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胀满一条,诸书分别有肤胀、腹胀、水胀、气胀、血胀、盐毒之名,总无一定之旨归。予仔细推究,因太阳失职,气化失化而致者,十居七八。因吐泻伤中,克伐元气而致者,十居四五。若蛊毒则另有由致。
所谓因太阳失职者何?盖以太阳为一身之纲领,主皮肤,统营卫,脏腑、经络、骨节,莫不咸赖焉。太阳居坎宫子位,一阳发动,散水精之气于周身,乃众阳之宗,一元之主也。故称之曰太阳,至尊无二之意也。乃人不知保护,内而七情损之,外而六客戕之,以致一元伤损,运化失于皮肤,则肤胀生;运化失于中州,则腹胀作;运化失于下焦,则阴囊、脚胀起。水逆于肺,则生喘咳;水逆于肠,则生泄泻;水注于左,注于右,留于上,留于下,留于中,化而为痰,则有五饮之说。水胀之源,皆本于斯。
至于气胀者,乃元气散漫之征。多起于大病、久病,或吐泻,或过于克伐,伤于一元。
血胀者,周身浮肿而皮色紫红,是气衰而阴乘于上也。亦有周身浮肿,而小腹硬满,小便短赤,是阳衰于下,而阴不化也。
总而言之,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至于受病,浅深各有旨归,然分类以治之,未始不当,但方愈多而旨愈乱,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归,将来后学无从下手。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予意此病治法,宜扶一元之真火,剑已散之阳光,俾一元气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姜附汤,真武汤,桂苓术甘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水胀、气胀、血胀、腹胀皆能奏功,[眉批]知非氏曰:中寒生胀满,胀满属太阴,此病根也。试取譬焉,人身尤葫芦,葫芦有前面,腹为阴也;葫芦有后面,背为阳也;葫芦有上面,头为诸阳之首,乾也,葫芦有下面,戌亥子丑,两阴交尽,二阳初生之地,坎也,坤也;斗胆言乎中,葫芦里面有金丹,金者,乾也,丹者,坎为月也。月本无光,借日而有光,盖乾交乎坤,三索而得男哉,生明矣,三五而盈,三五而缺,识此之故,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胀满本属阴寒为病,必阳先虚而不运,斯阴始实而成胀。欲消此胀,必先扶阳。岐伯曰:阴病治阳。仲景曰:太阴之为病,腹胀满而用干姜,早为万世之梯航,何待饶舌。然而时医不知身中阴阳上下往来为病之消息,不得不将古法今朝重提起。钦安推本太阳,知非更进少阴。少阴者。君火也,主弱则臣强,臣强必欺主。是故少阴之君火衰微,则各路之烟尘四起。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膀胱不利。或少阳之相火一强,主胸膈胁肋胀满。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肌肉胀满。或太阴之湿土一强,主单腹胀满,有大如瓮者。或厥阴之风木一强,主少腹阴囊及脚腿胀满。独少阴之君火一强,则群阴见睍,秋阳当空,万魔潜消矣。故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称为少阴不足之病。三急下法存少阴将绝之阴。由此推之,六经皆能为胀,六经之方各有治胀之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总而言之,元阳为本,诸阴阳为标。能知诸阴阳皆为元阳所化,一元阳变而为诸阴阳。元阳即是诸阴阳,诸阴阳仍是元阳,而又非诸阴阳之外。另有一元阳,元阳之外,另起诸阴阳。阴阳又不是混作一团(团原本作“国”,据文义改。),又不能打成一片,则治病不难而可悬壶于市矣。再能知六经中有主脑,六阴阳中有窍妙,斯真凿破鸿濛,辟开太极,医道特其余事,又多能云尔。
唯蛊毒则另有法治。然蛊有自外、自内之别。自外者何?埋蛊厌人一法,蛮方最多。或蛇,或虫,或龟,或鳖炼而成之,或于食物放之,或于衣被放之。人中之者,久久面黄肌瘦,腹大如鼓,不久即死。蓄蛊之人,家道顺遂,自喜术灵,而不知造孽已深,不可解也。汇参辑成《石室秘录》,稆家书上,皆有妙方,兹不具载。自内者何?若《易》云:山风蛊,为女惑男,因少男配长女,阴阳失常,尊卑紊乱,不思各正其性,艮则安止,巽则顺从,久而败坏,蛊乃生焉。治之之法,于止而不动者动之,柔而不振者振之,使之各有向背,不失其正,庶几天地泰而阴阳不偏矣。然则治法奈何?宜苦(苦原本作“若”笔误,据文义改。)宜辛尽之矣。
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济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叩、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二证虽不足以蛊论,然而治蛊之法,未始不可以二证概也。另有虫蛊一证,又不可不知也。
- 卷一用药弊端说
- 卷一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 心病不安
- 肺病咳嗽
- 肺痿肺痈
- 胃病不食
- 脾病呕吐泄泻
- 肝病筋挛
- 肾病腰痛
- 头痛
