧头起令得下喉,须臾不瘥,更服三枚,腹中转鸣得吐利,即
千金丸
主百鬼病,风注,梦与鬼神交通,邪病腹胀,恶肿气卒中忤方∶石(二两,烧) 附子(二两,炮去皮) 雄黄(二两) 真朱(二两) 巴豆仁(二两) 藜芦(二两) 蜈蚣(二枚,炙) 麝香(半两) 犀角(三分)
上九味,捣三千杵,每一服二丸如小豆,不知,至三丸,五更一点服,至日中解,解乃食白米粥,忌热食酒肉五辛,一切皆忌之。
真珠附着散
主诸风鬼注,毒瓦斯猫鬼所着方∶真珠 雄黄 丹砂(各半两) 干姜(一两) 蜈蚣(一枚,炙) 桂心(一两) 天雄(半两,炮) 莽草(半两) 细辛(一两) 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
上一十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大附着散
主一切蜚尸鬼注,风痹,百处痛如针刀刺痛,呕逆, 饮五劳七伤万病方∶附子(七分,炮去皮) 乌头(七分,炮去皮) 蜈蚣(二枚,炙) 芫菁(八分) 雄黄(七分) 朱砂(七分) 干姜(七分) 细辛(七分) 蜥蜴(二枚) 人参(七分) 莽草(七分) 鬼臼(七分)
上一十二味,捣散,酒服半钱匕,日再。
太一神明陷冰丸 主诸病,破积聚,心下胀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杀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疰相染灭门方∶雄黄(二两) 芫菁(五枚) 桂心(二两) 真珠(一两半) 麝香一两 附子(一两半,炮去皮) 乌头(八枚,炮去皮) 犀角(一两) 鬼臼(一两) 巴豆仁(一分) 蜈蚣(一枚,炙)人参(一两)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熬) 射罔(一两) 丹砂(二两)蜥蜴(一枚) 斑蝥樗鸡(七枚) 地胆(七枚) 牛黄(一两)
上二十四味,捣末,蜜为丸,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服,不知,稍稍加,以药二丸着门上令众恶不近,伤寒服之无不即愈,若至病家及视病患,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邪不近,亦可佩之。
蜥蜴丸
主症坚水肿,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寤存亡,流饮结积,虎野狼所啮, 犬咬,鸩毒入人五脏,服药杀其毒,即消。妇人邪鬼忤之,亦能遣之方∶蜥蜴(两枚) 蜈蚣(二枚,炙) 地胆(五十枚) 虫(三十枚,熬)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双仁) 蜣螂(十四枚,炙)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熬) 朴硝(七分) 泽泻(半两) 芍药(五分) 虎骨(一两半,炙) 甘草(一两,炙) 桃奴(半两) 犀角(半两) 巴豆仁(七分) 鬼督邮(半两) 赤桑鸡(半两) 干姜(一两) 款冬花(三分) 甘遂(五分)
上二十味,治巴豆、杏仁如膏,纳药末,研调下蜜捣二万杵,丸如麻子,未食,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日一,有人风冷注癖坚二十年,亦得愈。
金牙散
主鬼注风邪,鬼语尸注,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意志不定,面目脱色,目赤鼻张,唇干甲黄等并治之方∶蜈蚣(一枚,炙) 人参(一两) 蜣螂(七枚,炙) 雄黄(一分) 徐长卿(十四枚) 蜥蜴(一枚) 桔梗(三分) 铁精(三分) 桂心(一两) 鬼臼(半两) 金牙(一分,烧)野葛(一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 毒公(三枚) 芎 (半两) 石长生(半两) 椒目(半两) 大黄(一分) 甘草(一分,炙) 芫菁(十四枚) 鬼督邮(半两) 蜂房(一分,熬) 曾青(一分) 真珠(一分) 蛇蜕皮(一分,熬) 丹砂(一分) 乌头(半两,炮去皮) 野狼毒(半两) 斑蝥(四枚,熬) 石膏(五分) 茹(一分) 芜荑(半两) 鬼箭(半两) 藜芦(半两) 狸骨(一分)水石(五分) 牛黄(一两) 胡燕屎(一两) 鳖甲(半两,炙) 滑石(半两)
