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无劳汝形,无摇汝精。《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跷,精气伏藏,阳不妄升,故春不病温。又《经》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云∶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启玄子云∶肾水王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王而水废,故病于春也。逆冬则伤肾,故少气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为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其变随乎时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伤寒之源》)
(二)冬伤于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使民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惟房室劳伤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为温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不长,无以滋生化之源,故为温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时阳气俱伏于九泉之下,人之阳气俱藏于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六阳安静于内,内既得以安,外无自而入矣。此伤寒之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伤于寒者皆为病热,为伤寒气乃热病之总称,故曰伤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阴用事于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而泄于外,时热已伤于水矣。至春之时,木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同为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有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矣。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第一章 温病解释之正误
-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
- 第三章 温病瘟疫之辨析
- 第一节 通论
- 第二节 温病专书之概论
- 第三节 瘟疫专书之概论
- 第四章 温病学说之折衷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一、辨脉提纲
- 二、温病辨脉
- 三、热病辨脉
- 四、暑病辨脉
- 五、湿病辨脉
- 六、燥病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一、春温
- 二、风温
- 三、热病
- 四、暑病
- 五、伏暑
- 六、湿温
- 七、燥病
- 八、冬温
- 附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