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苦顿除.公曰仲景法如此径捷.世人何以不用.予应之曰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则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证之妙处.故今之医者多不喜用.无足怪也.且脉浮而缓.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皆疼.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者.审于证候.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营.营.血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中于阳气.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汗出而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汗.芍药以利其血.盖中风病在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桂枝证云.令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大发其汗.发其汗.反动营血.邪乘虚而居中.故病不除也.寒伤营.则寒邪干于阴血.而营行脉中者也.寒邪客于脉中.非特营受病也.邪自内作.则并于卫气犯之.久则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热烦冤.仲景以麻黄大发其汗.又以桂枝辛甘助其发散.欲捐其内外之邪.营卫之病耳.大抵二药皆发汗.而桂枝则发卫之邪.麻黄并卫与营而治之.仲景桂枝第十九证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第四十七证云.发热汗出者.此谓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宜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营和而卫不和也.又第一卷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也.麻黄汤中.并桂枝而用.此仲景之意欤.至于青龙.虽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然仲景云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故青龙一证尤难用.须是形证的当.然后可行.王 大夫证治中.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代之.盖慎之也夫.
-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一)
- 桂枝加附子汤证(二)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三)
- 麻黄汤证(四)
- 大青龙汤证(五)
- 阳明可下证(六)
- 阳明蜜兑证(七)
- 肾虚阳脱证(八)
- 脐中出血证(九)
- 阴中伏阳证(十)
- 伤寒暴死证(十一)
- 夜间不眠证(十二)
- 大柴胡汤证(十三)
- 阳明急下证(十四)
- 伤寒自解证(十五)
- 热入血室证(十六)
- 筋惕肉证(十七)
- 阳明当下证(十八)
- 桂枝加葛根汤证(十九)
- 葛根汤证(二十)
- 刚证(二十一)
- 厥阴证(二十二)
- 太阴证(二十三)
- 太阳中证(二十四)
- 指甲黑青证(二十五)
- 瞪目直视证(二十六)
- 舌卷囊缩证(二十七)
- 循衣摸床证(二十八)
- 邪入大经证(二十九)
- 太阳桂枝证(三十)
- 桂枝证(三十一)
- 少阴证(三十二)
- 少阳证(三十三)
- 两感证(三十四)
- 三阳合病证(三十五)
-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十六)
-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
- 结胸可下证(三十八)
- 结胸可灸证(三十九)
- 汗后吃逆证(四十)
- 漏风证(四十一)
- 小便出血证(四十二)
- 妊娠伤寒脚肿证(四十三)
- 风温证(四十四)
- 狐惑证(四十五)
- 发黄证(四十六)
- 湿家发黄证(四十七)
- 黄入清道证(四十八)
- 先汗后下证(四十九)
- 太阳瘀血证(五十)
- 阴病阳脉证(五十一)
- 辩少阴脉紧证(五十二)
- 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 下脓血证(五十四)
- 刺阳明证(五十五)
- 阴阳交证(五十六)
- 阴阳易证(五十七)
- 叉手冒心证(五十八)
- 伤寒耳聋证(五十九)
- 扬手踯足证(六十)
- 遗尿证(六十一)
- 舌上滑苔证(六十二)
- 衄血证(六十三)
- 伤寒胁痛证(六十四)
- 伤寒温疟证(六十五)
- 发斑证(六十六)
- 脏结证(六十七)
- 阳结证(六十八)
- 伤寒协热利证(六十九)
- 胃热呕吐证(七十)
- 霍乱转筋证(七十一)
- 两胫逆冷证(七十二)
- 汗后劳复证(七十三)
- 汗后疮疡证(七十四)
- 面垢恶寒证(七十五)
- 伤寒下利证(七十六)
- 伤寒闭目证(七十七)
- 伤寒表实证(七十八)
- 手足逆冷证(七十九)
- 寒热类伤寒证(八十)
- 失汗衄血证(八十一)
- 脾约证(八十二)
- 格阳关阴证(八十三)
- 太阳阳明合病证(八十四)
- 懊怫郁证(八十五)
- 两手撮空证(八十六)
- 下利服承气汤证(八十七)
- 湿温证(八十八)
- 血结胸证(八十九)
- 六阳俱绝证(九十)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