上四十五味,为散,酒服一刀圭,日再,稍加,如有虫皆随大小便出矣。
大金牙散
主南方百毒,瘴气疫毒,脚弱肿痛,湿痹风邪鬼疰方。
金牙(烧) 雄黄 丹砂 龙胆 防风 玉支 大黄 曾青 茯苓 桂心 松脂 干姜乌头(炮去皮) 斑蝥(去翅足,熬) 亭长 细辛 硝石 野葛 大戟 商陆 蛇蜕(熬)芫青鹳骨芫花 附子(炮去皮) 寒水石 人参 贯众 龙骨 蜀椒(汗,去目、闭口者) 露蜂房(熬) 巴豆(去皮心) 蜥蜴 蜈蚣(炙) 石(烧) 天雄 狸骨(炙) 石胆 莽草
上三十九味,各等分为散,以绛囊佩带之,男左女右,未食以浆水或酒随意服一刀圭,以知为度。
小金牙散
主南方瘴气疫毒,脚弱,风邪鬼注方∶金牙(五分,烧) 女萎(三分) 莽草(三分) 干姜 桂心 天雄(炮去皮) 细辛萆解(各三分) 犀角(屑) 乌头(炮去皮) 麝香 虎杖 黄芩 雄黄 朱砂 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 黄连(一两) 牛黄(一分) 蜈蚣(一枚七寸者,炙)
上一十九味为散,讫,纳牛黄、麝香更捣三千杵,温酒服一钱匕,日三夜二,以知为度,绛囊盛,带之辟不祥,吊丧问病皆塞鼻良。(一方用由跋,无虎杖。)
又大金牙散
方所主与前方同,传尸骨蒸病家合,佳。
金牙(二两,烧) 大黄(一两) 鳖甲(一两,炙) 栀子仁(一两) 鬼督邮(一两) 甲(一两,炙,一作龟甲) 桃白皮(一两) 铜镜鼻(一两) 干漆(一两,熬) 桂心(半两) 芍药(半两) 射干(半两) 升麻(半两) 徐长卿(三分) 鸢尾(半两) 由跋(三分)蜂房(半两,熬) 细辛(半两) 干姜(半两) 芒硝(半两) 莽草(半两) 龙胆 野狼牙 雄黄真珠(各三分) 白术(一两半) 射罔(一分) 羚羊角(半两,屑) 马目毒公(半两) 犀角(半两,屑) 甘草(半两,炙) 野狼毒(半两) 蜣螂(七枚,炙) 地胆(七枚) 樗鸡(七枚)芜青(七枚) 雷丸(七分) 龙牙(一两半) 杏仁(一两半,去尖皮、双仁,熬)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 桃奴(十四枚) 铁精(一合) 赤小豆(一合) 乌梅(七枚) 胡燕屎(一两半)鹳骨(二两) 石膏(二两) 蛇蜕(一尺,熬) 斑蝥(七分) 活草子(一两半)
上五十味为散,酒服一刀圭,加至两刀圭,日三夜一,以知为度,绛囊盛带之,男左女右,一方寸匕,省病问孝,夜行途中,晨昏雾露亦如此,密封勿泻气,清斋七日,合之一一如法,童子沭浴寂静无人处合,勿令人知之,买药勿争价。
太一神明丸
主腹中症瘕,积聚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吐血,杀鬼邪气,蛊注,胸中结气,咽中如有物,宿食久寒方∶雄黄(四两) 真珠(二两) 丹砂(二两) 藜芦(一两半) 附子(一两半,去皮炮) 斑蝥(二十枚,熬) 杏仁(八十枚,去尖皮、双仁,熬) 地胆(二七枚) 矾石(一两烧) 赤足蜈蚣((二枚,炙) 巴豆(七十枚,去皮心) 鬼臼(三两) 特生 石(五两,烧)
上一十三味,下筛 咀, 石令如麦大,桑白皮如钱大十四枚,令于铁器中熬桑白皮焦黑止,捣二千杵,纳丹砂、雄黄诸药,合捣四千杵,白蜜和为丸,服如小豆大。纵不知病进退,绕脐相逐上下不定,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者,病走皮中,相次即取一丸摩病上,急手下皮青,不青当白黑,若有赤,病死皮中也,右为蜂蛇所中,中恶服一丸,一丸着疮中,若不知,更加至三丸;卒得飞尸,腹中切痛,服三丸,破一丸敷疮上即愈;夜梦寤惊恐,问病临丧,服一丸,渍一丸涂之,止恶,邪气不敢近人;卒中鬼魅,狂言妄语,一丸涂其脉
上,一丸涂人中即愈;鬼魅逐人,以一丸涂门户上鬼不敢前,蛊毒病一宿勿食,明旦服一丸,不知增至二丸至三丸,以知为度;症结宿物勿食,服四丸,但欲症消,服一丸,日三,病下如鸡子白,或下蛇虫,下后以肥肉精作羹补之;狐鸣,以一丸向掷之,狐即于其处死,神秘不妄传。
桔梗丸
主诸注万病,毒注、鬼注、食注、冷注、痰饮,宿食不消,并酒 方∶藜芦(二两,熬) 皂荚(二两,炙,去皮子) 巴豆仁(二两,熬) 桔梗(二两) 附子(二两,炮去皮)
上五味,末之,蜜和捣万杵,欲服,宿勿食,旦服两丸如梧子,仰卧勿眠,至食时,若膈上吐,膈下利,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尺二尺,下后大虚,作羹补之,三四日将养病,不尽更服如初。