- 目病
- 耳病肿痛
- 鼻流清涕
- 鼻孔煽动
- 唇口红肿
- 齿牙肿痛
- 口臭附
-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 喉蛾
- 两手膀背痛
- 心痛
- 胃痛
- 脐痛
- 疝证
- 遗精
- 卷二各症辩认阴阳用药法眼
- 大便不利
- 小便不利
- 淋证
- 膝肿痛
- 脚气
- 喘证
- 汗证
- 健忘
- 惊悸
- 不卧
- 痢证
- 呃逆
- 反胃
- 癫狂
- 胀满
- 小儿抽掣
- 中风
- 中痰
- 中食
- 脱肛
- 痔疮
- 赤白浊
- 血证门
- 发斑
- 痿躄
- 虚劳
- 厥证
- 谵语
- 卷二女科门
- 经水先期而至或十七八九日,二十四王日者是也
- 经水后期而至或三十七八日,四五十日,及两三月者是也
- 经来淋漓不断
-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 经水来少而色淡
- 经水将行而腹痛
- 经水行后而腹痛
- 妇人经闭不行或四五十日,或两三月者是也
- 崩
- 带
- 求嗣约言
- 妊娠
- 小儿诸疾约言
- 卷二外科约言
- 卷三
- 伤寒溯源解
- 辩温约言
- 辩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 干呕不止
- 张目谵语
- 口渴饮冷不止
- 大汗如雨
-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 狂叫不避亲疏
- 二便不利
- 鼻如煤烟
- 肛门似烙
- 小便涓滴作痛
- 食入即吐
- 昏沉不省人事
-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 呃逆不止
- 鼻血如注
- 斑疹频发
- 喉痛厥逆
- 脓血下行不止
- 皮毛干粗
- 筋挛拘急
- 阴囊如斗
- 周身红块
-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 头面肿痛
- 辩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 头痛如劈
- 目痛如裂
- 耳痒欲死
- 印堂如镜
- 唇赤如朱
- 两颧发赤
- 鼻涕如注
- 口张气出
- 眼胞下陷
- 白眼轮青
- 目肿如桃
- 目常直视
- 目光如华
- 面色光彩
- 面如枯骨
-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 齿牙血出
- 牙肿如茄
- 耳肿不痛
- 喉痛饮滚
- 咳嗽不已
- 气喘唇青
- 心痛欲死
- 腹痛欲绝
- 肠鸣泻泄
- 大便下血
- 小便下血
- 精滴不已
- 午后面赤
- 身痒欲死
- 大汗如雨
- 大汗呃逆
- 身热无神
- 吐血身热
- 大吐身热
- 大泄身热
- 午后身热
- 皮毛出血
- 阴囊缩入
- 两脚大烧
- 两手肿热
- 两乳忽肿
- 疮口不敛
- 痘疮平塌
- 肛脱不收
- 小便不止
- 腹痛即泄
- 身疼无热
- 身热无疼
- 身冷内热
- 身热内冷
- 身重畏冷
- 身强不用
- 脚轻头重
- 脚麻身软
- 气喘脉劲
- 吐血脉大
- 虚劳脉动
- 辩脉切要
- 切脉金针
- 相舌切要
- 舌上白苔
- 舌上黄苔
- 舌上黑苔
- 万病一气说
- 胎元图说
- 用药须知
-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 病有宜汗者
- 病有不宜汗者
- 病有宜吐者
- 病有不宜吐者
- 病有宜下者
- 病有不宜下者
- 服药须知
- 卷四
- 失血破疑说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 邪正论
-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 六客辨解
- 胎前忌服药品解
- 食气篇
-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 太阳用药图
-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阳经腑用药图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 阳明经证用药图
-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 阳明经用药图
-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 阳明里症用药图
-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 少阳经用药图
-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 太阴经用药图
-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 少阴经用药图
-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 厥阴经用药图
-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手机扫码阅读