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不计辛热苦寒之贻害,遂使温热之旨,蒙昧不明。
仆不敏,博览群书,恍然于温热病之不可不讲也。《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盖谓冬时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固密,则肾气内充,命门为三焦之别使,亦得固腠理而护皮毛,虽当春令升泄之时,而我身之真气,内外弥沦,不随升令之泄而告匮,纵有客邪,安能内侵?是《内经》所以明致病之原也。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时者,以冬为水旺之时,属北方寒水之化,于时为冬,于人为肾,井水温而坚冰至,阴外阳内,有习坎之义,故立言归重于冬,非谓冬宜藏,而他时可不藏精也。即春必病温之语,亦是就近指点。总见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学人可因此而悟及四时六气之为病矣。《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风温,有热病,有湿温。夫统此风寒湿热之邪,而皆名之曰伤寒者,亦早鉴于寒脏受伤,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谓之伤寒也。大致西北风高土燥,风寒之为病居多;
东南地界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从来风寒伤形,伤形者定从表入;湿热伤气,伤气者不尽从表入。风邪外束,则曰风温;湿邪内侵,则曰湿温;纵有微寒之兼袭,不同栗冽之严威,是以发表宜辛凉,不宜辛热;清里宜泄热,不宜逐热。
使概投以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诸法,则死亡接踵矣。
目录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第一章 温病解释之正误
- 第二章 温病真理之探源
- 第三章 温病瘟疫之辨析
- 第一节 通论
- 第二节 温病专书之概论
- 第三节 瘟疫专书之概论
- 第四章 温病学说之折衷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一、辨脉提纲
- 二、温病辨脉
- 三、热病辨脉
- 四、暑病辨脉
- 五、湿病辨脉
- 六、燥病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一、春温
- 二、风温
- 三、热病
- 四、暑病
- 五、伏暑
- 六、湿温
- 七、燥病
- 八、冬温
- 附方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