十疰丸
主十种注,气注、劳注、鬼注、冷注、生人注、死注、尸注、水注、食注、土雄黄(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本(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 皂荚(一两,炙去皮子) 蜀椒(一两,汗) 麦门冬(一两,去心)
上一十味,末之,蜜和,空腹服一丸如小豆大,日二,稍加,以知为度,极效。
大麝香丸
主鬼注飞尸万病方∶生麝香(半两) 牛黄(半两) 蜈蚣(一枚,炙) 丹砂(半两) 雄黄(一两) 巴豆仁(五十枚,去心,熬)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双仁,熬) 桂心(半两) 地胆(七枚) 芫菁(七枚) 亭长(七枚) 蜥蜴(一枚) 獭肝(半两,炙) 大黄(半两) 犀角(半两,屑)石(半两,烧) 细辛(半两) 藜芦(半两) 斑蝥(七枚,去翅足,熬) 鬼臼矾石(烧) 附子(炮去皮) 真珠(各半两)
上二十三味,捣为末,蜜和捣三千杵,饮服如小豆一丸,日二,蛇蜂蝎所中,以摩之,愈。(一方地胆作蚺蛇胆。)
蜈蚣汤
主恶注邪气,往来心痛彻胸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疼,羸蜈蚣(一枚,炙) 牛黄(一分) 大黄(三分) 丹砂(三分) 细辛(一两) 鬼臼(一两)黄芩(半两) 当归(一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三分) 麝香(一分) 附子(一两,炮去皮)干姜(一两)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十一味,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搅令均,分三服。
鹳骨丸
主遁尸飞尸,积聚胁下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在腹中,或奄然而痛方
鹳胫骨(三分) 雄黄(一两) 藜芦(半两) 野葛(半两) 莽草(一两) 芫青(十四枚)斑蝥(十四枚,熬)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熬) 丹砂(二分) 牡蛎(一两,熬) 桂心(半两)
上一十二味,捣筛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一方丹砂作丹参。)
江南度世丸
主万病,症坚积聚,伏尸长病寒热,注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枯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注忤,口噤不开心痛方∶麝香(一两) 细辛(二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炙) 蜀椒(三两,汗,去目、闭口者) 紫菀(一两半)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 茯苓(二两) 附子(一两半,炮去皮) 真珠(一两) 丹砂(一两) 乌头(半两,炮去皮) 野葛(一两) 牛黄(半两) 桂心(一两) 蜈蚣(二枚,炙) 雄黄(一两) 鬼臼(一两)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上二十味,捣末蜜丸,饮服如小豆大二丸,稍加至四丸,日二,加獭肝一两,大良。
大度出丸
主万病与前同方。
牛黄(一两) 大黄(一两) 雄黄(一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 真珠(一两)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射罔(一两) 丹砂(一两) 鬼臼(一两) 莽草(一两)鬼箭(二两) 桂心(二两) 蜀椒(一两,汗,去目、闭口者) 紫菀(二两) 巴豆仁(八十枚,去心,熬) 干姜(二两) 野葛(一尺) 蜥蜴(一枚) 蜈蚣(一枚,炙) 地胆(十五枚) 芫青(二十枚) 樗鸡(三十枚) 茯苓(一两) 麝香(二两)
上二十六味,捣末蜜丸,饮服二丸如小豆,日二丸,先食,后服之。
细辛散
