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传疡科诸书,鲜不谓痈疽大证,利用补托。所以举世之治疡者,凡见证候较巨,无不参、术、 、苓,唯补是尚,而素习景岳者无论矣。不知疮疡大毒,气血壅滞,窒而不行,留而不去,一经补托,其象何若。清夜扪心,亦当觉悟。而暑热之互阻,寒湿之痹着者,蛮补之变,又当何若。寿颐治疡秉承先师朱氏家学,每谓除虚损流痰、腰疽、肾俞、附骨环跳数者以外,绝少虚证。而世之习于补托者,每引《本草经》黄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之说,且谓金元以后,皆称黄 为疮家圣药,宜乎一遇疡证,无论痈肿 赤,风火暑自始至终辄以黄 从事。而肿者越托越高,溃者且补且腐。古人所谓养痈贻害者,真是为此等补药写照。而病家医家彼此不悟,其故安在。盖即误读《本草经》黄 一条之害也。绎《本经》之意,所谓治痈疽之久败者,黄 是固表实表之主药。表虚之病,独擅胜场。凡病痈疽而至于久败,则脓水淋漓,津液耗竭,其虚在表,惟黄 能补其耗伤,固其元气。《本经》大旨,极易明晓,非谓大毒乍发,邪势方张者,而亦必一例用固表法也。不谓浅者读之,只见其治痈疽云云,而置久败疮三字于不问,且更为之申一解曰, 是痈疽圣药。一若凡是痈疽,不论虚实寒热,有毒无毒,非用黄 不可者。于是立斋景岳之书盛行,而欲排脓者,越排则脓越多;欲止痛者,越止则痛越剧。教猱升木,为虎附翼。贾生所谓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者,于是实践其说,而不知即其排脓止痛,有以玉成之。甚矣,古书之不易读也。寿颐治疡,非不知自有当补之法,如虚损流痰及腰疽、肾俞、流注等证,皆为气血俱衰,运化不健,痹着不行。非得补益之力流动其气机,则留者不行,着者不去。然必非专恃参、 数味,可以幸中。若脑疽、背疽即经腐化而脓毒不畅,恶肉不脱,无非气血不充,不能托毒外泄,亦非补剂不为功。而老人虚人,尤须温补。更有疡毒即溃,脓水较多,而其人顿形 瘠者,亦宜参用补法。然一二剂后,胃纳既苏,精神既振,即当撤去补药,仍与清理。盖余毒未清,终防死灰复燃,补而益炽。亦如治时证者,大势乍平,必不当骤然蛮补,反以留恋余邪,酿成变幻。总之医以治病,非以治虚,有病则惟以去病为主,补养二字决非通治百病之法。内外二科,皆此一理。而举世之习于立斋景岳者不知也,而富贵家之知有虚不知有病者,不悟也。然则补药疗病,殆专为迎合富家心理之作用乎。而医学从此扫地尽矣。若其人果有虚证必当补养者,则自有内科理法在,非疡医界内之事,兹亦不赘。
-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 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 第二节・论肿
- 第三节・论痛
- 第四节・论痒
- 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 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 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 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 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 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 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 第一节・诸脉总论
- 第二节・浮沉之脉
- 第三节・迟数之脉
- 第四节・大小之脉
- 第五节・滑涩之脉
- 第六节・长短之脉
- 第七节・虚实之脉
- 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 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 第十节・缓脉
- 第十一节・芤脉
- 第十二节・动脉
- 第十三节・伏脉
- 第十四节・促脉
- 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 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 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 第一节・总论
-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 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 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 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 第六节・论外疡清热之剂
- 第七节・论外疡理湿之剂
- 第八节・论外疡温养之剂
- 第九节・论外疡补益之剂
- 第十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
- 第十一节・论溃后养胃之剂
- 第十二节・论疡科通用丸散
- 第十三节・论外治之药
- 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
- 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 第二节・薄贴各方
- 第三节・退毒膏丹
- 第四节・退毒敷药
- 第五节・围毒移毒
-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 第七节・洗涤诸方
- 第八节・止血诸方
- 第九节・生肌诸方
- 第十节・咽喉口舌诸方
- 第十一节・耳目诸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