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疡情势皮相者,恒以发肿之大小缓急辨别轻重而已。然其实不可以外形论也。要在视其病源之浅深缓急及部位之虚实险夷为主义。故有发肿甚巨,其势可畏,而治疗得宜,功成反掌者。亦有坚块尚小,貌若易疗,而费尽手续,始终不应者。此非医家之技术有良莠,诚以受病之源,万有不齐,切不可以一例观也。若但以外形论之,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肉之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虽微,亦多难疗。凡外疡之浅者,肿必高突而根围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无畔岸者,则多棘手。而其深者,初发时,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无所谓肿硬坚块也。至数日而重按之,始觉其中有僵硬之处,然后渐以延开,其势日巨,而尚无高突形象。其皮肤之色泽如故,其肤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发肿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为疡证者也。若以肿势之已发现者言之,则坚肿而四围分明者,其证顺;坚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证重。非毒势之不聚,即元气之不充也。若坚肿大痛,按之四围皆硬,而其中有一点独软者,则内已成脓矣。亦有软肿散漫,杳无边际,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则气血大衰,断非佳状。此证甚有成脓而始终不痛者,盖其人正不胜邪,神经之知觉不灵,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最为败象。又有病起皮肤间,一粒如黍上有白头(吾吴俗语,谓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痱之?
觉?
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痈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肿,至其渐形肿硬,而大波轩然作矣。若头面漫肿,无此黍粒,其肿或坚或软,或亦作痛作痒,顷刻而起,其势甚速。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则大头疫也。此证病家必以为外疡,而疡科或且不识,妄用刀针敷药,误人最多。实则风邪袭六阳之络,疏表立验。古所谓头面肿为风者,此病是也。又古有脚肿为湿之语,亦是确论。但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已。如其红肿光亮,皆属湿火。若但肿而不红,则湿盛也。果属寒湿,肿必不坚,脉必迟涩,舌必白腻。古人之治香港脚,恒用温燥,皆专为寒湿立法。然大江以南,湿与热并,凡肿处坚硬者,其湿最易化热,非可与古书作一例论矣。肿疡大旨,不过如斯。
若至溃后,则脓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肿处渐消,庶为顺境。脓不爽,则肿不能退。若脓已畅达,而肿犹坚硬,则脓水浓浓者,为毒未净,为实证;脓水清澈者,为正不足,为虚证。辨别治之,无余蕴也。
-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 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 第二节・论肿
- 第三节・论痛
- 第四节・论痒
- 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 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 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 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 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 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 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 第一节・诸脉总论
- 第二节・浮沉之脉
- 第三节・迟数之脉
- 第四节・大小之脉
- 第五节・滑涩之脉
- 第六节・长短之脉
- 第七节・虚实之脉
- 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 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 第十节・缓脉
- 第十一节・芤脉
- 第十二节・动脉
- 第十三节・伏脉
- 第十四节・促脉
- 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 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 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 第一节・总论
-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 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 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 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 第六节・论外疡清热之剂
- 第七节・论外疡理湿之剂
- 第八节・论外疡温养之剂
- 第九节・论外疡补益之剂
- 第十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
- 第十一节・论溃后养胃之剂
- 第十二节・论疡科通用丸散
- 第十三节・论外治之药
- 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 第二节・薄贴各方
- 第三节・退毒膏丹
- 第四节・退毒敷药
- 第五节・围毒移毒
-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 第七节・洗涤诸方
- 第八节・止血诸方
- 第九节・生肌诸方
-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 第十一节・耳目诸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