主风入五脏,闷绝,常自燥痛,或风注入身,冷注鬼注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又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附子(二分,炮去皮) 秦艽(三分) 人参(三分) 牡蛎(三分,熬) 蜀椒(三分,汗,去目、闭口者) 干姜(五分) 桂心(五分) 茯苓(一两) 桔梗(一两) 防风(一两半) 白术(一两) 当归(一两) 独活(一两) 柴胡(五分) 黄芩(三分) 乌头(半两,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麻黄(三分,去节) 芎 (三分) 石南(半两) 莽草(半两) 牛膝(半两) 天雄(
上二十六味,捣筛为散,仍别秤之合和也,旦以清酒服五分匕,讫,如行十里久势欲歇,更饮酒五合,佳。
芥子薄主遁尸飞尸,又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诸风方∶芥子(一升,蒸熟)
上一味,捣下筛,以黄丹二两搅之,分作两处,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热,以敷痛处,当更迭蒸袋,常使热敷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太一备急散
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排,及中蛊毒注,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寒热,毒病六七日方∶雄黄(二两) 丹砂(一两) 桂心(一分) 藜芦(七铢) 附子(五分,炮去皮) 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 野葛(二十一铢) 芫花(十铢) 巴豆仁(三十五个,去心熬)
上九味,惟巴豆别治如脂,余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之,令和调,瓷器中贮之,密封勿泻气,有急疾,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所谓如汤沃雪,手下皆验,秘之千金,非贤勿传也。
治暴心痛,面无色欲死方∶以布裹盐如弹子,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还魂汤
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无复觉,或已死口噤,拗口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活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苏方∶麻黄(四两,去节)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双仁)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中鬼击,及刀兵所伤,血漏腹中不出,烦满欲绝方∶雄黄粉以酒服一刀圭,日三,血化为水。
论曰∶凡诸大备急丸散等药,合和时日,天晴明,四时王相日合之,又须清斋不得污秽于清净处,不令一切杂人猫犬六畜及诸不完具人女人等见,则药无灵验,不可具言,若不能如法则必不须合之,徒弃财力,用之与朽木不殊。余以武德中合玉壶丸,时值天阴,其药成讫,后卒不中用,终弃之。此等多是上古仙圣,悯苦厄人,遂造此方以救之,皆云买药不可争价,当知其深意云尔。
-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 卷第一 药录纂要
- 采药时节第一
- 药名第二
- 药出州土第三
- 关内道
- 河南道
- 河东道
- 河北道
- 山南西道
- 山南东道
- 淮南道
- 江南东道
- 江南西道
- 陇右道
- 河西道
- 剑南道
- 岭南道
- 用药处方第四
- 治风第一
- 湿痹腰脊第二
- 挛急曳第三
- 身瘙痒第四
- 惊痫第五
- 鬼魅第六
- 蛊毒第七
- 痰实第八
- 固冷、积聚、腹痛、肠坚第九
- 腹痛胀满呕吐第十
- 胸胁满第十一
- 补五脏第十二
- 益气第十三
- 长阴阳益精气第十四
