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人秦氏子得伤寒.发热.身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或者劝其不须服药.待其自安.如是半月矣.而病不除.不得已召医治之.医至问日数.又不审其脉与外证.但云已过期矣.不可汗下矣.且与调气药以正气.复延予.予诊其脉.浮涩而紧大.此麻黄证无疑者.但恐当汗不汗.化为衄血.必有是证.言未已.衄血作.予急以麻黄汤与之.继之以犀角地黄汤.血止汗解愈.论曰.仲景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或稍迟.病即传变.虽欲除必难为力.今医不究根源.执以死法.必汗之于四日之前.下之于四日之后.殊不知此惑也.又云病不服药.犹得中医.此为无医而设也.若大小便不通.必待其自瘥乎.盖前后不得溲.必下部腹胀.数日死矣.又况结胸蓄血.发狂发斑之类.未有勿药而愈者.知者知变.愚者执迷.以取祸也.须是随病浅深.在表在里.或阴或阳.早为治疗.如救火及溺然.庶易瘥.素问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扁鹊望齐侯而逃.其斯之谓欤.
目录
-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一)
- 桂枝加附子汤证(二)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三)
- 麻黄汤证(四)
- 大青龙汤证(五)
- 阳明可下证(六)
- 阳明蜜兑证(七)
- 肾虚阳脱证(八)
- 脐中出血证(九)
- 阴中伏阳证(十)
- 伤寒暴死证(十一)
- 夜间不眠证(十二)
- 大柴胡汤证(十三)
- 阳明急下证(十四)
- 伤寒自解证(十五)
- 热入血室证(十六)
- 筋惕肉证(十七)
- 阳明当下证(十八)
- 桂枝加葛根汤证(十九)
- 葛根汤证(二十)
- 刚证(二十一)
- 厥阴证(二十二)
- 太阴证(二十三)
- 太阳中证(二十四)
- 指甲黑青证(二十五)
- 瞪目直视证(二十六)
- 舌卷囊缩证(二十七)
- 循衣摸床证(二十八)
- 邪入大经证(二十九)
- 太阳桂枝证(三十)
- 桂枝证(三十一)
- 少阴证(三十二)
- 少阳证(三十三)
- 两感证(三十四)
- 三阳合病证(三十五)
-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十六)
-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
- 结胸可下证(三十八)
- 结胸可灸证(三十九)
- 汗后吃逆证(四十)
- 漏风证(四十一)
- 小便出血证(四十二)
- 妊娠伤寒脚肿证(四十三)
- 风温证(四十四)
- 狐惑证(四十五)
- 发黄证(四十六)
- 湿家发黄证(四十七)
- 黄入清道证(四十八)
- 先汗后下证(四十九)
- 太阳瘀血证(五十)
- 阴病阳脉证(五十一)
- 辩少阴脉紧证(五十二)
- 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 下脓血证(五十四)
- 刺阳明证(五十五)
- 阴阳交证(五十六)
- 阴阳易证(五十七)
- 叉手冒心证(五十八)
- 伤寒耳聋证(五十九)
- 扬手踯足证(六十)
- 遗尿证(六十一)
- 舌上滑苔证(六十二)
- 衄血证(六十三)
- 伤寒胁痛证(六十四)
- 伤寒温疟证(六十五)
- 发斑证(六十六)
- 脏结证(六十七)
- 阳结证(六十八)
- 伤寒协热利证(六十九)
- 胃热呕吐证(七十)
- 霍乱转筋证(七十一)
- 两胫逆冷证(七十二)
- 汗后劳复证(七十三)
- 汗后疮疡证(七十四)
- 面垢恶寒证(七十五)
- 伤寒下利证(七十六)
- 伤寒闭目证(七十七)
- 伤寒表实证(七十八)
- 手足逆冷证(七十九)
- 寒热类伤寒证(八十)
- 失汗衄血证(八十一)
- 脾约证(八十二)
- 格阳关阴证(八十三)
- 太阳阳明合病证(八十四)
- 懊怫郁证(八十五)
- 两手撮空证(八十六)
- 下利服承气汤证(八十七)
- 湿温证(八十八)
- 血结胸证(八十九)
- 六阳俱绝证(九十)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