- 补骨髓第十五
- 长肌肉第十六
- 坚筋骨第十七
- 阴下湿痒第十八
- 消渴第十九
- 消食第二十
- 淋闭第二十一
- 利小便第二十二
- 止小便利第二十三
- 明目第二十四
- 止泪第二十五
- 目赤痛第二十六
- 益肝胆第二十七
- 补养心气第二十八
- 补养肾气第二十九
- 补脾第三十
- 咳逆上气第三十一
- 下气第三十二
- 霍乱转筋第三十三
- 肠痔第三十四
- 鼠漏并痔第三十五
- 三虫第三十六
- 下部第三十七
- 崩中下血第三十八
- 女人血闭第三十九
- 女人寒热疝瘕漏下第四十
- 产难胞衣不出第四十一
- 女人阴冷肿痛第四十二
- 阴蚀疮第四十三
- 伤寒温疫第四十四
- 健忘第四十五
- 通九窍第四十六
- 下部痢第四十七
- 虚损泻精第四十八
- 唾粘如胶并唾血第四十九
- 吐血第五十
- 下血第五十一
- 衄血第五十二
- 尿血第五十三
- 耳聋第五十四
- 止汗第五十五
- 出汗第五十六
- 坚齿第五十七
- 痈肿第五十八
- 恶疮第五十九
- 热极喘口舌焦干第六十
- 利血脉第六十一
- 失魂魄第六十二
- 悦人面第六十三
- 口疮第六十四
- 脚弱疼冷第六十五
- 卷第二 本草上
- 玉石部上品
- 玉泉
- 玉屑
- 丹砂
- 空青
- 绿青
- 曾青
- 白青
- 扁青
- 石胆
- 云母
- 石钟乳
- 朴硝
- 硝石
- 芒硝
- 矾石
- 滑石
- 紫石英
- 白石英
- 青石脂
- 赤石脂
- 黄石脂
- 白石脂
- 黑石脂
- 太一余粮
- 石中黄子
- 禹余粮
- 玉石部中品
- 金屑
- 银屑
- 水银
- 雄黄
- 雌黄
- 殷孽
- 孔公孽
- 石脑
- 石硫黄
- 阳起石
- 凝水石
- 石膏
- 磁石
- 玄石
- 理石
- 长石
- 肤青
- 铁落
- 铁
- 生铁
- 钢铁
- 铁精
- 光明盐
- 绿盐
- 密陀僧
- 桃花石
- 珊瑚
- 石花
- 石床
- 玉石部下品
- 青琅
- 石
- 特生石
- 握雪石
- 方解石
- 苍石
- 土殷孽
- 代赭
- 卤咸
- 大盐
- 戎盐
- 白垩
- 铅丹
- 粉锡
- 锡铜镜鼻
- 铜弩牙
- 金牙
- 锻石
- 冬灰
- 灶灰
- 伏龙肝
- 东壁土
- 紫麒麟竭
- 砂
- 姜石
- 赤铜屑
- 铜矿石
- 白瓷瓦屑
- 乌古瓦
- 石燕
- 梁上尘
- 草部上品之上
- 青芝
- 赤芝
- 黄芝
- 白芝
- 黑芝
- 紫芝
- 赤箭
- 天门冬
- 麦门冬
- 术
- 女萎葳蕤
- 黄精
- 干地黄
- 生地黄
- 菖蒲
- 远志
- 泽泻
- 薯蓣
- 菊花
- 甘草
- 人参
- 石斛
- 牛膝
- 卷柏
- 细辛
- 独活
- 升麻
- 茈胡
- 防葵
- 蓍实
- 薏苡仁
- 车前子
- 菥子
- 茺蔚子
- 茺蔚子
- 木香
- 龙胆
- 菟丝子
- 巴戟天
- 白英
- 白蒿
- 草部上品之下
- 肉苁蓉
- 地肤子
- 忍冬
- 蒺藜子
- 防风
- 石龙刍
- 络石
- 千岁汁
- 黄连
- 沙参
- 丹参
- 王不留行
- 蓝实
- 景天
- 天名精
- 蒲黄
- 香蒲
- 兰草
- 决明子
- 芎
- 蘼芜
- 续断
- 云实
- 黄蓍
- 徐长卿
- 杜若
- 蛇床子
- 茵陈蒿
- 漏芦
- 茜根
- 飞廉
- 营实
- 薇衔
- 五味子
- 旋花
- 白菟藿
- 鬼督邮
- 白花藤
- 草部中品之上
- 当归
- 秦胶
- 黄芩
- 芍药
- 干姜
- 生姜
- 蒿本
- 麻黄
- 葛根
- 前胡
- 知母
- 大青
- 贝母
- 栝蒌根
- 玄参
- 苦参
- 石龙芮
- 石苇
- 狗脊
- 萆
- 菝
- 通草
- 瞿麦
- 败酱
- 白芷
- 杜蘅
- 紫草
- 紫菀
- 白藓
- 白薇
- 耳实
- 茅根
- 百合
- 酸浆
- 紫参
- 女萎
- 淫羊藿
- 蠡实
- 草部中品之下
- 款冬
- 牡丹
- 防己
- 女菀
- 泽兰
- 地榆
- 王孙
- 爵床
- 白前
- 百部根
- 王瓜
- 荠
- 高良姜
- 马先蒿
- 蜀羊泉
- 积雪草
- 恶实
- 莎草根
- 大、小蓟根
- 垣衣
- 艾叶
- 水萍
- 海藻
- 昆布
- 荭草
- 陟厘
- 井中苔及萍
- 草
- 凫葵
- 菟葵
- 鲤肠
- 酱
- 百脉根
- 萝摩子
- 白药
- 香子
- 郁金
- 姜黄
- 阿魏
- 卷第三 本草中
- 草部下品之上
- 大黄(将军)
- 桔梗
- 甘遂
- 葶苈
- 芫花
- 泽漆
- 大戟
- 荛花
- 旋复花
- 钩吻
- 藜芦
- 赭魁
- 及己
- 乌头
- 射罔
- 乌喙
- 天雄
- 附子
- 侧子
- 羊踯躅
- 茵芋
- 射干
- 鸢尾
- 贯众
- 半夏
- 由跋
- 虎掌
- 莨菪子
- 蜀漆
- 恒山
- 青葙子
- 牙子
- 白蔹
- 白芨
- 蛇含
- 草蒿
- 菌
- 草部下品之下
- 连翘
- 白头翁
- 茹
- 苦
- 羊桃
- 羊蹄
- 鹿藿
- 牛扁
- 陆英
- 蒴
- 荩草
- 夏枯草
- 乌韭
- 蚤休
- 虎杖根
- 石长生
- 鼠尾草
- 马鞭草
- 胡桐泪
- 马勃
- 鸡肠草
- 蛇莓汁
- 苎根
- 菰根
- 野狼跋子
- 弓弩弦
- 舂杵头细糠
- 败天公
- 半天河
- 地浆
- 败蒲席
- 败船茹
- 败鼓皮
- 屋游
- 赤地利
- 赤车使者
- 刘寄奴草
- 三白草
- 牵牛子
- 猪膏莓
- 紫葛
- 蓖麻子
- 格注草
- 独行根
- 狗舌草
- 乌蔹莓
- 野狼毒
- 鬼臼
- 芦根
- 甘蕉根
- 蓄
- 酢浆草
- 实
- 蒲公草
- 商陆
- 女青
- 水蓼
- 角蒿
- 昨叶何草
- 白附子
- 鹤虱
- 甑带灰
- 屐鼻绳灰
- 故麻鞋底
- 雀麦
- 笔头灰
- 木部上品
- 茯苓
- 茯神
- 琥珀
- 松脂
- 松实
- 松叶
- 松节
- 松根白皮
- 柏实
- 柏叶
- 柏白皮
- 菌桂
- 牡桂
- 桂
- 杜仲
- 枫香脂
- 干漆
- 蔓荆实
- 牡荆实
- 女贞实
- 桑上寄生
- 蕤核
- 五加皮
- 柏木
- 辛夷
- 木兰
- 榆皮
- 酸枣
- 槐实
- 楮实
- 枸杞
- 苏合香
- 橘柚
- 木部中品
- 龙眼
- 浓朴
- 猪苓
- 竹叶
- 淡竹叶
- 皮茹
- 竹笋
- 枳实
- 山茱萸
- 吴茱萸
- 秦皮
- 栀子
- 槟榔
- 合欢
- 秦椒
- 卫矛
- 紫葳
- 芜荑
- 食茱萸
- 椋子木
- 每始王木
- 折伤木
- 茗苦荼茗
- 苦荼
- 桑根白皮
- 桑耳
- 松萝
- 白棘
- 棘刺花
- 安息香
- 龙脑香及膏香
- 摩勒
- 毗梨勒
- 木部下品
- 黄环
- 石南
- 巴豆
- 蜀椒
- 莽草
- 郁李仁
- 鼠李
- 栾华
- 杉材
- 楠材
- 榧实
- 蔓椒
- 钓樟根皮
- 雷丸
- 溲疏
- 榉树皮
- 白杨树皮
- 水杨叶
- 栾荆
- 小柏
- 荚
- 钩藤
- 药实根
- 皂荚
- 楝实
- 柳华
- 桐叶
- 梓白皮
- 苏方木
- 接骨木
- 枳
- 木天蓼
- 乌臼木根皮
- 赤瓜木
- 诃黎勒
- 枫柳皮
- 卖子木
- 大空
- 紫真檀
- 椿木叶
- 樗木根叶
- 胡椒
- 橡实
- 无食子
- 杨栌木
- 槲若
- 人兽部
- 发皮
- 乱发
- 人乳汁
- 头垢
- 人屎
- 人溺
- 龙骨
- 白龙骨
- 牛黄
- 麝香
- 马乳
- 牛乳
- 羊乳
- 熊脂
- 白胶
- 阿胶
- 醍醐
- 底野迦
- 酪
- 犀角
- 羚羊角
- 羊角
- 羊髓
- 青羊胆
- 羊肺
- 羊心
- 羊肾
- 羊齿
- 羊肉
- 羊骨
- 羊骨
- 牛角鳃
- 水牛角
- 白马茎
- 赤马蹄
- 牡狗阴茎
- 白狗血
- 鹿茸
- 獐骨
- 虎骨
- 豹肉
- 狸骨
- 兔头骨
- 六畜毛蹄甲
- 鼠
- 麋脂
- 豚卵
- 猪四足
- 鼹鼠
- 獭肝
- 狐阴茎
- 雄狐屎
- 野猪黄
- 驴屎
- 牝驴尿
- 豺皮
- 丹雄鸡
- 白雄鸡肉
- 乌雄鸡肉
- 黑雌鸡
- 黄雌鸡
- 白鹅膏
- 白鸭屎
- 雁肪
- 鹧鸪
- 雉肉
- 雀卵
- 雄鸡屎
- 雄鹊屎
- 鸲鹆肉
- 燕屎
- 孔雀屎
- 鸬屎
- 鸱头
- 卷第四 本草下
- 虫鱼部
- 石蜜
- 蜜蜡
- 白蜡
- 蜂子
- 大黄蜂子
- 土蜂子
- 牡蛎
- 桑螵蛸
- 海蛤
- 文蛤
- 魁蛤
- 石决明
- 秦龟
- 龟甲
- 鲤鱼胆
- 蠡鱼
- 鲍鱼
- 鱼
- 鳝鱼
- 鲫鱼
- 伏翼
- 天鼠屎
- 皮
- 石龙子
- 露蜂房
- 樗鸡
- 蚱蝉
- 白僵蚕
- 木虻
- 蜚虻
- 蜚蠊
- 虫
- 蛴螬
- 蛞蝓
- 蜗牛
- 水蛭
- 鳖甲
- 鱼甲
- 乌贼鱼骨
- 蟹
- 原蚕蛾
- 鳗鲡鱼
- 鲛鱼皮
- 紫背
- 虾蟆
- 蛙
- 牡鼠
- 蚺蛇胆
- 蝮蛇胆
- 鲮鲤甲
- 蜘蛛
- 蜻蛉
- 石蚕
- 蛇蜕
- 蛇黄
- 蜈蚣
- 马陆
- 雀瓮
- 鼠妇
- 萤火
- 衣鱼
- 白颈蚯蚓
- 蝼蛄
- 蜣螂
- 斑蝥
- 芫青
- 葛上亭长
- 地胆
- 马刀
- 田中螺汁
- 贝子
- 甲香
- 珂
- 论曰
- 果部
- 豆蔻
- 葡萄
- 蓬
- 覆盆子
- 大枣
- 三岁陈核中人
- 生枣
- 鸡头实
- 芰实
- 栗
- 樱桃
- 梅实
- 枇杷叶
- 柿
- 木瓜实
- 甘蔗
- 石蜜
- 沙糖
- 芋
- 乌芋
- 杏核仁
- 桃核仁
- 桃花
- 桃枭
- 桃毛
- 桃蠹
- 李核仁
- 梨
- 柰
- 安石榴
- 酸实壳
- 东行根
- 菜部
- 白瓜子
- 白冬瓜
- 冬葵子
- 苋实
- 苦菜
- 芜菁及芦菔
- 莱菔根
- 龙葵
- 菘
- 芥
- 苜蓿
- 荏子
- 蓼实
- 葱实
- 葱根
- 葱汁
- 薤
- 韭
- 白荷
- 菜
- 紫苏
- 水苏
- 香薷
- 薄荷
- 秦荻梨
- 苦瓠
- 水芹
- 马芹子
- 菜部
- 落葵
- 蘩蒌
- 蕺
- 葫
- 蒜
- 堇汁
- 芸台
- 米谷部
- 胡麻
- 青
- 麻
- 麻子
- 饴糖
- 大豆黄卷
- 生大豆
- 赤小豆
- 豉
- 大麦
- 麦
- 小麦
- 青粱米
- 黄粱米
- 白粱米
- 粟米
- 丹黍米
- 米
- 秫米
- 陈廪米
- 酒
- 腐婢
- 扁豆
- 黍米
- 粳米
- 稻米
- 稷米
- 醋
- 酱
- 食盐
- 有名未用
- 青玉
- 白玉髓
- 玉英
- 璧玉
- 合玉石
- 紫石华
- 白石华
- 黑石华
- 黄石华
- 厉石华
- 石肺
- 石肝
- 石脾
- 石肾
- 封石
- 陵石
- 碧石青
- 逐石
- 白肌石
- 龙石膏
- 五羽石
- 石流青
- 石流赤
- 石
- 紫加石
- 终石
- 玉伯
- 文石
- 曼诣石
- 山磁石
- 石濡
- 石芸
- 石剧
- 路石
- 旷石
- 败石
- 越砥石
- 金茎
- 夏台
- 柒紫
- 鬼目
- 鬼盖
- 马颠
- 马唐
- 马逢
- 牛舌实
- 羊乳
- 羊实
- 犀洛
- 鹿良
- 菟枣
- 雀梅
- 雀翘
- 鸡涅
- 相乌
- 鼠耳
- 蛇舌
- 龙常草
- 离楼草
- 神护草
- 黄护草
- 吴唐草
- 天雄草
- 雀医草
- 木甘草
- 益决草
- 九熟草
- 兑草
- 酸草
- 异草
- 灌草叶
- 茈草
- 莘草
- 勒草
- 英草华
- 吴葵叶
- 封华
- 北荇草
- 华
- 排华
- 节华
- 徐李
- 新雉木
- 合新木
- 俳蒲木
- 遂阳木
- 学木核
- 木核
- 核
- 荻皮
- 桑茎实
- 蒲阴实
- 可聚实
- 让实
- 蕙实
- 根茎中汤(一作涕)
- 青雌
- 白背
- 白女肠
- 白扇根
- 白给
- 白并
- 白辛
- 白昌
- 赤举
- 兑蔓草
- 赤涅
- 黄秫
- 徐黄
- 黄白支
- 紫蓝
- 紫给
- 天蓼
- 地朕
- 地芩
- 地筋
- 地耳
- 土齿
- 燕齿
- 酸恶
- 酸赭
- 巴棘
- 巴朱
- 蜀格
- 苗根
- 参果根
- 黄辩
- 良达
- 对庐
- 粪蓝
- 委蛇
- 麻伯
- 玉明
- 类鼻
- 师系
- 逐折
- 并苦
- 领灰
- 父陛根
- 索十
- 荆茎
- 鬼丽
- 竹付
- 秘恶
- 唐夷
- 知杖
- 尘松
- 河煎
- 区余
- 三叶
- 五母麻
- 疥拍腹
- 常更之生
- 敕赦人者
- 丁公寄
- 城里赤柱
- 城东腐木
- 芥
- 载
- 庆
- 雄黄虫
- 天社虫
- 桑蠹虫
- 石蠹虫
- 行夜
- 蜗篱
- 麋鱼
- 丹戬
- 扁前
- 类
- 蜚厉
- 梗鸡
- 益符
- 地防
- 黄虫
- 唐本退
- 熏草
- 姑活
- 别羁
- 牡蒿
- 石下长卿
- 麇舌
- 练石草
- 弋共
- 蕈草
- 五色符
- 草
- 根
- 鼠姑
- 船虹
- 屈草
- 赤赫
- 淮木
- 占斯
- 婴桃
- 鸩鸟毛
- 卷第五 妇人一
- 妇人求子第一
- 妇人积聚第二
- 妇人乳疾第三
- 妇人杂病第四
- 妇人面药第五
- 熏衣衣香第六
- 令身香第七
- 生发黑发第八
- 卷第六 妇人二
- 产后心闷第一
- 产后虚烦第二
- 阴脱第三
- 恶露第四
- 心痛第五
- 腹痛第六
- 虚损第七
- 卷第七 妇人三
- 虚乏第一
- 盗汗第二
- 下乳第三
- 中风第四
- 心悸第五
- 下痢第六
- 淋渴第七
- 卷第八 妇人四
- 崩中第一
- 月水不利第二
- 损伤第三
- 卷第九 伤寒上
-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 阳明病状第八
- 少阳病状第九
- 卷第十 伤寒下
- 太阴病状第一
- 少阴病状第二
- 厥阴病状第三
- 伤寒宜忌第四
-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 霍乱病状第六
-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 卷第十一 小儿
- 养小儿第一
- 小儿杂治法第二
- 眼病第三
- 鼻病第四
- 口病第五
- 唇病第六
- 齿病第七
- 舌病方第八
- 喉病第九
- 噎病第十
- 耳病第十一
- 卷第十二 养性
- 养性禁忌第一
- 养性服饵第二
- 养老大例第三
- 养老食疗第四
- 卷第十三 辟谷
- 服茯苓第一
- 服松柏脂第二
- 服松柏实第三
- 酒膏散第四
- 服云母第五
- 服水第六
- 卷第十四 退居
- 择地第一
- 缔创第二
- 服药第三
- 饮食第四
- 养性第五
- 种造药第六
- 杂忌第七
- 卷第十五 补益
- 叙虚损论第一
- 大补养第二
- 解散发动第三
- 补五脏第四
- 五脏气虚第五
- 补虚丸散第六
- 卷第十六 中风上
- 诸酒第一
- 诸散第二
- 诸膏第三
- 僻第四
- 心风第五
- 风眩第六
- 卷第十七 中风下
- 中风第一
- 香港脚第二
- 瘾疹第三
- 疡第四
- 卷第十八 杂病上
- 霍乱第一
- 疟第二
- 黄胆第三
- 吐血第四
- 胸中热第五
- 压热第六
- 卷第十九 杂病中
- 消渴第一
- 淋病第二
- 水肿第三
- 痰饮第四
- 癖积第五
- 寒冷第六
- 饮食不消第七
- 杂疗第八
- 卷第二十 杂病下
- 备急第一
- 蛊毒第二
- 药毒第三
- 从高堕下第四
- 金疮第五
- 沙虱第六
- 瘿病第七
- 阴病第八
- 卷第二十一 万病
- 总疗万病第一
- 阿伽陀丸主万病第二
- 耆婆治恶病第三
- 蹋曲疗冷第四
- 卷第二十二 飞炼
- 飞炼研煮钟乳及和草药服疗第一
- 飞炼研煮五石及和草药服疗第二
- 服诸石药及寒食散已,违失节度,发病疗之法合四十五条第三
- 解石及寒食散并下石第四
- 卷第二十三 疮痈上
-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
- 诊痈疽发起处第二
- 候痈疽色法第三
-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
-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
-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 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 敷贴第八
- 处疗痈疽第九
- 卷第二十四 疮痈下
- 痈疽发背第一
- 鼠第二
- 瘭疽第三
- 恶核第四
- 丹疹第五
- 甘湿第六
- 肠痔第七
- 疥癣第八
- 代指第九
- 湿热疮第十
- 卷第二十五 色脉
- 诊气色法第一
- 诊脉大意第二
- 诊四时脉第三
- 诊寸口脉第四
- 诊关上脉第五
- 诊尺中脉第六
- 诊杂病脉第七
- 卷第二十六 针灸上
- 取孔穴法第一
- 妇人第二
- 小儿惊痫第三
- 鼻病第四
- 舌病第五
- 香港脚第六
- 诸风第七
- 时行法第八
- 黄胆第九
- 疟病第十
- 卷第二十七 针灸中
- 肝病第一
- 胆病第二
- 心病第三
- 小肠病第四
- 脾病第五
- 胃病第六
- 肺病第七
- 大肠病第八
- 肾病第九
- 膀胱病第十
- 卷第二十八 针灸下
- 消渴第一
- 淋病第二
- 尿血第三
- 水病第四
- 痈疽第五
- 痔漏第六
- 脱肛第七
- 卒死第八
- 杂法第九
- 针灸宜忌第十
- 卷第二十九 禁经上
- 持禁斋戒法第一
- 受禁法第二
- 杂受禁法第三
- 禁法大例第四
- 掌诀法第五
- 禁鬼客忏气第六
- 禁温疫时行第七
- 禁疟病第八
- 禁疮肿第九
- 禁喉痹第十
- 咒禁产运第十一
- 卷第三十 禁经下
- 禁金疮第十二
- 禁蛊毒第十三
- 禁遁注第十四
- 禁邪病第十五
- 禁恶兽虎野狼第十六
- 禁蛇毒第十七
- 禁蝎蜂第十八
- 禁狗鼠第十九
- 护身禁法第二十
- 禁贼盗第二十一
- 咒童子令说鬼姓字第二十二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